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
原标题: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
“怀乡”是中国古代文学恒久普遍的主题之一,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并秉承着一个固定的情感内核成为历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创作是中国文人感情宣泄的契机,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教伦理的长久熏陶下“安土重迁”的思想以及深广的经济、文化、风俗传统。
一部部感人肺腑的怀乡之作承载着对故国、故土、故园、故人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饱含着的怀乡意识也注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血脉,成为吸附面甚广,传承性极强的文化基因。
一、怀乡文学的渊源流衍1、思乡情感
怀乡是游子离家后皆会产生的情感,乡愁是受历代文人重视的恒久美丽的主题。在中国诗歌史中,至今可查的最早的怀乡作品主要集中在《诗经》中,并有五十首之多,其中有近20首明确的抒发了思乡情感,剩余部分于抒情叙事中流露出对家园的依恋之情。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如《唐风·鸨羽》中服役他乡者抒发征役在外、故园荒芜、无法侍奉双亲的哀叹,于回环反复中表现思归的热切渴望。
《王风·葛藟》和《国风·杕杜》,它们都抒写了游子于窘迫境遇中的思亲之悲痛,前者通过“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表现离开家乡父母后浪子求助不得的心酸经历。
《诗经》中多数怀乡诗的核心内容是对父母亲人的牵挂,对家园故土的具体怀恋,情感质朴真诚,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植根现实土地、富于农耕色彩的乡愁描写。
如以征战在外的士兵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采薇》,通过采薇充饥,豆苗由嫩到老的过程突出生存之艰苦,离家之久远。
自《诗经》后,久戍于外的征夫、行役难归的征人、在外谋生的游子、流落他乡的百姓、远嫁异国的女子皆成为怀乡文学的主角,述说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其中的现实主义表达也成为不同主体的共同选择。
2、家国情怀《楚辞》对国都深情款款的眷恋使得怀乡作品具有了丰富高尚的乡国情怀。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屈原,他出身贵族,又是股肱之臣,诗人本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深沉的责任感,将家与国合二为一,故土不仅是《诗经》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更是关乎国家社稷、君主安危、黎民苦乐的都城和国土。
如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和志向的《离骚》诗题有“离别的忧愁”一义,内容也直指诗人为追求美政理想离开故乡这一主题,全篇充满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与“有何怀乎故都”的矛盾,离愁别恨一以贯之。
诗人以灵思乡与恋阙相互交融的情感展现出弘大的爱国精神和鲜明的政治寓意,这在丰富怀乡作品内含,提升乡愁文学的境界和品格上具有重要意义。用其极度矛盾状态表现出对家乡的日思夜想,对社稷的忧心忡忡。
二、怀乡文学的产生1、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民族,据考古证明,我国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己经开始从事农业种植活动,在宝鸡的斗鸡台和西安坡村的遗址中发现有谷子粒,这说明黄河流域自古就有适于农耕的地理和地形条件。
远古歌谣中“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农桑生活可以视为怀乡恋土情结的萌芽。
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土地对人的束缚力逐渐增强,商代作为历史上特别重视商业和游牧业的社会,从“不常厥邑,五易其都”的迁移频繁到盘庚迁都被群臣极力反对的境况,再到自盘庚徙殷至封后二百七十三年间不再变更的现实,究其原因,不过是农耕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安土重迁情结逐渐深化的体现。
历代封建统治者皆奉行着重农轻商的经济政策,造就了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受到人们重视,并因其不可移动性将劳动力束缚在一定的空间内,使得人们对土地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安土”是安于宗族合居,骨肉相附;是安于乡邻和睦,形成一致的文明秩序;“重迁”是指不能像海洋民族和游牧民族一样勇于开疆拓土,冒险漂流。
2、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作为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提供给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保障,给予人们赡养老人哺育后代的责任,令生命个体具备得以生得以老的基本条件。
无论是“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扮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的父母之恩,还是“善父母为孝”的儿女之责,或是“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夫妻之爱,都是个人在谋求自身成长发展时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并且根植于血脉亲情的家庭还通过的联系紧密的宗族关系、打动人心的人伦情怀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牵挂,构成了安全纯粹的精神依托之所。
无论是“君子务本,立本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的观点,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认识,都将贡献于家庭视为培养高尚人格的起点,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强化了每个成年人以家庭责任为前提的社会角色。
总之,儒家观念引导人们形成以孝顺父母、守护亲族为核心的家庭本位观念,同时又以此作为判断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
家庭与亲友是生存的基础,是情感的依托,天然的血缘关系维系着游子对父母妻儿无法割舍的情感,影响深远的宗法制度强化着人们对家园的依赖和对国家的责任,儒家文化将孝与个人品行联系起来,将爱家思家视为高尚的行为。
在此三点上,“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念就成为深入人心的准则,成为游子留恋故土,漂泊在外思念亲友的重要原因。
三、怀乡文学的情思类型1、征戍类怀乡文学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维护边疆安定和扩张疆域领土,经常发动战争,致使许多人不得不服从征用,背井离乡。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起,征夫思归的作品就成为怀乡主题不可或缺的部分。
南北朝时期以征人为主角的怀乡作品多为诗歌,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取代了民间的集体唱和,内容上分为诗人拟代的征人恋乡和军幕文人的乡情两大内容。
其中第一类作品更具有代表性,诗人选择乐府拟作的代言体形式,将对一己之情的揣度升华为征人这类人物普遍的情感共鸣。其中汉乐府横吹曲名《关山月》,内容多写边塞士兵征戍不归的伤离怨别的情景,被多位文人所用。
2、去国类怀乡文学《诗大序》云:“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可见,在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中个体、家族与国家是紧密结合,休戚相关的。因此,思乡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即包括与怀乡有着共同情感内核的恋国。
废帝刘子业怀疑叔叔刘昶有异志,刘昶被逼无奈起兵反叛,孤立无援中只能打开城门,投奔北魏。此诗写于仓皇逃命的途中,是诗人倾吐一腔肺腑之言的作品,白云蔽目、黄尘遮天,关山四面绝断出路,进退维谷中故乡已在千里之外,诗歌通过写景突出离群失路的迷惘,预示着渺茫的前途命运。
身为南朝皇族却流落北地,无家可归的怀乡之情清晰可察。自古以来,文士们皆受儒家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相比单纯的思念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对故国的怀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治意义。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与“君”的概念是一致重叠的。因此入北文人作品中的思君之痛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政治情感的去国怀思。故国飘零,身处异国,时常被春花秋月触动的感性文人们也常对国家的命运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以庾信为例,他的“乡关之思”就建立在对祖国命运无比关怀的基础上。被学者称为“赋史”的《哀江南赋》对亡国之痛的反思尤为深刻。文人因以战争为主的各种政治原因滞留异乡,渴望回归故国的他们频频写信或呈于统治者请求放还,或赠与好友抒发心中之郁结。
结语:怀乡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母题之一,是古往今来文人书写、吟诵、欣赏的重点。怀乡文学内容覆盖面极广且关注点分散,但它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引起历代文人的共鸣。
中国文人的“故乡”不仅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充满了温馨人伦情怀的港湾,它也承载着生命的短促不测,文人对故去时光的怀念,并传达着宇宙时空浩渺精微,个体生命渺小脆弱的哲理。
总之,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天地的敬畏共同促使了怀乡文学深层次的系统构建,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阐发突破地域意义颇具哲学意味。
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校笺》
《中古文学史论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
青丘狐传说剧情介绍 剧集评价
漆培鑫《男狐聊斋3》定档 化身青丘狐族少主白衣清隽俊朗非凡
高中语文部编本选择性必修下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丁禹兮真正的老婆 丁禹兮结婚了吗
六首古诗词中的黄河,首首大气磅礴!读后瞬间消除心中阴霾
郭京飞谭卓出演“史上最窘迫间谍夫妇”,《对手》今晚播出
杨超越丁禹兮cp 杨超越丁禹兮cp叫什么
跨越3000年再合璧 三星堆青铜鸟脚人像终于找回“另一半”
致敬建设自贸港的平凡英雄,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原创音乐剧《故乡之南》七月倾情上演
网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 http://www.pyqsh.com/newsview13204.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