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苏轼为了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

苏轼为了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12月13日 01:21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年少时便才华横溢。二十岁时,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其卓越的才华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从此名动京城,踏上了仕途之路。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北宋朝廷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触动了变法派的利益,遭到排挤,被迫自请外调。

此后,他辗转多地任职,在杭州他亲自督造了西湖的疏浚工程,这项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利灌溉,还为杭州百姓提供了休憩之所,“苏堤”由此得名。但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又使他多次陷入政治困境,经历了 “乌台诗案” 等磨难,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等边远之地。在黄州,苏轼积极参与农耕实践,种植水稻和蔬菜,甚至亲自下地耕作。生活虽清贫,却也自在,他称自己为“东坡居士”,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在儋州(今海南岛),苏轼结识了许多当地百姓和文人,他甚至在这里设立了学堂,传播中原的儒家文化,成为了海南文化传播的重要人物。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苏轼并没有消沉,反而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寄情于山水之间,与百姓交往,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的交友圈涵盖了官场同僚、文人墨客、高僧道士以及普通百姓等各个阶层。其中,他与佛道高僧及道士之间的交往尤为密切,这些交往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在苏轼的众多朋友中,有一位名叫王友道的道士。他们相识已久,早年便有书信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友道虽身为道士,却未能恪守清规,沉迷于酒色之中。公元 1101 年,苏轼在北归途中,特意前往庐山看望这位老友。当他得知王友道的生活状态后,心中颇为担忧。苏轼深知直接指责可能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于是,他决定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以一首《临江仙・赠王友道》来委婉地劝诫好友。

临江仙·赠王友道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这首词的上阕,苏轼运用了多个典故,对王友道进行了极力的夸赞。然而,在词的下阕苏轼却突然笔锋一转,劝诫王友道不要只注重清谈,而忽略了实际的修行。在古代,清谈是文人雅士们常见的交流方式,但苏轼认为,对于道士而言,更重要的是保养身体,保全真气,追求道家的纯真境界。苏轼借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告诫王友道不要像司马相如那样,因贪恋女色而影响自己的修行和前程。他希望王友道能够以司马相如为戒,回归到清心寡欲的修行道路上来。

王友道是一个聪明人,他很快领悟了苏轼的良苦用心。他深知苏轼的劝告是出于对他的真心关爱,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将这首词视为珍贵的礼物,拿给其他好友传阅。其他文人看到这首词后,也纷纷赞赏苏轼的智慧和才华。

苏轼的《临江仙・赠王友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古代文人的交友之道和他对生活、对修行的独特见解。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对词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不能否认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透过它看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那颗真诚而善良的心。无论是他对朋友的关怀,还是他在诗词创作上的才华,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他的诗词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一首诗流传至今,男人读了开心,女人看后生气
苏轼成亲当晚,写了一首“洞房诗”描述场景,流传至今成千古名作
高僧为开导苏轼不惜破戒,苏轼感动后写一首诗,成蕴含佛理的名篇
苏轼成亲当天写下一首“洞房诗”,成千古绝句,读完让人脸红发烫
弟弟苏辙写诗抱怨生活苦,苏轼心疼地写诗安慰,竟成一首千古名篇
苏轼见到友人的妻子漂亮,羡慕之余写下一首词,感动世人近千年
苏轼一个千古传奇的摩羯座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一首最孤寂的词,开篇12字成为千古名句
苏轼这首诗千古奇特,不管正着读,还是倒着读,道尽人生真谛,令人叫绝
苏轼入狱,狱卒拿来一条鱼,突然崩溃大哭,写下一首诀别诗

网址: 苏轼为了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 http://www.pyqsh.com/newsview11996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