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三门峡向阳戏迷剧社——传承戏曲古韵 弘扬国粹新风

三门峡向阳戏迷剧社——传承戏曲古韵 弘扬国粹新风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12月11日 13:55

(来源:三门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豫剧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大众喜爱。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有这么一群戏迷,他们因爱好戏曲相识,在地下室排练,5年时间,从只有5位业余爱好者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0余人的剧社,这就是三门峡向阳戏迷剧社(以下简称“向阳剧社”)。

向阳剧社日常排练场地位于地下负一层,狭窄的走廊,昏暗的灯光,简陋的家具,渗水起皮的墙壁……但每位成员都沉浸在戏曲的旋律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乐融融。这是近日记者来到向阳剧社采访时的第一感受。该剧社社长张艳丽介绍,向阳剧社成立于2019年初,起初仅有她和王玉琴、马丽香、乔雪清、吴金霞,以及拉板胡的白钦岭师傅,大家都是爱好豫剧的业余戏迷,年龄50岁左右,在经济开发区黄河广场公园里学唱时相识。刚开始几个人在别的团队里学唱,时间久了,处得比较融洽,便萌生了自己成立团队的想法。

在公园里练习风吹雨打受天气限制,于是几人就合计找个固定的室内场所,借用朋友位于向阳村里的一间地下室作为排练活动室。“原来的地下室内遍布蜘蛛网和杂物,大家一起动手收拾得干干净净,后来又自发提供窗帘、沙发、茶几、凳子等装扮一新。”张艳丽说,虽然排练场地只有不足40平方米,但大家热情高涨,坚持每周三、周五排练,从不间断,慢慢地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戏迷朋友加入,目前剧社成员主要以向阳村村民为主,女性居多,年龄最大的已经83岁。

三门峡市豫剧团原团长姚炳的加入,让剧社产生了质变。说起剧社的这位灵魂人物,张艳丽满怀感激:“我们大家虽然喜欢戏曲,但都是门外汉。2021年,我们有幸结识姚团长,并将他吸纳进来,在他的帮助指导下,大家的演唱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终于可以登台亮相了。”

2021年,市区一家银行到向阳村搞推销活动,向阳剧社配合演出,首获成功,群众反响热烈。之后,剧社也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和关怀,每遇重大节日,村里就会邀请剧社组织义务演出活动。

“现在大家已经能演《三娘教子》《卖苗郎》《朝阳沟》《包青天》等七八个折子戏、古装戏,经常应邀登台演出。除了在市区演,还到过卢氏、山西平陆等地演出,目前已经演出了几十场,深受广大戏迷好评。”姚炳说,“大家都很认真,也很努力,不经意间都快变成‘正规军’了,在三门峡的群众文化活动阵营里名声很响。”

5年来,这个剧社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欣欣向阳,越来越好,这与社长张艳丽的热心带领和大家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张艳丽无私奉献,不仅前期自出电费、整修房子,每次演出她都主动承担后勤杂务,练习时大家唱完她才唱,也经常因为团队的排练和演唱活动耽误自己的家事,但她毫无怨言。此外,今年70多岁的余世清老师,年轻时是剧社演员,加入后成为剧社的“导演”,毫无保留为大家指点;退休老校长卫百丰年龄最大、德高望重,长期为团队出谋划策、联系演出;乐队成员白钦岭76岁了,每次来得最早,风雨无阻,为大家拉弦、服务;剧社“元老”吴金霞主动开车接送大家;马丽香多次从自家餐馆带食材为团队做演出饭菜,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心在一起,这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个充满激情的团队。”吴金霞说,“学戏很辛苦,一个动作专业演员可能只需要两三天,而我们就需要练习两三个月。我从小喜欢听戏,一直是自己在家自学,不知道外面还有剧社,没想到张团长热情接纳了我,尤其是姚团长坐镇后,我的演技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今天的收获,有欢喜,有泪水,感谢大家的不离不弃。”

小小地下室里走出一个靓丽的戏迷剧社,最高兴的还是社长张艳丽,对于今后的发展,她坚守一个初衷:坚持让大家开心高兴,传播戏曲文化,把欢乐送给千家万户!( 三门峡日报记者 夏泽辉)

来源: 三门峡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湖南浏阳:戏曲进校园 传承有“新声”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戏曲名家演唱会在三门峡市举行
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落幕 戏韵悠长焕发新活力
古韵传新声, “10后”成为中国戏曲文化周票友大赛主力
“国粹必须要好好弘扬”
传统戏与新编历史剧共占一半 全国戏曲会演绽放新芳华
国家京剧院联合杰外科技推出“中国京剧”IP, 赋能国粹传承创新
戏曲中的脸谱藏着什么秘密?戏曲国粹进校园,为孩子们揭晓答案
河南曲剧将赴香港参加“中国戏曲节2023”
双节园博赏大戏 诸多稀有剧种亮相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

网址: 三门峡向阳戏迷剧社——传承戏曲古韵 弘扬国粹新风 http://www.pyqsh.com/newsview11964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