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唐太宗是如何“智取”《兰亭序》真迹的?

唐太宗是如何“智取”《兰亭序》真迹的?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12月21日 11:08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他的三个儿子: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好友谢安、谢万兄弟,孙绰、孙统兄弟,他的妻弟郗昙、他的老师卫夫人的儿子李充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游春,饮酒赋诗,并准备结集成集,推王羲之作序,王趁着酒兴方酣之际,欣然命笔,一挥而就,即诞生了旷世奇作《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序》记述了王羲之与当时的社会贤达、风流雅士聚会于兰亭,曲水流觞、嬉戏禳灾的盛况,情景交融,理趣相映,抒发了他对生死终结的痛苦与旷达、无奈与超脱,对人生随化的感物兴怀。

《兰亭序》不仅是一篇文笔优美、意趣高妙的散文,更是一件书法史上的极品。

《晋书》说王羲之的书法为古今之冠,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他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序》因是大书法家在兴致酣畅之时的得意之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原稿一直被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由王氏后代收藏。到了唐初,唐太宗最喜王羲之法书,虽收集甚富,仍思念《兰亭序》,常派人明察暗访它的下落。

浙江绍兴永欣寺有僧人辩才,为王羲之第七代嫡孙僧智永的再传弟子,藏有《兰亭序》,从不示人。李世民多次高价索求,均被辩才婉拒,于是唐太宗便谋计“智取”。

宰相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办理此事。萧翼预先寻得两件王羲之的作品,化装成书生的模样来到会稽。他先是每日到永欣寺看壁画,引得辩才注意,为了能与辩才结识,萧翼特意用王氏老家山东琅琊的乡音与辩才沟通,使得辩才对他产生亲切感。

这一招很奏效,辩才很快接纳了萧翼,经过简单交流,二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萧翼遂和辩才探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酣畅淋漓,感情日渐深厚,同食同榻。萧翼趁机拿出自己所带的王羲之的书法请辩才欣赏,辩才看后加以肯定,但是指出这些并不是王羲之的精品,萧翼于是惋惜《兰亭序》的亡佚,辩才便从房梁上取出自己珍藏的《兰亭序》真迹让萧翼欣赏,萧看后啧啧不已。

过了几日,萧翼趁辩才外出,偷偷将《兰亭序》盗走。后来辩才得知真相,懊悔不迭,只得到官府给予的绢三千匹、粮三千石的补偿。

唐太宗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兰亭真迹据传说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但是五代梁国的耀州刺史温韬曾盗掘过昭陵,并未发现《兰亭序》,所以又有传言它随葬在武则天的乾陵之中。

无论如何,后世之人无缘目睹《兰亭序》的真迹了。

《兰亭序》唐人的摹本各有千秋:冯承素的摹本使用“双钩”摹法,因而最为接近真迹。

虞世南得智永的真传,笔意承接魏晋风韵,甚得兰亭意韵。

欧阳询的字体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颇得兰亭的风骨。

褚遂良精辨王羲之的作品,对王字研究得最为透彻,深得兰亭神韵。

上图为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由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神龙本”由唐内府流传至宋代宫廷,元代赵孟、明代的项元汴等名家都曾鉴藏临摹过,后归入乾隆内府,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后世的帝王将相、名臣贤士、文人墨客对《兰亭序》的艺术造诣执着追求、钟爱有加,竞相摹写,碑刻传拓,流传深远,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奇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唐太宗是如何“智取”《兰亭序》真迹的?
《兰亭序》真迹到底在哪儿?还有机会重见天日吗?还是早已被毁?
《兰亭序》真迹现世,权威专家估价5亿!“砖家”能不能别骗人了
《兰亭序》临摹者众多,此人排第一,不是褚遂良,也不是冯承素!
《兰亭集序》赏析,目前在哪里呢?
《兰亭序》和《祭侄文稿》,谁是真正的“天下行书之冠”?
为兰亭序正名 为佳士得取名 书画鉴定家黄君实回顾展亮相龙美术馆
那些年的晨读记忆还在吗?一起欣赏“天下第一行书”
这才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比学《兰亭序》靠谱,专家看后赞不绝口
王兴之夫妇墓志:引发《兰亭序》真伪辩论的书法|走近“汉字中国”特展

网址: 唐太宗是如何“智取”《兰亭序》真迹的? http://www.pyqsh.com/newsview121529.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