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滕尼斯: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

滕尼斯: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3月17日 18:11

原标题:滕尼斯: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

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

[德]斐迪南·滕尼斯 著

张巍卓 译

定价:79.00元

商务印书馆 2022年11月

本书是德国社会学家、思想史家斐迪南·滕尼斯的代表作,也是其在霍布斯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在滕尼斯的笔下,霍布斯的一生是现代知识分子“奥德赛”命运的缩影,他经历了欧洲古今的大变革,却始终不放弃对思想家团体和公民同胞的理性启蒙、对世界新秩序的探索,堪称现代知识人的榜样。此外,本书对霍布斯的思想体系做了详细且极富创造性的解读,在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物理学、人类学、道德哲学和国家哲学等方面,呈现了霍布斯的思想全貌。本书关于感觉主义、现代主体身心合一的人性论阐述,以及对霍布斯自然法与国家学说的社会理论转化,是理解滕尼斯社会学思想的必要基础。

作者:斐迪南·滕尼斯,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思想史家,现代西方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创建德国社会学会并长期担任主席职务。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提出了“共同体”与“社会”两种人类共同生活的形态,对后世学界影响深远。代表作还有《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公共意见的批判》《社会学引论》等。

译者:张巍卓,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社会理论与思想史研究。已出版专著《伦理文化:滕尼斯社会学思想的源起与要义》,译著《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论哲学术语》。

本文摘自斐迪南·滕尼斯:《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张巍卓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第83—91页,参考、引用请以成书为准。注释从略。

霍布斯的性格特质

文丨滕尼斯

译丨张巍卓

来源丨《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第83—91页

一、外在特征

霍布斯被描绘为一位身材修长的男子,他有六英尺高,即便到了老年他的身板还挺得笔直,而且双眼和才智一直保持敏锐。他的头是锤形的,和脸庞比照来看,脑袋显得很大;他的眼睛浑圆,因浓眉的遮挡而显得有些暗淡,但当他说话的时候,眼神是那样强烈,“好似一块燃烧着的木炭那样放射出光芒”。他有一缕浓密的胡须,年轻时代,胡须呈红与金的混合色彩,但只在下唇处留着。画像里的他穿着时兴的骑士服,展现出一副军人的姿态。不过与其说这一姿态源于他的身体结构以及其他性格特征,不如说源于他的才智(Intellekt)。因为他身形精致、皮肤细腻,所以无论夏天还是冬天,他都穿着保暖的服装。直到40岁,他染上疾病,脸色才变黄,后来侧脸呈鲜红色。他从来就不是学究,而是倾向于将自我塑造成一位具有骑士风度的世界人(ein Mann von Welt)。从青年时代起,社交与感官的快乐就未曾远离过他。和大多数著名的哲学家一样,他终生未婚,而且相信独身是最适合科学家的生活方式。一位来自教会的诽谤者曾宣称霍布斯生了个女儿,但我们能确定无疑地说,这纯属杜撰,很可能是把笛卡尔的经历安到霍布斯的身上。

霍布斯的生活是简朴的,但他拥有一小块地产,每年能保证16—18英镑的收入。他善于照料家务,忠实地对待自己的亲属。在生前,他就曾将“一块好地”赠送给他的兄长。霍布斯的兄长是位手套商,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市民,他和霍布斯一样高寿,一直活到了80多岁,直到去世前,他还回忆起儿时和著名的弟弟一起学过的希腊词汇。尽管如此,他的儿子无疑令他和霍布斯烦心不已,此人染上了酗酒的恶习,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一团糟。霍布斯慷慨地资助侄子,他抵押了200英镑的财产,替侄子解除了欠下的债务和利息,他的所作所为,就像曾经他的叔叔照料他那样。当他迁居巴黎时(1640),拥有一笔500英镑的财产,此后又从他的贵族朋友悉尼·哥多尔芬的遗赠里获得了200英镑的收入——哥多尔芬死于内战初期。霍布斯有一次说过:居留法国11年,让他损失了数千英镑(E.IV,414),不过,这并非显而易见的事实。按照他的首位赞助人和朋友(即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译本的题献对象小卡文迪什)的遗嘱,他获得了每年80英镑的年金。后来,查理二世又赐予他年金,关于这笔收入,霍布斯在1663年撰写的一段文字里做了如下说明:“在目前的宫廷,没有什么比削减年金和降低支出更受欢迎的了……我开始担心,我的年金可能会像其他人的一样被取消掉。”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似乎都在领这笔钱。他在为德文郡伯爵家服务的漫长时期,每年都会领到50英镑的薪水;除此之外,他常常能收到一些小额收入。尤其根据当时的习惯,他能从著作的题献对象那里获得一笔钱,比方说,他因《论物体》获得了40英镑。

根据霍布斯的遗嘱,他将其财产分给了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同时,他还给自己的仆人留下了一笔钱。他活着的时候就特别慷慨,有同情心。有一次,他和德文郡伯爵的家庭牧师一道走在伦敦的斯特朗大街(The Strand Street),看到一个乞丐时,他便给了乞丐一些钱。一旁的牧师问他:“假如基督不命令您,您还会做这件事吗?”他回答说:“当然会去做啊。”牧师接着问:“为什么呢?”他说:“因为看到这个老人的悲惨状况,我感到痛苦。既然我的施舍能缓解他的状况,那么也能解除我的痛苦了。”(参见奥布里《名人小传》,第352页)霍布斯离世后,留下了1000英镑左右的遗产。奥布里认为,霍布斯平生所做的慈善活动,超乎人们的预料( 参见奥布里《名人小传》,第352页)。

二、爱好与反感

霍布斯常常坦白地说,他并不为金钱和财富忧虑,他关心的更多是学问。在他看来,一种兴趣与另外的兴趣通常相互排斥,贪婪(Habsucht)则是支配兽类的首要的激情:

“所有贪婪的人都会成为坏人,而且贪婪的人不曾做过任何高贵的事情。”

“当我听说,某人严肃地质疑一个全新的、独创性的观点或发明,也就是说,他嘲讽地问:‘这能带来什么好处?’那么在我看来,他无非是在问:‘这能带来多少钱?’(然而他并不知道:对于一个有足够多的钱的人,再多些钱有什么用?)故而这人并没有充分地摆脱野蛮。”(E.VII,467)

与之相对,霍布斯总会自我赞许,称自己仅仅出于对事情本身的热爱,悠然自得地(animi causa)从事哲学思考(《论公民》“献辞”);除了沉思人类的思想、意志以及其他的自然科学问题,他几乎没做过别的事情,也没有多少别的事情要去做(E.V,63);而且当他像柏拉图那样,相信人的心灵与壮丽的宇宙间的关联存在于人自身之中,他感到了无穷的快乐(《论物体》“作者致读者书”)。从我们引述过的一些私密文献里,可以看出他多么富有精神力量。他视智慧(Weisheit)高于博学(Gelehrsamkeit),曾说道(V.a.L.I,LXII):他像很多其他人那样读了许多书,却仍然和这些人一样无知。德文郡伯爵的城堡有大量藏书可供他使用。在他居住的房间里,桌上通常摆着荷马、维吉尔、色诺芬的书以及《新约》。

三、天性与性格

如果我们领会了一个人的首要兴趣(品位)或激情,那么我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这个人的性格。霍布斯有特别突出的、分明的性格特征:他勤奋、仔细、谨慎;他对外在的生活条件没有什么要求,而是孜孜不倦地专注于培养自己的思维与知性;他忠实于自己的义务,体谅他人,乐天知命,感到自身肩负着引领、指导人类的使命;他追求正义,认为正义乃真理的组成部分;他敏于思而讷于行;他热爱和平与宁静,不过一旦要为自己的思想与洞见辩护,他就变得极其好争执;他天性敏感,无法忍受狂妄的无知;他坚韧、顽固,只要认准了一个想法,就会执拗地坚持下去,即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他毕生追求的是全体、必然性、最有力量的存在,但他也知道,衡量它们的标准是技艺(Kunst)这一观念,技艺即自然的秘密。霍布斯,这位精神的强者,站立在一个批判的历史时代里,这个时代如歌德所言,最具精神孕育能力(prägnanteste)。而霍布斯的思想如此坚硬、质朴,以至于完全把握了这个时代的脉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位先知(Prophet),全身心地投入时代的科学运动,毫无保留地信赖自己的使命,致力于“播撒下真理的种子,从中长出纯粹的、真实的哲学之芽”。近来的一位英国内战史研究专家称他为“严肃而充满男性气概的思想家”。

四、人格

对于霍布斯的人格和思想而言,有独特意义的事实是:他终生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他没有职业,没有家庭,出身也不显赫,但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受到了当时最上流贵族圈的尊敬;他经常游历,长期呆在国外,同一切等级的人们交往。除了骑士阶层,他尤其爱和医生、法学家、国务人士、诗人往来。因此,从更高的意义来讲,他代表了一种现代文人(moderne Literaten)的类型,即用笔来施展权力;相反,直到16世纪,只有神学家才掌握了这样的权力。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名声与意义如何反映在同时代人的证词里。他的激烈的对手、《利维坦》的猛烈批评者克拉伦登勋爵,在我们已经提及的著作里,如此评价这部著作:

“它的新颖性(我们当前的时代太倾向于新鲜事物了)因作者的大名而受到广泛的保证,受到权威的肯定。这位作者具有突出的天赋、优异的理解力,他部分地靠阅读来训练知性,但更多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的;他花了很多年时间旅居国外,观察世界;他既把握了学术语言,又理解了现代日常用语;他长期受到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按:指梅森)的鼓励,即使到年事已高时,仍然同许多受人尊敬的、杰出的人物密切往来……在他的朋友中,总是存在着一种抱怨声,责怪他花了太多时间沉溺于自己的思考,太少地考虑社交圈(Gesellschaft)里同他水平一致或不如他的人的思想。霍布斯先生是我所认识的人里的最年长者,无论如何,我都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他除了拥有卓越的才智和见识,还是一个正义的人,他的生活远离了邪恶……”

五、对霍布斯的评判

威廉·狄尔泰最近指出:霍布斯提出的观点不仅震撼了他那个时代的舆论,而且这一震撼效果远远地超出了时代的局限。说到底,他的观点并非源于某一既有的理论,而是植根于他对自己性格最本己的、最深刻的表达;在其周密的逻辑论证的假象后,隐藏着一种动荡不安的主观性(Subjektivität)。“从他的内在人格来说,正像他在游历、来往宫廷、观察政治动乱时所表现出来的,此人极端厌世、多疑,胆怯而不信任他人,强烈地渴望一种平静的、安全的生活状态。”认为霍布斯渴望平静和安全,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事实上,在霍布斯看来,不仅学者,而且一般的文明人也都有这样的渴望,这是人性的一个普遍特征,一项理性的要求,只有激情才与之背道而驰。除此之外,狄尔泰对霍布斯的所有评判都是错的,都不符合历史文献里的事实。所谓“极端厌世、多疑、胆怯而不信任他人”,无非是那些尖酸刻薄的敌人污蔑哲学家的说辞,他们根本不了解哲学家的人格,狄尔泰不过把这些污蔑的话复述了一遍。

相反,莱斯利·斯蒂芬先生的评论是准确的:“所有的证据都证明了,霍布斯是一个友好的男人,他的内心充满着温暖的情感。似乎没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有如此多的朋友,甚至能和朋友一直保持着联系。”斯蒂芬先生为此提供了一系列例证,他进一步写道:“对于任何一位和霍布斯打过交道的人来说,他的人格都极富魅力。他是令人愉快的社交伙伴(Gesellschafter),而且幽默感十足,足以成为任何社交圈的座上宾。”我还能找出一些未出版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如果说霍布斯身上有一种性格特质,超乎一般的道德品质的话,那么这个特质便是正直。”(冯·布罗克道夫)毋庸置疑,他将自己的明朗天性、生机勃勃而又合宜的性情乃至卓越的智慧,归功于他所身处的环境,即卡文迪什之家,以及更广阔的社交圈子。无论在这些地方,还是狂热地崇拜他的法国人那里,霍布斯从来就没有承受狄尔泰错误地归结给他的声名。

狄尔泰认为,幽暗的、“悲观的”人性观不但能从而且应当从霍布斯的人生经历中推导出来。然而就我所知,这一推论完全经不起推敲。霍布斯不是在游历中(他当时和最好的朋友一道旅行,而且旅行也带给他很多快乐,让他结识了最有趣、最令他愉快的人士),不是在宫廷里(他只出入流亡的苏格兰王子的宫廷,而且他结识王子之前,他关于人性的基本特征的判断就已经根深蒂固了),不是因观察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动乱(政治动乱发生在他的人性观形成之后)塑造了自己的人性观。相反,他的人性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其自身敏锐的批判力,尽管身处贵族圈子,但他始终没有丧失突出的个性;同时,灵活的趣味以及同各方的争论,为其人性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阅读其他文本(我们对此并没有多少了解),通过古人的历史研究深入地理解古代诗人等活动,都对此起到了推动作用。很明显,修昔底德的作品就给他的思想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故而,并非英国内战这件事本身促成了他的思考,因为内战爆发前,他的思维方式已发育成熟。毋宁说,他的思想源于对他所身处时代的整体经验(Gesamterfahrung),源于对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战争的考察,而这些战争,皆肇始于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势力间的对抗。霍布斯年少时,就已通过上辈人的叙述体验到了这段历史,而这段历史有如阴影一般弥漫在现时代的上空。到了16世纪下半叶,所有杰出的个体可以说都面临着一种人生选择:要么死在断头台上,要么死于谋杀者的匕首。在英格兰,自从伊丽莎白登基以来,国家相对而言保持着和平的局面,但在法国呢,在荷兰呢,在苏格兰呢,到处都是群魔乱舞!到处都上演着宏大的戏剧,震撼人心的悲剧从没缺席!这些境况有助于促成一位思想家提出普遍的理论体系。霍布斯既是一位自由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怀疑主义者。早在年轻的岁月里,他就成了这样的人,而他的旅行以及同贵族交往的经历,都沿着这一方向塑造了他的人格。他在现实里必然看到了数不胜数的暴行与混乱场面,它们是宗教幻觉、迷信与教会统治结合而成的产物。

假如一个人不了解霍布斯多么地熟悉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不了解他事实上深受古典文化的教养,尤其深入地掌握了古代历史研究的精髓,那么这个人就无法准确地领会霍布斯的意义,无法公正地评判他的政治学说。埃伯哈特·格泰因在一篇题为《反宗教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收录于《当代文化》第2卷第5章,第224页)的见识卓著、论证充分的报告里,将霍布斯与博丹、格劳秀斯视作国家学的三位伟大的奠基人。不过,当他说“历史进程在事实上如何演变,最终又会如何,于霍布斯而言无关紧要”时,他就完全错了。它们绝非无关紧要的,只不过他明确地区分了事实与概念、历史与理论,无论那时还是今天,人们总将它们混为一谈。

THE END

滑动阅读目录

第一部 生平

第一章 青年与成熟期(1588—1628)

第二章 壮年期与著作(1628—1660)

第三章 老年与收获期(1660—1679)

第四章 霍布斯的性格特质

第二部 学说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逻辑学

第三章 基本概念

第四章 机械论原理

第五章 物理学

第六章 人类学

第七章 伦理学说与自然法

第八章 国家学说

第九章 纪念

注释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译后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滕尼斯: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
滕哈赫对拉什福德的爱都在这个眼神里!
维果·莫滕森自导自演新片 薇姬·克里普斯加盟
《黑色孤儿》系列打造新剧 克里斯滕·丽特主演
滕哈赫要求继续引援 拉比奥和阿瑙成重要目标
礼学家陈戍国学术生平座谈会长沙召开
滕哈赫引杯添酒饮!心若在梦就在!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唯有友谊, 才是世界的珍宝(译者·书)
云上的诱惑结局 讲述了什么故事
去唐朝: 诗人和人间世

网址: 滕尼斯: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3924.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