首页 社会生活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3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3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2年09月18日 10:01

原标题:《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3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3期

小说与小说批评 主持人:戴紫

这一期三篇文章讨论的都是小说史上的经典巨著——两篇谈《西游记》,一篇谈《红楼梦》。三篇文章有共同的地方,就是研究的对象很“大”,而切入的角度具体而微。

关于《西游记》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三、六、九,如孙悟空等兵器的重量,看似琐细,挖掘下去却有相当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瞌睡虫”的出典,虽然还只能是或然的程度,但也提供了对文学创作过程中跨文化交流的关注的范例。

《枣窗闲笔》在红学研究中有特殊的意义,但历来争议不断。张文从其中涉及材料的类别做具体的分析,定量与定性结合,工作的细致程度前所未有,结论因而也颇具说服力。

《西游记》数字文化二题 陈洪

《西游记》“瞌睡虫”小考 赵云芳

《枣窗闲笔》涉《红楼梦》外证资料考实 张昊苏

诗学与词学 主持人:孙克强

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各具特色。王兆鹏教授的《宋词的现场勘查与文本解读》一文是在南开大学学术演讲的整理稿。

近十余年,王兆鹏教授的词学研究方法创新引人关注。新方法将文本解析与作者经历和心路历程、历史地理标志、人文自然环境特征诸要素相结合,重新审视唐宋词名篇,得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叹服的新见解。该文即是对这种新方法的学术概括。

词本事的书写是词学批评最早的呈现,王平的《香草美人的别样书写:朱祖谋词本事探微与隐喻系统建构》对晚清四大家之一朱祖谋的本事词及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彰显了朱祖谋本事词书写对词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裴喆《再探〈白门柳〉》辨析了词学史上一段“公案”,即清初文坛领袖龚鼎孳的词集《白门柳》与清初人余怀所说的传奇《白门柳》的关系,论证了学界似乎已成定论的认为龚鼎孳词集《白门柳》“以词为传奇”是不能成立的,进而指出由龚鼎孳的词创作可以窥见清词中兴的原点所在。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突出体现了词学研究的传统与新变。

宋词的现场勘查与文本解读 王兆鹏

香草美人的别样书写:朱祖谋词本事探微与隐喻系统建构 王平

再探《白门柳》 裴喆

重大项目成果 主持人:贺仲明

乡土小说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领域,它既关联着文学自身,也关联着乡村的社会和文化变迁。因此,对乡土小说的研究经常需要超越文学的视野,运用文学之外的学科研究方法。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就是如此。它们是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关系、启示研究及文献整理”的阶段性成果。

其中,姚晓雷、陈玉璇的文章考察农民诗人王老九的诗歌,主要立足于作家与时代关系的角度,文章所探究的问题其实不只是一位诗人创作,而是一种文学现象。

史建国的文章同样是文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的交集,它将莫言置身于“红高粱作家群”来考察,是一种立足于实证的文学社会学研究。

朱凌的文章考察对黄河的文学书写,特别注意生态意识在这一书写中的价值意义。三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各有不同,但都指向文学与乡土社会的复杂关系,都是具有深度的文学社会学研究。

本色和时代的契合与龃龉

——对农民诗人王老九诗歌创作现象的一种审视 姚晓雷 陈玉璇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史建国

黄河流域文学生态意识的地域透视 朱凌

文化研究 主持人:周志强

在虚拟现实慢慢占据文艺主流的时代,电影会否成为一种过渡性的艺术呢?这并不是本期论文的主题,却是当前电影研究的议题背景。

从这样的角度看,裴开瑞、严毓倩两位学者的访谈,呈现了中国电影研究方法论的镜像。电影的本体性研究与文化研究,在这样的时刻应该相得益彰。

杨宇静的论文开拓了电影器物(器与物)批评的方法,凸显一种“非电影”的研究电影的可能性.

李宁的论文“坚守”了传统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电影解析方式。如果电影真的会“淡出”大众文化的主流审美,那么,对电影的解读也许会迎来社会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新时段。

中国电影研究在英文学术界的今与昔

——裴开瑞教授、严毓倩博士访谈 裴开瑞 严毓倩 戴悦

电影《芙蓉镇》中的食物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的世俗伦理 杨宇静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李宁

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主持人:郝岚

“新世界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强势崛起,它打破了原有多个边界,渐成“显学”。

本期达姆罗什的文章从具体案例出发,重新思考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重叠、纠缠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民族市场内的世界文学深刻塑造了边缘文化和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许多民族文学作家的文化身份正植根于跨文化经验。

曲慧钰、郝岚的文章认为“新世界文学”将阅读模式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等一系列著作中,达姆罗什通过跨越式阅读等多种模式,不断形塑着一个动态的世界文学。这一阅读实践也因承认翻译的合法性,缺少民族语文学的精专分析,丧失了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深度理解而备受诟病。但若将之放诸美国19世纪末期开始的“文学”学科确立与人文学传统中,这一阅读实践便可得到理解。

姚孟泽的文章批判性地重新思考了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空间理论,以夏志清对现代中国文学所作的“感时忧国”判断为例,雄辩地认为:中国文学并不在世界之外,而是本身就处于世界文学空间之中,其“世界性”也并非某种可以被单独挑选出来的“因素”,而是由它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位置所决定的固有属性。但只有一种“世界文学”的观看方式,才有助于重新理解具体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特质和形式特征。

民族市场中的世界文学 大卫·达姆罗什著 蒋海涛译

“新世界文学”阅读模式及美国人文教育传统 曲慧钰 郝岚

中国文学如何“世界”:以卡萨诺瓦和夏志清为中心 姚孟泽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3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2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今晚 7:30,商务印书馆2022年第4期新书发布!
讲述汉字故事 普及汉字文化(序与跋)
云南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纪实摄影沙龙圆满结束
夏凡: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整体,包括城市的改造与更新| 搜狐文化讲堂第48期
2022“阅读北京”启动 将主打四大主题活动
巧手成就卓越·匠心造就非凡——吕梁市离石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网址: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3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http://www.pyqsh.com/newsview1019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