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诗歌能感知时代的变化

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诗歌能感知时代的变化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3月24日 07:12

原标题: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诗歌能感知时代的变化

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诗歌能感知时代的变化

张执浩

身为优秀诗人的张执浩,参加过很多诗歌周活动。但对成都国际诗歌周,他印象尤其深刻,评价很高:“在我的眼中,真正办得有特色、具有完备机制的,只有成都国际诗歌周。成都有非常独特的文化气息。它的温和、柔软、包容,一直持续滋润着诗意。”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期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从湖北入川的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

中国几千年

为什么一直在谈论诗歌?

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主题是“终极关怀:人类的生命与生态”。对于这个主题,张执浩说:“非常适合。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全世界的人们,内心都经历过震荡。人类生活的地球上,既存在有形的战争,也存在着发生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无形战争。发生在我们内心的搏击,真的是时时刻刻都存在。”

“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写所谓的分行的文字,然后籍此标榜自己是一个诗人的身份。我始终觉得,诗人应该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在人类群体中,扮演着一种其他群体无法替代的角色。回溯我们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便能理解这一点。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文脉中,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谈论诗歌?为什么我们愿意谈论诗歌?就是因为诗歌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能发出召唤的声音,感知时代的变化。不管是李白还是杜甫,抑或是李商隐、龚自珍,他们都在身处的时代感受到自己的使命,发出了不可替代的声音。”张执浩说。

优秀的诗人除了写诗,还善于读诗、解诗。2023年春天,张执浩的古典诗歌随笔集《不如读诗》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他诗意解读了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孟浩然、苏轼等16位大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写作。作者将诗人与诗歌置于连续性的诗歌史之中,以此梳理出一条延绵不绝的中国诗歌发展脉络,为理解诗歌开辟了新的路径。

诗歌

是灵魂伴侣,更是亲密战友

张执浩1965年秋出生于湖北荆门,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武汉文学院院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宽阔》《高原上的野花》等,曾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对于诗歌与自己的关系,张执浩坦言:“诗歌绝对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工具。对我而言,诗歌是灵魂伴侣,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亲密战友。如果我有诗,那么我在迎接新的日子时就会充满信心,精神很舒畅,积极向上。”

ChatGPT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哪些文艺作品是机器人可以做到而且可能比人做得还好的。张执浩也对此充满关注。“就目前而言,我看了它写的诗歌以后,是不担心它能抢诗人的饭碗的。机器人在数据处理上非常强大,但是在写诗方面,它缺少活人的语气。诗歌本质上不是讲述故事,甚至也不是表达情感,而是呈现故事和情感的‘声音’或者说‘语气’。这个‘语气’是很虚的东西,只有鲜活的个体才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 诗歌不讲故事,但能表现故事的“声音”或“语气”|成都国际诗歌周
《诗刊》《星星》诗刊原主编、诗人叶延滨:诗歌周让成都的诗歌形象更加“清晰化”
诗歌如何表现“人类的生命与生态”?诗人们在成都“头脑风暴”|成都国际诗歌周
“在春天,把诗歌的好消息传到更远的地方” 第五届草堂诗歌奖成都颁奖
草堂诗歌奖|年度诗评家何言宏:诗歌是一个时代的绿意与心灵
世界诗歌日·专访|杜绿绿:诗人热爱写下的每首诗
安徽诗人吴少东:诗歌不应只看见“无边落木萧萧下”,更应看到“不尽长江滚滚来”|成都国际诗歌周
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启幕 近百名中外诗人以诗会友
第五届草堂诗歌奖今日颁出:正是春天,把诗歌传到更远的地方
用诗歌将成都与世界相连!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隆重举行

网址: 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诗歌能感知时代的变化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4617.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