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潮学研究走向世界,让潮学“潮”起来
原标题:推进潮学研究走向世界,让潮学“潮”起来
在“潮学研究名家谈”中,陈平原(左二)、陈春声(右二)、詹伯慧(中)、吴国钦(右)、林伦伦(左)5位专家围绕“怎样才能把潮学研究做得更好”,共商新时代如何推动潮学创新发展。
詹伯慧
杨方笙
曾楚楠
《潮剧史》
为传承、传播潮州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暨南大学设立“潮学终身成就奖”和“潮学优秀成果奖”两个奖项,以表彰贤者,激励后学。3月19日,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校友楼举行。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中山大学教授吴国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林伦伦,南方都市报党委书记、总裁戎明昌,汕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伟亮,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潮州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程国赋等关注潮学事业的各界人士60余人参加。仪式由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潮州文化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夏泉主持。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潮州市政协文史委委员曾楚楠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杨方笙获得“潮学终身成就奖”;中山大学教授吴国钦、广东潮剧院戏剧研究者林淳钧等人获得“潮学优秀成果奖”(详见另表)。
颁奖仪式后,在“潮学研究名家谈”中,陈平原、陈春声、詹伯慧、吴国钦、林伦伦等5位专家围绕“怎样才能把潮学研究做得更好”,共商新时代如何推动潮学创新发展,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潮学研究与潮州文化传承传播等问题发表了崇论宏议,也对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的建设提出建议和期待,这些远见卓识对当今潮学研究以及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夏泉教授总结指出,“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的设立和颁发,有助于推动潮学研究从潮汕平原“走出去”,从暨大出发,推动潮州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
据悉,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于2021年9月成立,致力于推进特色地域文化发展,努力建成海内外潮州文化传承传播的重镇。研究院于2022年10月启动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征集,经初评会、终评会,评选出“潮学终身成就奖”3项,“潮学优秀成果奖”8项,将鼓舞更多青年学者加入潮学研究队伍,共同推动潮州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
陈平原:潮学是中国地域研究的“潜力股”
北京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在致辞中回溯了潮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潮学研究逐步建设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教授发表著名的《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意要建立“潮州学”》一文,同年年底,饶宗颐及诸多专家商定,正式将“潮州学”简称为“潮学”。从饶宗颐登高一呼,阐发“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到今年正好是三十年。如今的“潮学”已具规模与影响力。
陈平原指出,在中国的地域研究中,藏学、敦煌学、吐鲁番学,这三大显学起步早,视野宽,资料丰富,学术积累深厚。至于第二梯队,目前还在开疆辟土,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当属潮学、徽学、客家学,这三个地域研究的“潜力股”。
他表示,论学术研究的潜力,“地方上的”未必就那么“不足观”,甚至“地方”“民间”“乡土”“边缘”还能对主流/中心/整体的论述策略构成某种强有力的挑战。若有足够的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学术训练与理论自觉,“地方上的”论述与阐发,完全可能做出一流的学问,甚至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与发掘,学术上大有前途,但必须有明确的学术立场与理论意识,否则就只是一般性的知识积累与文化普及。
陈平原希望通过暨大创立潮州文化研究院,培养更为壮大的“潮学”研究队伍,通过组织专家编纂十卷本的《潮学集成》、评选“潮学终身成就奖”和“潮学优秀成果奖”,树立学问标杆,营造精神氛围,期待下一个三十年,方兴未艾的“潮学”能继续发展壮大。
陈春声:从潮州的“局部”看中国
“从饶锷先生和饶宗颐教授的工作算起,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潮州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几代潮学研究者脱俗求真,守正创新,探赜发覆,厚积薄发,潮州文化研究渐入佳境,且蔚为大观。”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致辞中表示。
“毋须讳言,源于欧美的学术观念、问题意识、研究规范和表述方式长期占据国际学术的主导地位,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国学术已在一些领域具有对等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中国建设经验以及中国学者的思想和理论日益引起欧美学术界的重视。但理论思维与体系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使得我们即便讲述中国故事,也常常局限于经验事实陈述而未能建构相应的学术范畴,或者只是将中国的经验与实践置于西方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中进行表述。”陈春声在致辞中阐述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并指出,当下的中国学术亟待用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范畴、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主流有效、平等对话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设具有中国底蕴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文化研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地域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不平衡性和各地域间永无休止的矛盾及其调适,正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统一国家且长期存在的逻辑起点。多年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潮州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为以上这个带有某种历史辩证法的学术判断,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生动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局部就是整体,现代的研究者完全有可能从潮州文化的‘局部’,全息地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理解,从而有助于中国底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陈春生说。
今天的中国学术界正在经历“世代交替”的历史性变化。新的学术世代正在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数字仓储、文本发掘、多媒体出版、虚拟现实等所谓“数字人文”的背景下成长起来。陈春生希望在“出思想”的要求和“数字人文”时代趋势下,认识新时代潮州文化研究的意义。
对话
专访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林伦伦
从英歌舞到工夫茶,年轻人为何热衷潮州文化?
南都:潮学研究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异军突起,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林伦伦:一是潮州文化本身的重要性。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例如潮州方言,绝对是汉语史研究绕不过去的重要方言之一,因为它保留了很丰富的古代汉语的成分。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等,都调查过潮汕方言,高本汉曾经说过:“汕头话是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远、最特殊的。”(见《中国语言学研究》,贺昌群中译本)再如饶宗颐教授强调过的,潮人的海内移民史和海外拓殖史,绝对是国际性的研究课题,涉及中国史、世界史、中外交流史等等大学科。一封小小的侨批,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其研究价值涉及中外经济交流史、金融史、邮政史、潮人海外移民拓殖史、侨乡社会研究等等学科门类。
二是潮州文化研究的源远流长。潮州府志、各县县志的编写起源很早,从宋元开始,至明清大盛,志书、族谱、私家文集、诗集、书画集,民间很是流行,饶锷、饶宗颐乔梓编著有《潮州艺文志》,记录其影响之大者。至于潮州文化研究作为专门的学科建设,起源于饶宗颐教授1992年在世界潮团联谊会上所做的报告——《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至今也有30余年了。已经出版专著数百种,发表论文上千篇,有专门的学术杂志《潮学研究》,有专门的学术性年会——“潮学国际研讨会”,潮汕本土和广州、香港、东南亚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香港的“潮学国际研究会”、潮州市的“潮州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市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的“潮州文化研究院”等。
南都:未来,对于如何提升潮学研究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你有何建议?
林伦伦: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必须经过学院式的培养,要有比较多的博士、硕士来从事潮州文化的研究,才能把队伍建设得更加强大。所以,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和潮学国际研究会都设立了博士、硕士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研究。
当然,要把潮学做成国家级的显学,就得把潮州文化的课题置于国家背景来研究,以小见大,例如从潮州方言看汉语史、从潮人内地移民史看中国史、从潮人海外移民史看华人经济拓殖史、从侨批看中外经济交流史等等。
再次,除了进一步重视基础研究之外,还要重视应用研究,做一些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价值的研究。潮州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群众基础丰厚,但至今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帮助群众分辨优劣,从而扬优汰劣,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质量工程做贡献。比如,今年的英歌舞火出圈,引起的中央级媒体的集体报道和宣传,经久不息,也带火了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这样的课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做研究,要把学问做成“活”的学问。
南都:潮学涵盖领域广阔,主要表现在方言、历史、饮食、戏曲等方面。你认为未来的潮学还有哪些领域可以让青年学者进一步开疆拓土?
林伦伦:空白点还有很多,潮州历史文化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就是一个最适合青年人做的项目。20万封侨批,几百个潮剧剧本及其大量的视频、音频,潮语讲古的近千万字的语音资料,好几百种上千卷的潮州歌册,躺在潮州抽纱公司的海量抽纱刺绣图谱资料等等,都等着有人去做研究,每一种都足以做一篇博士论文。而关于潮客关系的深入研究、(汕)头(汕)尾关系研究等课题都可以开拓做大。另外一片几乎未开垦的园地,就是外语资料的搜集和译介并应用于潮学研究之中。我曾经在访问笔记中谈到,光隐埋在世界各国的潮州会馆里,就有很多有价值的潮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值得去整理、利用。反过来,就是把潮学研究的成果翻译、介绍到国外去,让潮学不但“活”起来,还能“走”出去。这也是很适合年轻人做的项目。
南都:近年来,潮汕文化在网络上持续走红,全国游客赴潮州旅游的热度也居高不下。你如何看待潮州文化如今在年轻人群中的“出圈”?
林伦伦:我很高兴看到近十年来年轻人对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就在我的公众号——“林伦伦方言茶话”中就能反映出来,两万多的粉丝,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今年的英歌舞火出圈、又带旺旅游经济,主要是get到了年轻人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了。大湾区春晚上著名歌手腾格尔唱了潮汕话与普通话结合、还夹带了粤语的RAP的摇滚歌曲《一身正气》,点中了年轻人兴奋的穴位。英歌舞是广场舞,表演场地广阔,容纳观众多,而且可以进行巡游表演,持续时间更长、吸引的观众更多。其次是节奏强劲有力,舞姿与年轻人喜欢的街舞也有相通之处,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其中含有武术、舞蹈、音乐、戏曲表演等艺术成分。一句话说,就是好玩儿。
所以,要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研究出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的文创项目出来。我在《一曲英歌动九州——英歌舞的火出圈对潮汕民俗文化传承的启示》中写道:“非遗项目要想传承下去,一定要千方百计,有所创新。没有流行的时尚元素注入,非遗项目死气沉沉,年轻人不喜欢,就难以传承。”
要把旅游经济搞好,一定要做到“吃喝玩乐”齐全。潮汕地区有潮州菜和工夫茶,今年的英歌舞把“玩”和“乐”补齐了,所以旅游也就火出圈了。
颁奖词(节录)
詹伯慧
潮学终身成就奖
詹伯慧,暨南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毕业生,师从王力、岑麒祥等名师。70年来矢志研究汉语方言,著作等身,成就卓著,获奖连连。
潮州方言是他的母语方言,也是他最早的研究成果,1959年就在《方言与普通话丛刊》上发表了《潮州方言》,1996年还在日本名古屋采华书林重版。这是较早对潮州方言进行全面描写、深入研究的著作。后来又对其家乡饶平县的闽方言和客家话做了调查研究,发表了《广东饶平方言记音》和《饶平客家话》等论文。
不但研究潮汕方言,对潮汕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也贡献良多,多次参与了有关潮学学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还撰写、发表了《杂议潮汕文化研究》《认识—研究,再认识—再研究:对潮汕文化研究的一些想法》,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看法和建议。
对潮学研究人才培养也做出突出贡献,“詹家军”是潮汕方言研究的主力骨干。利用家学渊源的优势,为潮汕名人研究做出特殊的贡献,组织编撰、出版《詹安泰纪念文集》,发表《詹安泰的生平与学术成就》《略谈饶宗颐教授与潮学的兴起》等论文。
一生对潮学情有所钟,研究不辍,精神执着,成果丰硕。
杨方笙
潮学终身成就奖
杨方笙先生作为一位在潮汕生活了逾七十年的非潮籍教育家和文史学者,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学术视角、对潮汕大地的深情,为潮学研究做了较大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倡导、创办潮学研究机构及培养人才之功。曾任潮州、汕头的重点中学、高校领导。改革开放初期,其在汕头教育学院院长任上,即在该学院倡办潮汕文化研究所,出版《潮汕史学》杂志,开展潮学研究;为基础教育培养、输出大量能讲授潮汕文化的一线师资,影响至今。
二是策划、组织潮学研究之功。离休后壮心不已,参与创办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学委会主任杜经国教授通力协作,参与一大批研究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从1997年起,执行主编潮汕文化普及读物——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四辑40册。该丛书曾获广东省社科联优秀社科读物奖项。还十分重视潮汕文献的深度发掘,特别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潮汕先贤的文献整理,如予以推介并影印出版《黄际遇日记》。
三是关于潮学研究的著述之功。出版有《潮诗纪事》《潮汕竹枝词百首》《潮汕歌谣》《潮州菜烹调技法》《品潮探海——杨方笙论潮文集》等著作。
曾楚楠
潮学终身成就奖
曾楚楠先生是潮州家喻户晓的潮学研究专家,是潮州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于潮学研究贡献有三:
一、潜心研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成果丰硕,在潮州文史研究方面贡献颇大。先后出版《拙庵芜稿》(一、二册)、《拙庵论潮丛稿》(一、二册),《拙庵文丛》《名物絮语》《潮州名联注析》《庚辛芜稿》等著作,还编著《潮州广济桥》一书,担任饶宗颐总纂《潮州志补编》整理小组副组长,负责全书统稿。还在报刊上发表100多篇潮州文史研究文章。
二、出谋献策,推动潮州文化建设;致力研究韩愈文化,精心打造韩愈文化品牌,为提高潮州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贡献良多。研读韩文公祠内碑刻、楹联,辑录韩愈治潮文献,写成《韩愈在潮州》一书出版。还有《勤政廉政的唐代官员——韩愈》《韩愈之官风与潮州吏治》等论文发表,对潮州韩祠成为全国勤政廉政教育基地之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扩大了潮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潮学著作工夫深、质量好、影响大,对潮州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与他人合著《潮州工夫茶话》,至2017年已重印5次。《韩愈在潮州》一书1993年首版,2015年、2021年两度增订再版,现已成为研究“韩学”绕不开的参考资料。
《潮剧史》
潮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潮剧史》的作者是两位大专家,他们都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戏曲研究大师王季思教授。
吴国钦教授属于学院派。他本科毕业后在王季思教授门下攻读中国戏曲史研究生,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著述甚丰。林淳钧属于实践派。1959年他提前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到广东潮剧院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潮剧院副院长等职。
《潮剧史》使潮剧有了自己的史传存世。上下两编共76万字,汇集两位作者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文献资料和学术成果,丰富翔实,勾勒出潮剧从产生,到演化、发展的近600年历史轨迹,比前人认为潮剧起源于嘉靖版《荔镜记》的说法提前了100多年。
《潮剧史》公正客观地评价了童伶制,并充分肯定解放后潮剧“戏改”的巨大成就,力证潮剧来自南戏,用事实改正了潮剧来自关戏童、弋阳腔或正字戏的说法。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朱蓉婷 实习生 陈美彤 通讯员 柯昱
图片由暨南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姜潮麦迪娜 姜潮麦迪娜怎么认识的
千年文物“嗨”起来丨文化赋能 豫博文创“潮”出圈
姜潮个人资料简介 姜潮个人简介
姜潮承认改年龄 参加综艺竟把年龄改小三岁
光影留情 青年插画师绘出“国潮”重庆
数潮·人文
香港潮晋会举办“乐融社区·管弦乐团音乐会” 促进社会共融
两会“潮文化”,提出建立综合型潮州市工艺美术展览中心
用潮牌割韭菜,鹿晗也翻车了
鹿晗潮牌遭吐槽 品牌发声明:会在合理范围内解决
网址: 推进潮学研究走向世界,让潮学“潮”起来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4820.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3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5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0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