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何不是如隔三春、三夏、三冬?
原标题:“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何不是如隔三春、三夏、三冬?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曰“成语”。这是成语的定义,说穿了,它就和俗语、谚语差不多,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为了一种固定形式的习惯用语。
不过,成语跟俗语谚语又有一定的差别,很多人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成语往往是四个字,而俗语和谚语经常是一句或者多句。
秋
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因为有很多成语不止四个字,甚至也有一句两句这样的情况,比如说现在是秋季,和秋季有关的成语,四个字的有“秋高气爽”“一叶知秋”……
但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是成语,它有两句八个字。既然说到这句成语,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日不见”非得说“如隔三秋”,为什么不是如隔三月如隔三年,又或者如隔三春三夏呢?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出自《诗经》当中的句子,原文是: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个成语就是取自这首诗的中间一段。通过《诗经》中的完整诗句,我们可以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不是如隔三月或者如隔三年?因为在完整的诗句当中,第一段表达的就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而第三段表达的,是“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三岁,就是三年的意思。
所以,作者在表达度日如年的思念煎熬时,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手法,先是如隔三月,再是如隔三秋,最后才是如隔三年!所以“一日不见”,并不是没有“如隔三月”和“如隔三年”的表述,只不过在语言的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了单独使用“如隔三秋”而已。
秋
总之呢,不管是“如隔三月”还是“如隔三年”,又或者我们常说的“如隔三秋”,其实都是用来表达思念的漫长和等待的煎熬。
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如隔三秋、如隔三岁!《诗经》用这种带有紧迫感的递进句式,营造出一种思念被不断拉长的煎熬感,但问题是,如隔三秋的三秋,到底是多久呢?还有,它为什么不是如隔三春、如隔三夏、又或者如隔三冬呢?
首先来看“三秋”所指的时间长度。结合《诗经》的原文可以得知,它是从如隔三月、到如隔三秋、再到如隔三岁,采用了三个排比句。
秋
但从时间的单位来看,却是层层递进,三月和三岁,都很明确,就是三个月和三年,唯独这个三秋有点争议,如果不结合《诗经》的原文,大部分人都会把三秋理解为三年,因为字面意思就是三个秋季,要过三个秋季,自然就要经历三年时间。
但是,当我们结合《诗经》原文就会发现,它肯定不是指三年,因为后面它有一句现成的“如隔三岁”,所以三秋的时间长度,只能介于三月和三年之间。
当然,古文当中的“三”,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而是个虚数,很多时候是一个泛指多的意思,但是因为诗经原文是用三月三秋和三岁进行排比,所以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固定的数字。
秋
因此,介于月和年之间的时间单位,就只剩下季,也就是三个月为一个季度,三个秋季就是指九个月的时间长度。为什么不是三春或者三夏三冬呢?
这是因为古人有“悲秋”的传统,在文学作品中,春代表希望,夏代表茂盛,秋代表思念,冬代表宁静,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所以古人就用“如隔三秋”,用秋来进一步增强思念的绵长,起到“言浅情深”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汉语的魅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冬字的唯美微信名字 带冬字网名大全
傲来国隐藏着什么秘密,他们为何非要剿杀花果山猴子?
鲁迅被陆续移出教科书,被批不是文学家,这是为何
日媒曝演员梶田冬磨去世 终年22岁
追求中年女人,光靠钱是不行的,做这三件事就足够了
中法诗人隔空共话诗缘
《幸福到万家》何幸运戏份过多?编剧赵冬苓回应
一个人最大的失望,不是沉默,而是这三件事
西游唯一被阉割过的妖怪:文殊为何给他胯下一刀?
于冬:博纳既要拍战争片也要文艺片,最重要的决定是回A股
网址: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何不是如隔三春、三夏、三冬? http://www.pyqsh.com/newsview11226.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27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784
- 3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47
- 4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30
- 5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49
- 6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48
- 7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15
- 8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897
- 9老戏骨 回到台湾后吐露心声! 868
- 10林雨申吻到缺氧 与赵露思拍吻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