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文史 | 劳伦斯笔下的撒丁岛

文史 | 劳伦斯笔下的撒丁岛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2月20日 11:58

原标题:文史 | 劳伦斯笔下的撒丁岛

文史 | 劳伦斯笔下的撒丁岛

灯下漫谈

劳伦斯漠视文明的轨迹,在撒丁岛荒芜的海滩上,他想找到文明初始化的阶段——那个衣不蔽体、灵性自由的状态。

原文 :《劳伦斯笔下的撒丁岛》

作者 |常熟理工学院 仇钧

图片 |网络

英国作家戴维·加纳特(David Garnett)说,劳伦斯连头发的颜色和胡须的长法都十足的工人阶级。劳伦斯一生短暂,30多岁离开家乡,此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流浪,从英国到意大利,再到美国、墨西哥、法国等国家。劳伦斯认为,除了人脑产生的意识,还有一种意识,它直接来源于血液,这种意识不应受到理性意识的压制。他四处游走的生活方式及顽固的性格都使他更加确信这种“血魂意识”(blood-soul)的存在。仿佛,他天生不能长久地属于某个地方,也不能接受所谓的“理性”意识。在他的传世小说《儿子与情人》的结尾处,保罗说,我将不再属于任何地方,也不再属于任何人。果然,一语成谶。

去撒丁岛吧

1920年,劳伦斯还了债务,稍有余钱,携夫人跨海峡,途经德国,看望妻子的家人,后往南,至意大利,一路杏花村,在西西里岛陶尔米纳(Taomina)小镇居住了半年之久。不知如何突发灵感,他萌生继续旅行的想法:往南是非洲,往北是撒丁岛,那就去撒丁岛吧!1921年2月4日,天色未明,劳伦斯夫妻出发了。6天的旅行中,搭轮船,乘火车,挤邮车,横穿撒丁岛。此后,他用6个星期完成了《海与撒丁岛》(Sea and Sardinia)一书。尽管这称不上劳伦斯的佳作,但英国作家理查德·奥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把这部游记和小说《儿子与情人》推荐给初次接触劳伦斯的读者。

从西西里岛到撒丁岛,船费583里拉(意大利货币),行程需要32个小时。劳伦斯沉醉在地中海的夜色中。船上的旅人杂七杂八,他们向劳伦斯抱怨,煤炭的价格昂贵,使得船只能低速航行,以节约开支。又说,意大利也是战胜国,可是依然没有煤炭,而英国有煤炭,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的货币值钱,你们来这里,简直可以乱花钱。劳伦斯认为这些肤浅的意大利人只会重复报纸上的新闻,拾人牙慧,完全是一群糊涂蛋。劳伦斯直言不讳,一脸的工人阶级的真诚和直率。他给罗素的书翰里,也曾这样火冒三丈,全然不给这位剑桥大学者半点尊重。罗素在其随笔《罗素回忆录》(Portraits from Memory and Other Essays)中,引用劳伦斯写给他的部分书翰,他受不了劳伦斯满口傲气和好为人师的样子。两人认识一年后,由于意见不和,遂不复相见。罗素认为,劳伦斯所言“血液意识、血液灵魂”,皆是些疯狂的呓语。

长久以来,他关注人的内在、人的气质、人的灵魂,还有两性之间的对抗。《海与撒丁岛》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劳伦斯的想象,他把目光投向远古、未来、欧洲和美洲。尽管,有时候,他的观点显得有些出格,有点匪夷所思,但这恰恰是劳伦斯文学中最具魅力之处。

20世纪初的英国,一战结束后,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上兴盛一股社会主义思潮。劳伦斯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他认为撒丁岛过于古老,以致此处不会接纳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撒丁岛的风光地貌,劳伦斯则认为不像意大利,没有高架水渠,没有城堡,没有古迹,只有荒凉的山丘与无垠的海滩。努奥罗(Nuoro)小镇,山路崎岖,盘旋而上,司机仿佛神灵附体,人车合一,汽车忽上忽下,风驰电掣,须臾之间,景象万千。他感叹意大利的古老竟也体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仿佛它早已无人问津。

有时撒丁岛的旅行像一幅人物画,画中各色人等,行走坐卧,吃喝拉撒,对于索尔戈诺(Sorgono)的旅馆的描写,劳伦斯落笔尽现彼时心情与难得的幽默:老板的衣服肮脏极了,黑漆漆的地板上尽是油腻,空荡荡的房间里一把孤零零的椅子,简直如同大理石般的墓穴,满墙是蚊子留下的斑斑血迹,窗户外的牛儿吃草,猪儿打盹,臭味熏天,令人作呕。这里真成了劳伦斯的“无依之地”。或许,这正是他所需要感受的存在。夜晚,一群人围在火边烤小山羊,室内黝黑,由于工具简陋,烤火的小青年不停调试烤肉与火焰的距离。这个部分足足写了好几页,仿佛,读者一下子穿入那个远古、幽暗、深邃的洞穴之中,静静地等待黎明的到来。劳伦斯认为烤火是人类自远古保留下来的仪式,火光带来光明,点燃希望,但也清晰地照亮人的本性。

穿着黑白条纹的男人,头顶篮子的妇人,驮着货物的矮腿瘦驴,带着面具的青年,让劳伦斯惊讶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装束和习俗,而是这些“奇装异服”背后的时间,亘古的时间——撒丁岛既不属于欧洲,又不归于非洲,有点马耳他的意味,仿佛它没有故事,没有传奇,被遗弃在时间和历史之外。在岛上,他坦言波提切利和卡尔帕乔的绘画已经令人生厌。劳伦斯漠视文明的轨迹,在撒丁岛荒芜的海滩上,他想找到文明初始化的阶段——那个衣不蔽体、灵性自由的状态。

伍尔夫毫不否认劳伦斯的天赋

在劳伦斯去世之后,西方文坛再次兴起一股崇拜劳伦斯的热潮,尽管还有一些批评他的声音。伍尔夫坦言,在他去世之前,未曾好好阅读他的作品,觉得他写的意大利游记言语华丽,支离破碎,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了探究劳伦斯文学造诣的“真伪”,于是她翻看了《儿子与情人》。这一读,让高傲的伍尔夫也不得不叹为观止,想着,这位出身于诺丁汉矿工家庭的孩子,竟然能写出一部杰作来,其语言洋洋洒洒,具有魔力,仿佛牵着读者的眼睛,片刻不停,继续、继续往下读。

伍尔夫毫不否认劳伦斯的天赋,并认为他已然是西方文学殿堂中的参天大树了。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剖析了劳伦斯创作中的潜意识。是啊,他天生不具有优厚的条件,没有很好的家学教养,没有用过像样的餐具,也不能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拉斯金那样,每逢夏日,便随着父亲南下意大利,天使一样徜徉在艺术的苑囿中饱受甘霖。无奈,他也不是普鲁斯特,未曾闻过马德莱娜饼干的芬芳,也未曾在山楂树林中冥想。说白了,他缺乏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的文学家们身上所具有那份矫情,其实那并非什么必不可少的品质。劳伦斯不需要借古喻今。用他的话说:不要为文学而文学。

回程的船上,几头老黄牛垂头丧气,被拴在甲板上,原本那种野性和不可征服的力量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今身上可怕的顺从与被动像沉入海里的海绵,毫无希望,毫无生机。劳伦斯认为,人与其他动物并无二致,天生也有着惰性与顺从。什么是人的本性? 在这部游记里,劳伦斯自问:我的本性是什么?他在随笔《惠特曼》中写道:我必须自我解放,唯有自我解放,灵魂方可自由。我的灵魂告诉自己:我必须自我解放。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诚实、热情、开放、批判的游记。此书诞生100年后,世界风云变幻,然而,人性有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偏见有没有减少?种族间的隔膜、距离有没有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传媒发展而缩减呢?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0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随笔 | 歌德的月光

随笔 | 莱辛的猫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文史 | 劳伦斯笔下的撒丁岛
一幅长卷,带你了解画家笔下的欢乐元宵
小尼要给撒贝宁闺女挑个礼物,撒贝宁问老板最贵的哪个……
刘涛喜欢撒贝宁? 撒贝宁 :这比错过北大还遗憾
丁禹兮真正的老婆 丁禹兮结婚了吗
嘘!闭上双眼,听!这是苏州太湖西山岛夏天的声音……
陈柏霖确诊新冠 原计划11日参加《极岛森林》发布会
复活岛石像秒变三星堆
Sexy Zone成员松岛聪确诊新冠 目前无症状
翼无忧的多样桃花!撒糖狂欢卷起来

网址: 文史 | 劳伦斯笔下的撒丁岛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1189.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