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人类的危险情感
原标题:心理学家:人类的危险情感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情感大致分为三种,也就是我们最原始的情感:恐惧,厌恶,愤怒。
为什么说叫做原始情感呢?
这是因为在几百万年前,人类“幻化成型”的初期,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对于还没有工具保护的环境下,求生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初始的人类就犹如老鼠一般警惕于各种猛兽的袭扰下而生存。也就是在那时,这三种情感深埋于基因内部,在加之基因的进化惰性没有更新这种恐惧的感觉,进而不离不弃的跟随到今天。
但是,有一个细节需要我们反思,恐惧情感的诞生是出于生存危机,但是,人类文明发展至此,社会分工已经足够保障一位肢体残缺之人也能最大限度的解决生存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依然会感到各种恐惧,厌恶以及愤怒呢?
未来是块心病
C.S.路易斯曾经说过:“几乎一切罪恶都扎根于未来。感恩是在回顾过去,爱着眼于现在,恐惧、贪财、色欲和野心在眺望着未来。”
所以说,外界的一切之所以让我们的情感反应剧烈,是因为它根植于对未来的恐惧之上。比如,我能活下去吗?我的孩子们会安全吗?我能保住给我提供生活费用的工作吗?
其实在很多的职场管理中,很多的领导层会将“恐惧”的情感缺口作为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之一,这也是造成员工互相仇恨这个不幸结果的根源之一。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
一切的观念都是人所创造的,因为人的有限和不足,所以人创造了无限和自由的概念,这些观念只是人类欲望和恐惧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欺骗。
比如用日食举例,当“天狗食日”没有被科学揭示之前,它则意味着凶兆,意味着王朝更迭,进而被许多野心家所利用。“天狗食日”就是当时的封建观念,在天文学尚未发达的那个年代,所有人受限于认知的极大不足,只能靠各种总结和遐想解释周遭的一切。所以,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曾坦然,人类的一切观念都是自我欺骗。
然而,科技发展至今,我们对自身的一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迷思。我们不禁细思,幸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成功又是个什么东西,未来又是个什么玩意,也是众口纷纭,莫衷一是,这与当初的“天狗食日”或“七星连珠”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只是迷思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目前所有的恐惧和负面情感全部都基于对“未知迷思”的不确定而造成的。
心理学家斯洛维奇及其同事也揭示了这点,他认为恐惧的情感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被称为“恐怖风险”,比如天灾,战争。
第二个被称为“未知风险”,涉及那些“判断为无法观测的、未知的、新出现的以及伤害显现延后”等方面的风险。
最后一个重要方面涉及暴露在特定风险的人数。比如小编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人物,地球人都知道,早日远离,早日脱离危险,又或者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以及穷富偏见。
许多研究都重复验证了斯洛维奇及其同事所强调的这三个基本面的存在。(遗憾的是,小编没有被列入研究对象)
为什么说婚姻总是被现实打败?当一个人以一种期望的态度左右整体婚姻的走向时,你可能并未发觉,你的所有期望大部分都奠基于偏见的恐惧之上,并唆摆着你的情感。
咱们不妨再将婚姻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你会发现,你恐惧于另一半碌碌无为,进而期望他才华出众,才能带领家庭走向幸福,走向美好的未来。
又或者,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这到底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呢?又或者说,因为爱他,而为他恐惧,因为恐惧,而被孩子扭曲为这是一种“错爱”的方式。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对你的情感也因此而发生了改变。
你不希望你的家庭是平庸的,更不希望你的爱人在世俗眼光中逊色于他人。你的憧憬是为了化解偏见恐惧,梦想达不到便又回归恐惧,如此而已。
婚姻中相互期望以化解对偏见的恐惧,虽说并非导致离婚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所有的离婚要素中,占有相当大的权重。
在罗翔老师的《圆圈的正义》中,也曾这样大加批判到:
每一个人都被未来这个赝品压得喘不过气,他们饱受未来的折磨,对未来充满忧虑,“把信心建立在一些计划的成败上面,而这些计划的结局可能是他们有生之年无法看到的。他们终其一生在追寻一些海市蜃楼,在当下永远不诚实,永远不良善,永远不快乐,只把现在赋予自己的一切真实恩赐充作燃料,堆积在为未来而设的祭坛上”。
因恐惧而盲从偏见
我之前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有一位同事对我说:我非常喜欢小编,说话直来直去的,憨厚且坦诚,很合我的胃口。
然后过了几天,我和领导吃饭,领导说:小编啊,你哪里都好,就是说话太直来直去了。
天啊,我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博得所有人的喜欢。我如果继续直爽,我害怕领导不喜欢我,如果我变得圆滑,我害怕同事不接纳我,我该怎么办?
偏见定义就好像榴莲一样,他的命名以及是否美味,并非自己所能决定,而是由食用者的意识分类和味蕾决定的,有人觉得它可口,而有些人觉得它难以下咽,进而影响着他的价值和销量。如果榴莲有意识和情感,可能会瞬间崩溃掉。
但是,人类却有着发达的意识和情感,而我本人的好与坏,也是基于他人的“人格口味”而左右摇摆。但是,我心里明白,无论我如何摇摆,都逃不出偏见的怪圈。
但是,我更加明白,领导和同事之间,谁会给予我最大的利益呢,我便服从哪种偏见,成为他们期望的人格,置换我想要的未来,自此,我便被功利置换了原本耿直的人格,被他牵着鼻子走,丢失了原本率真的我。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助长了“偏见丛生”,你希望你的婚姻和孩子在他人评价中认为“过得还行”。偏见的种子一旦被植入文化基因中便会生根发芽,再加之被人人奉为金科玉律而不断灌溉,在众人的推波助澜下共同铸就了一个悲观主义应景的氛围,这也正是恐惧情感的最大根源。也难怪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
正是因为我们对未来充满了过多的恐惧,所以,当下的资本积累则变得异常重要,而我们也随着这种恐惧变得自私和贪婪,甚至于充满了仇恨,情绪失控之下进而盲从了偏见。
遗憾的是,我们所有人的大部分生活观念都有一种“中术”的感觉。未来总是带有不确定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和方式预防未来,而观念和方式本身的错误性却更大,尤其是我们盲从了的“有钱才能真正幸福”,最后却牺牲了健康,牺牲了爱情甚至于血缘亲情,这无异于杀鸡取卵。
“成为有钱人”的下一笔为什么执意与“强势”组成勾勒关系,它的下一笔为什么不是“谦虚”呢?
也就说,我们在生与死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人创造的观念活动,而所有观念都需要消耗金钱和精神,这也就意味着恐惧是自己造成的。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心流》一书中曾这样批判:
生物程序规划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动物也会跟我们一样觉得痛苦。它们会有饥饿、痛楚、性欲得不到满足的冲动。被训练成人类之友的狗,一旦被主人抛下,就会变得不知所措。但动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沮丧和绝望,只要没有外来的冲突干扰,它们就能保持和谐。
强烈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人的内心应该如何体验这个世界。书中有对功利的批判,盲目欲望的否定。整本书结合宗教,理想,功利,人际,婚姻,育儿等多方位的分析观点。个人建议最少看三遍。另外,值得建议的是,一定要在书上做笔记,然后结合上下文复习笔记才能梳理逻辑关系。一味复习笔记主张,容易忽略情境而照本宣科的引用主张。
在《生命与意识的省思》中,作者也曾这样阐述:
事实上,动物比人类更能活在当下。他们不像人类一样不停地思索未来与过去,不会陷入祖丧、压力或愤怒,也不会充满傲慢与贪婪。
罗翔老师也曾这样批判到:
自恋(自私)让人缺乏安全感。人知道自己的有限,无法主宰未来,但自恋让人靠不断的自我提升来对抗对未来的焦虑。只不过不断的自我成功带来的却是更大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同类更深的敌意。人们总是在贪图虚名,互相嫉妒。在人的眼中,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竞争对象,没有朋友,只有敌人。
当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因未来而恐惧,因恐惧而变得不理智,因不理智而变得盲从,因盲从而助长了偏见,我们便在不知不觉中生活在“世俗偏见”的恶劣环境中。
如果我们真能明白这点,即使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至少是智慧的开端,也便能回归自我,重新金身。自此以后,也便不会有任何的负能量和偏激的话语能左右我们的理性和情感了,也就能真正的从“真我”出发,与自己想建立联系的人重铸友谊的大厦。
善与恶亘古横在,而善恶的定义永远由我们人类主观发明创造,就好像小编一样,耿直是善,同样也是恶,完全出于他人之口,悲观情感的层出不穷往往是我们主观臆造而成,争执与暴力皆是偏见的化身。
就好像狗不去评价猪的慵懒,猪也不评价狗的愚忠,各自秉持彼此的真我。狗看它的家,猪睡它的觉,生态分工无非是个生活流程,易位而生的话,双方都不会自在。
人也是一样,真我才是我们的内心的本质,并丝毫不会影响到生存,难不成人类在社会大分工的环境下还活不过一个四处漂泊的野生动物吗?我们反而向世人展现的“假我”才会在“偏见狂风”中变得不知所措,永远湮没在喋喋不休和聒噪情绪的摆弄之下。
自由身也能生存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阐述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我们实现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单单靠个人是独木难支的,而是需要所有人联合的力量,将偏见拆除,才能真正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的改造人性。
如果我们一味执念于偏见这种滑稽可笑的东西,我们便永远无法化解内心的的恐惧。当你回顾往昔的自己,我可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真的会掩面痛哭:我把自己丢了。
当然,如果你寄希望于全面改造,那将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但是,此时此刻,你至少有改造自我的初步意识。
沙法丽萨巴瑞在他的《家庭的觉醒》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把“自我”看作是一幅我们携带在脑海中的自画像,它所描画的我们与我们本质的存在可能大相径庭。我们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携带着这样一幅画像。这幅画像在我们幼年时期便开始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我所使用的术语“自我”,是指认识自己的一种错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他人的意见来认识自我。我们渐渐以为这个人就是自己,把它当作了真我。这种自我形象掩盖了我们本来的真我。如果这种自我认知形成于童年,我们倾向一辈子都维持这种印象。
当时,我看到这段的时候,觉得很有意象美感,作者将“自画像”与“自我”进行了贴切的镜像勾连。所以,我决定细致的剖析一下他与我们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相似性。
大家有没有听过三原色这个概念呢?红、黄、蓝三种颜色可以混合出所有颜料的颜色。
如果你正在画一朵紫罗兰,那么,你需要将红色和蓝色调和为紫色,如果你想画一片生机盎然,那么你需要将黄色和蓝色调和成绿色。
现在试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副绝世佳作的横空出世,是应该归功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还是应该归功于画家的笔底春风呢,或者两者皆有呢?
又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环境都是浑然天成的,同样有泛滥成灾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画家都可以妙笔生花的,同样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
所以,要有一个好的作品,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自主如何选择一个优美的“写生模板”。第二,出色的绘画功底。
如何将写生与人生联系起来呢?
罗翔老师曾经这样说过这样一句话:
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只有非功利性阅读,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
写生需要灵感,而模板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多读书,它让你知道,这个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并非只有“金色”,人生很长,观念并非只有“功利”。否则你的观念模板大概率是人云亦云的功利主义,谁的车多,谁的房子大,谁的事业更成功等等。
也就是说,社会活动的所有观念,都只是模板而已,并非铁律,你有选择哪块模板更适合你写生的自由和权利。而多读书,扩充人生认知与观点,也就意味着扩充你的颜料库,可以用红色挥洒浪漫,可以用灰色彰显哀伤,用米黄回忆青春,用绿色憧憬盎然。用通俗的语言来讲,颜料调和是优化写生模板的,让画面更美,而读书是优化观念模板的,让人生更璀璨,而不是只被功利这一种颜色牵着鼻子走一辈子。
你必须知道,除了死亡是无法逃避的,有生之年的一切观念都是可调和的,你要将俗世中大部分的观念模板重新打碎,然后重新拼接成你喜欢的模式,这就是超群的画工。
所以,一个出色的画家,通常情况下,是脱离模板而仅凭“联想”也可出佳作。
其实,我们自己就是那个画家,而我们也是作品本身。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书评 | 《洁净与危险》信仰、仪式与社会秩序
人类没出现之前,第一个女人怎么来的?神创论和进化论谁能解释?
贰伊文化丨《纪念》音乐核心情感
心理学家:如果你具有这三点特征,说明你是一个气场强大的人
生活所必需的一切东西,都是人类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危险时,凌不疑永远第一时间出现在嫋嫋身边
战争戏的拍摄幕后,爆破的效果很逼真,群演的危险系数还蛮大呢
盘点李易峰采访时的危险发言,只要你敢说我就敢接系列!
心理学家:越是没有本事的人,越会让人不舒服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发布剧照 休·杰克曼主演
网址: 心理学家:人类的危险情感 http://www.pyqsh.com/newsview13335.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3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5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0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