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贝:听众的力量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视角
原标题:杨贝:听众的力量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视角
在人类历史上,听众往往是不被强调但又不可或缺的一方。如何认识、对待听众的力量是解读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视角。历史上,因为深谙听众力量的作用机制,修辞学一直起着“维系人类作为一个群体,造就其社会和政治观念,确定其方向和命运”的重要作用。
哈伊姆·佩雷尔曼与露茜·奥尔布莱希茨-泰提卡合著的《新修辞学:一种论证理论》重新发现古典修辞学传统,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
在信息茧房、判断极化、认知撕裂的当代社会,修辞学在维系社会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
本文系《新修辞学》译者杨贝所作,原载于2023年第2期《读书》杂志,感谢作者授权推送。
新修辞学
[比] 哈伊姆·佩雷尔曼、[比]露茜·奥尔布莱希茨-泰提卡 著
杨贝译
定价:168.00元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2月
比利时名家佩雷尔曼教授
在修辞学领域的代表作
研究修辞学、论证理论和法律论证
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
听众的力量——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视角
《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一段音乐家与听众互动的精彩描述。“克利斯朵夫背对着听众,全神对付着乐队,可是依旧感觉到场子里的情形。凡是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触觉,能够感知他演奏的东西是否在听众心里引起共鸣。他照常打着拍子,非常兴奋,可是从池子和包厢里来的那股沉闷的空气,使他心都凉了。”在这个场景里,不动声色的听众给音乐家施加了无形且难以抗拒的压力。在审美的过程中,听众从来都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欧洲美术史上,历史画、肖像画、风景画的兴替都是听众的审美偏好所致;中国文学史上,从五言诗到七言诗到词、曲、小说,文学形式的演变也是由听众的习惯、喜好决定。
听众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中不被强调但又不可或缺的一方。公元1400年,如果围攻济南城的不是朱棣的军队,当时负责守卫的山东参政铁铉就是拿出再多朱元璋画像,写下再多朱元璋神主灵牌,堆满所有城墙垛口,恐怕也无济于事。偏偏朱棣打的是“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气得跺脚也只能解围撤兵,另图后举。 从音乐、美术到政治、军事,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不论听众在不在场,他们都是事件走向的决定者。如何认识、对待听众的力量是解读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视角。
古典时期,早慧的希腊人高度重视听众的力量。希腊人看到了听众在思想交流中的主导作用,悉心整理出一系列以听众为中心展开沟通的演说经验,是为修辞学。修辞学能成为古希腊的三艺、七艺之一,根本上是因为言说在古希腊的公共生活中有决定作用。掌握修辞技艺,才能学会如何在公共交往中赢得听众认同,由之获得参与、影响公共决策的能力。与这一作用机制相辅相成的是希腊人的语言观、真理观、民主制。古希腊人认为真理寓居语言之中(洪涛:《逻各斯与空间》),言语能力就是探索、发现、表达真理的能力。听众常常是不说话的与谈人,在探索、发现、表达真理的过程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与言说者互动。表面看来,是演说家在煽动、操控听众,实则是听众,至少是演说家头脑中预先构想的听众在引导演说家说出听众想听的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什么样的人民才有什么样的政府。林肯对这个观点做过恰当的限定:“在民主国家,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中国古人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在表达相近的观点。
古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通过修辞学把听众的力量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塞罗从修辞的角度解读人类社会的起源。在他看来,人们本来散居各地,各自为阵、相互争斗,后来在某位演说家的号召下,才渐渐凝心聚力,组成最初的社会。西塞罗从政治、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思考过修辞学相关问题,从多学科角度论证听众力量的正当性以及调动听众力量的方法。这些思考在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 (Institutio Oratoria )得到体系化的表述。这部12卷本的煌煌巨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修辞学涉及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在应然层面充分肯定听众力量的正当性,在实然层面系统总结调动听众力量的方法。
从罗马帝国后期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帝制确立、神学一统天下,听众的力量首先随着民主制一道式微。真理掌握在上帝、君主的手中,听众不是真理的共同发现者,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修辞学开始与哲学分离,与真理的认识、发现无关。中世纪的人们一般从工具的角度看待修辞学,看重修辞学在布道时的作用,查理曼大帝认为修辞学能够帮助他的子民更好地理解、接收上帝的旨意。此时,听众的力量在应然层面已不足为凭,但在现实层面仍不容忽视。在16世纪中期出版的《哲学拾珍》丛书中,有一幅以修辞学为主题的封面版画,画中的修辞学俨然一副女王模样,诗学、法学、历史学、自然哲学等学科围绕侍立。
许多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是修辞学的全盛时期。实际上,所谓的全盛只是去势后的表面繁荣。此时,听众的力量只是一种事实上的存在,对于真理的发现无所助益。这种观点其来有自。在《高尔吉亚篇》《斐德罗篇》中,柏拉图批评智者的修辞学是虚假的修辞学,曲意逢迎、以辞害义。究其原因,柏拉图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存在,并非越辩越明,更不会因为多数人同意就能使观点成为真理。在他看来,真理来自哲学家对彼岸世界的回忆,是个人运用理性思考的产物。听众是谁并不重要,它丝毫不会影响真理的存在和显现。中世纪在神学的主导下,必然王国与真理一元论的思想深入人心。思想家们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发现一元真理,如何从绝对正确的前提推出必然正确的结论。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阿格里柯拉和法国的拉米斯相继大刀阔斧地修剪了修辞学的主干,把修辞五艺中与认知有关的开题和布局都划拨给了辩证法或逻辑学,只留下风格、记忆和表达这三项形式技艺。这些改造伤筋动骨,听众从此不再参与对事物的认知,而只是被动地接受言说者认为正确的对事物的认知。
从笛卡尔开始,听众的形象发生变化。从前的听众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但在笛卡尔之后,理性成为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被对立起来,情感因为妨碍理性认知而被贬斥,修辞学所总结的调动听众力量的方法被贬为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的诡计。笛卡尔以后的人们相信,只要是真理,不论谁来说,不论以什么方式说,不论说给谁听,效果都是一样。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侍婢。这样一来,曾经贵为三艺、七艺之一的修辞学,在20世纪初期退出中小学课堂也就不足为奇。
直至二战前,人们笃信理性可以确保人们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相信凭借发达的实证科学、精准的人工语言、严密的形式逻辑,真理可以被准确地发现和传播。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被广泛复刻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德国的概念法学以及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形式理性的法都在表达这样的理念。我们应当且能够把法律设计成一个缜密的规范体系,这套规范由被打磨得棱角分明的概念组成,规范体系内部严丝合缝。凡属应由法律调整的事务,都可以从事先确定的规范中严密地推导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法官的任务就是进行推理并以独白的方式宣告答案。听众是谁,与判决应当是什么毫无关系。
但二战让人们看到理性的真相。爱因斯坦在一次反战演讲中说:“我知道讨论基本的价值判断是徒劳无望的。比方说,如果有人主张把灭绝人类种族作为目标,其他人很难从理性的基础上驳倒他。”如果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单一真理论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掩护。战后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心存怀疑、接纳不确定之于自由的意义。多元主义凭借包容性取代一元论,却让一个问题变得突出: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协调行动?
哈伊姆·佩雷尔曼与露茜·奥尔布莱希茨-泰提卡合著的《新修辞学:一种论证理论》就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二战前,佩雷尔曼是位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者,试图将弗雷格的数理逻辑应用于价值判断,换言之,通过运算得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希特勒的正义论让佩雷尔曼认识到之前的愿景是条死胡同,于是掉转车头另辟蹊径。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佩雷尔曼通过《修辞学之花》的附录发现了古典修辞学的蛛丝马迹。通过不断溯源,终于看到了修辞学的传统。最终,他和泰提卡将他们这套认识论、方法论名之为“新修辞学”。
其中,“行动”是理解新修辞学的关键。行动视角使得理解思想交流、看待听众的维度更丰富、更立体,它们着重从事实的角度考察听众力量的产生、作用机制。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开篇就对笛卡尔提出挑战,质疑笛卡尔所推崇的理性与推理,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笛卡尔“对我们的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进行的完全未加证成、毫无根据的限制”,笛卡尔所倡导的理性与情感的二分法是“对人的能力进行完全人为的、与我们真实的思维过程相悖的区分” 。新修辞学看到了知与行之间的沟壑,认识到“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对这一事实感到愤慨的那些哲学家,不得不补充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承认人们拥有与理性的教导相对立的激情与利益” 。
行动视角还意味着把言语交流本身视作一种行为。《新修辞学》多次强调要将言谈视作一种行动。这使得语词之外的因素被纳入考虑范围。近代以来,在科学精神的感染下,人们把语言视为思想的载体,冀望语言能够无损耗地传递信息。换言之,语言无关意义的生成,意义的生成与传达不受言说者与听众的影响。索绪尔的语言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人的语言观,语言不再被认为是言说者可以任意摆布的资源。之后,施特劳斯、拉康等人进一步肯定了语言在塑造人类思维、建构自我认知中的作用。意义不再是以语言为管道进行传输,而是在语言中生长,由言说者与听众共同创造。新修辞学秉持相同的语言观,《新修辞学》甚至认为,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特定的语境,言语、行为、人相互界定。语言的人身依附性由此变得不言而喻,权威的说服力顺理成章。源自权威的论辩是指某个主张被认同的原因不在于该主张本身而在于提出这一主张的人,这不符合就事论事的理性议事规则。但基于言语的人身依附性,言说者的声望事实上的确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在现代法律程序中,证人本身的可信度与他所述证言的可信度被认为存在必然联系,其原理与权威论辩一致。
视角的切换不仅使人们看到了许多从前不曾看到的事物,还使许多从前不可理解之事变得可理解。新修辞学为现实中行之有效的论辩方法提供了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在新修辞学的方法体系中,所有的论辩都是通过意义的结合或分离来赢得听众认同。大多数方法都是结合的方法,根据结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准逻辑论辩、基于现实结构的论辩和建立现实结构的论辩。“现实”二字点出了新修辞学论辩方法与现代逻辑方法的不同之处:把许多与形式逻辑不符,但在现实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涵括进来,例如例证。根据特殊事例起到的作用是建构规则、诠释规则还是确立导向,运用特殊事例论辩的方法被分为例证、示例和典范。例证就是凭一个事例建构起一个一般化规则,这不符合统计学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会在听众心中产生普遍化效应。
新修辞学在听众问题上采取的是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立场,这一立场是修辞学在当代复兴的重要原因。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确定性缺失的现代社会,人们亟需能够处理或然性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这正是修辞学的传统长项。除此之外,视频、直播等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单一的文字交流不再是占据主导的交流方式,语调、表情、手势等不被重视的信息传递方式重新变得重要,作为行为的言语交流广受认同,这些都使得修辞学备受瞩目。历史上,因为深谙听众力量的作用机制,修辞学一直起着“维系人类作为一个群体,造就其社会和政治观念,确定其方向和命运”的重要作用。在信息茧房、判断极化、认知撕裂的当代社会,修辞学在维系社会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鉴于此,德国学者瓦尔特·延斯乐观地断言“修辞学过去曾是,未来仍将是人文学科的女王”。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3编105节。第1编为“论证的基本框架”,共有14节,主要介绍作者对于论证的基本看法,强调论证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听众在论证中的重要地位。第2编为“论证的起点”,共3章29节;作者认为业已形成的共识是论证的前提,第1章根据共识的强度和内容区分了各种类型;第2、3章探讨如何呈现各种论证素材。第3编为“论证的方法”,共5章62节;作者将论证方法分为四类,分别是“准逻辑论辩”“基于现实结构的论辩”“建立现实结构的关联”“概念的分离”,并在最后一章分析“论据的关联”,指出各种论证方法并非截然分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综合判断、运用。整体而言,《新修辞学》提出的是立足于论证实践,致力于总结论证经验并强调实践做法的合理性的论证理论。
作者简介:
本书第一作者哈伊姆·佩雷尔曼(1912—1984)是一位著名的法哲学家、20世纪最重要的论证理论家之一,生于波兰,学习、任教并长期生活于布鲁塞尔,代表作有《新修辞学》。第二作者露茜·奥尔布莱希茨-泰提卡同为比利时人,作为一位博闻强记的女士,为本书的写作和顺利成书做出了贡献。
译者简介:
本书译者杨贝女士系法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长年从事新修辞学相关研究,系国内法学界较早研究佩雷尔曼的学者。曾翻译佩氏《旧修辞学与新修辞学》《法律与修辞学》等文,在《中外法学》《比较法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作为理由之治的法治》《法律理论是否可能》《佩雷尔曼与谬误》等译文,著有《法律论证的修辞学传统》《古希腊的双生花:衡平与新修辞学》等。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
导论
第一编 论证的基本框架
1. 推证与论证
2. 思想交流
3. 言说者与他的听众
4. 作为言说者之构造的听众
5. 言说者对听众的适应
6. 说服与信服
7. 普遍听众
8. 面向单个听者的论证
9. 自我商谈
10. 论证的效果
11. 庆典风格
12. 教育与宣传
13. 论证与暴力
14. 论证与承诺
第二编 论证的起点
第一章 共识
15. 论证的前提
A. 共识对象的类型
16. 事实与真理
17. 假定
18. 价值
19. 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
20. 层级
21. 论题
22. 数量论题
23. 质性论题
24. 其他论题
25. 论题的运用与系统化:古典观与浪漫观
B. 某些论证特有的共识
26. 某些特殊听众的共识
27. 各讨论特有的共识
28. 基于个人偏好的论证与循环论证
第二章 素材的选取及其对论证目的的适应
29. 素材的选择与呈现
30. 素材的阐释
31. 谈话的阐释及其问题
32. 限定词的选题
33. 论概念的运用
34. 概念的明晰与模糊
35. 概念的论证运用与灵活性
第三章 素材呈现与谈话形式
36. 谈话的内容与形式
37. 素材呈现的方法问题
38. 言语形式与论证
39. 思想表达的形式
40. 谈话形式及与听众的交流
41. 修辞手法与论证
42. 选择、呈现与沟通的手法
43. 论证要素的地位与呈现
第三编 论证的方法
44. 概述
第一章 准逻辑论辩
45. 准逻辑论证的特点
46. 矛盾与不相容性
47. 避免不相容性的方法
48. 陈述相容或不相容命题的方法
49. 谬论及其在论证中的作用
50. 论证中的同一性与定义
51. 分析性、分析与套套逻辑
52. 正义规则
53. 互换论辩
54. 基于传递性的论辩
55. 将部分纳入整体
56. 将整体分为部分
57. 对比论辩
58. 做出牺牲的论证
59. 可能性
第二章 基于现实结构的论辩
60. 概论
A. 相继关系
61. 因果关系与论证
62. 实用论辩
63. 作为事实之于其后果或手段之于其目的的因果关系
64. 目的与手段
65. 浪费论辩
66. 方向论辩
67. 无限发展
B. 共存关系
68. 人及其行为
69. 行为与人的互动
70. 源自权威的论辩
71. 阻却及限制行为人互动的方法
72. 作为言说者行为的演说
73. 群体及其成员
74. 其他共存关系:行为与本质
75. 象征关系
76. 应用于相继关系和共存关系的双重层级论辩
77. 有关程度和层次差异的论辩
第三章 建立现实结构的关联
A. 通过特例建立
78. 例证论证
79. 示例
80. 典范与反面典型
81. 作为典范的完美存在
B. 类比推理
82. 类比是什么?
83. 类比诸词项间的关系
84. 类比的效果
85. 如何运用类比?
86. 类比的地位
87. 比喻
88. 休眠比喻或有喻义的表述
第四章 概念的分离
89. 打破关联与分离
90. “表象—现实”对语
91. 哲学对语及其证成
92. 哲学对语的地位及其转换
93. 分离的表述
94. 促进分离的陈述
95. 分离式定义
96. 作为工艺的修辞
第五章 论辩的互动
97. 论辩的互动与强度
98. 作为论证因素的论辩强度的评估
99. 通过集合互动
100. 论证的广度
101. 广度的危险
102. 冲抵广度的危险
103. 次序与说服
104. 演说的次序与听众的调节
105. 次序与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对照表
译后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杨贝:听众的力量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视角
小贝儿子拥抱富豪岳父!靠拢佩尔茨家族,冷落亲爸亲妈,继续啃老
《穿靴子的猫》续集推迟上映 皮尤科尔曼新加盟
小贝晒全家福,独缺大儿子!贝嫂负债超4亿,拒向富豪亲家求助
乌玛·瑟曼出演同性爱情片 《波西·杰克逊》开拍
她们不再沟通:维多利亚与儿媳妮可拉·佩尔茨因此事陷入冷战?
妮可拉有8个哥哥撑腰,小贝长子憋屈!入赘豪门不易,地位太低
吸金13亿!小贝亲赴卡塔尔,两代王子亲自接机,身价超45亿
网飞极客周:《睡魔》定档《生化危机》发新预告
妮可拉才是妈宝女!67岁母亲掌管豪门,比贝嫂更强势,收服大布
网址: 杨贝:听众的力量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视角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0875.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