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身后留下哪些精神文化遗产?
“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几句词出自叶嘉莹的《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她生前曾说,“个人的生命虽然有限,群体的生命是无限的,莲花虽然落了,可是莲花里边有莲蓬,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里面有莲心,那是它的种子,希望有一天,莲花的种子会开出美丽的莲花来,这个希望都在诸位身上。”
叶嘉莹先生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创作方面有哪些特点?她在海外是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她身后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后世又该如何传承好这份遗产?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与她有过深入交往的业内人士。在他们看来,叶嘉莹注重中华传统诗教中“兴”的作用,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她留给后世的精神内核是“莲花万古生”,她感召这个时代的大众,中华诗词的美与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要尽一切努力让传统诗词走进千家万户。
特点:
注重诗教中“兴”的作用
发掘古典诗词在今天的意义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包岩与叶嘉莹交往超过十年时间,谈及叶嘉莹研究古诗词的特点,包岩称,她原来在中华书局工作,参与过叶先生“迦陵说诗”系列图书的编辑工作。在搜集整理叶先生的一些课堂讲座录音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叶先生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有她非常独到的切入点。
“她注重‘诗教’的作用,就是以诗化人。特别重视孔子诗教中‘兴’的作用,并且能深入阐发兴发感动之美。这种独特性也很容易让台下的学生进入到教师引导的情绪当中,去体会诗人在创作作品时的情感环境。”包岩说道。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编室主任徐丹丽曾编校叶嘉莹古诗词系列丛书近20种,她还清晰地记得,最早编叶嘉莹的书是在2005年,那是一套迦陵讲演集,一共7种,包括《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宋名家词选讲》《清代名家词选讲》《迦陵说词讲稿》《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等。这些基本是叶嘉莹辗转世界各地的讲座汇集,有的是比较完整的讲座,有的是集合成的。
徐丹丽发现,叶嘉莹古诗词著作与其他学者著作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她将古诗词掰碎了,融化了,跟当下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她发掘了古典诗词对我们今天生活有关的意义内涵。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叶嘉莹认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讲的既是一种永恒又是一种无常。那我们面对这种情况该怎样做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只有去做好自己,攀登更高的高峰,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你才能够对眼前的事物有新的认识和看法,跳脱出原来的那种无常和悲哀,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一个更光明的方向。”徐丹丽称,这是她读叶嘉莹古诗词鉴赏时得到的一个很深的教诲。
在徐丹丽看来,叶嘉莹在古诗词鉴赏方面是有着感染或启迪人的性情的功能的。这也体现在她的诗词教化方面,她有一句名言,“读诗会让人的心灵不死。”她整个人生经历都在诠释这一句话,她一生中遭受了几次重大的打击,她就是从诗歌当中获取了力量,由此从悲痛中走了出来。
传播:
在国外“稀薄”的土壤里坚持授课
分享鉴赏创作观点掏心掏肺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方面,徐丹丽认为,叶嘉莹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她刚到北美,那时她英语讲得不是特别好,却还要教外国学生,同时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奔波。她每晚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早晨上课将这些查到的单词组织成文句,再用英语方式将中国古典诗词在课堂上向学生翻译表达出来。
“这两种语言文种的互译切换,还要考虑到古今语法的不同。我觉得这对于叶嘉莹这样的讲课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她要用不太熟悉的语言去现学现卖,还要把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徐丹丽说道。
在阅读叶嘉莹著作的时候,徐丹丽也常常被书里记录的叶嘉莹在海外艰苦的生活环境所打动。她在加拿大有一个很小的办公室,每天早晨出门前会在家里焯一些青菜,煮一个白水蛋,再带上两片面包……她长年累月地吃着这样的朴素午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国古诗词教学传播中,为此奉献了大半生青春年华。
包岩还记得,2013年举办首届诗词中国颁奖典礼时,创作大赛青少年组的分赛通过盲评评出来的一等奖选手,居然是叶嘉莹在加拿大时带过的一个学生,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博士。
在包岩看来,这样一件看似很巧合的事情,背后却有它的必然。要知道,北美洲的中华诗词传播土壤还是很稀薄的,海外很难有汉语的语言环境,更别说诗词了。但有这样一些华人不愿意让孩子丢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给叶嘉莹写信,跟着叶嘉莹去学,而且能学有所成,不但能鉴赏古诗词,还能创作,这说明叶嘉莹教导有方。
包岩还发现,叶嘉莹在国内参加一些线下活动,并不是讲几句漂亮话就可以了。她在会上一定要掏心掏肺地将她对古诗词的鉴赏与创作的观点分享给现场的创作者。她沉浸在她热爱的古典诗词传播事业中,台下观众能感受到她的那种热爱和笃定。
继承:
传递诗意的信仰
让古典诗词走进千家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在叶嘉莹逝世前一个月,中华书局发布了《迦陵书系(百岁典藏版)》新书。“因为叶嘉莹住院,我们通过她的助手张静教授向她报告了整体设想。说实话,书局的同事们是怀着紧迫的心情做这套书的,就是一定要让她亲眼看到这套书。”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告诉北青报记者。
这套丛书不是对旧作的简单重印,而是作了全面的修订和升级,内容上补入了叶嘉莹近年的创作,更新了《迦陵年表》,设计上则一书一案,同时突出女性学者的独特风格。同时推出《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新版,这是叶嘉莹的自述,书局通过选用荷花作为这本书封面元素。
“叶嘉莹的书常读常新,非常值得书局花费心力再版重做。为了这套书,书局大众出版中心投入了全部的编辑力量。听说她在生命的最后这些天里,把好多套《迦陵书系》分送给了医院里的大夫和护士。”尹涛称,不敢想象那样的情景,是多么的美好又悲伤。
在和叶嘉莹的交往过程中,徐丹丽发现诗词研读不是叶嘉莹的目标,成为学者也不是她的动机,她愿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她葆有一颗莲心,只为传递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力量,她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叶嘉莹先生的精神就是‘莲花万古生’,斯人已去,但她带给这个世界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着我们这样一群爱诗的人。”包岩表示,叶嘉莹先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第一份遗产是她感召了这个时代的大众,她用毕生的努力告诉我们,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受叶嘉莹精神感召,2012年包岩在中华书局工作时发起“诗词中国”创作大赛,至今已经坚持了12年,影响了几十万诗词创作者,这是一份诗意的信仰。201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古典诗词通过荧屏走进寻常百姓家,让背诗成为时尚。中华诗词学会在周文彰会长的带领下,近五年来更是组建了21个专业委员会,“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让传统诗词创作走进千家万户,。
叶嘉莹精神另一个感召的成果是,中华诗词学会与首都图书馆联合打造了“中华诗词博物馆”,已于2023年12月26日起开放试运行。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创举,填补了一个空白。中华诗词博物馆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模式,将文献、文物、文学与数字化虚拟空间体验融合在一起,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大众传播的新模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叶嘉莹身后留下哪些精神文化遗产?
逝者|还原叶嘉莹在南京留下的那些“名场面”
中国作协悼念叶嘉莹:为中华诗词文化的世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作家协会致唁电悼念叶嘉莹先生
南开大学教师节启动“荷畔诗歌节”直播,致敬叶嘉莹诗教精神
送别“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其传记电影曾在广州全球首映
叶嘉莹春节前夕还签名赠书给后辈,“诗词的女儿”让旧体诗重回当代文坛
文化遗产保护,一种特殊的写作
【华夏血脉情暖中国】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从漂泊到归来,用一生传递诗词之美
缪钺与叶嘉莹的学术交往
网址: 叶嘉莹身后留下哪些精神文化遗产? http://www.pyqsh.com/newsview117236.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6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72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9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4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7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9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6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3
- 9杨幂不一样的写真,感觉又看到 936
- 10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