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

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4月18日 20:12

原标题: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

□本报记者 温小娟

4月15日,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河南郑州举行。该论坛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重要品牌活动,举办以来首次走出北京,来到河南。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年《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移师中原大地,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开幕式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永刚如是说。

2022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呈井喷之势,涌现了一大批优质作品,新时代的文学发展欣欣向荣。当天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坛大咖围绕当下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

作品更加注重突出地方性

王跃文《家山》中,把方言直接带入叙述语言里;葛亮《燕食记》夹杂着不少粤语方言,具有浓烈岭南色彩;付秀莹《野望》里的荷花淀风味;蔡崇达《命运》里的闽南腔调……

“作家们以浓烈的地方性强化作品的独特标识,增强辨识度。这是我对过去一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最为突出的印象。”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对2022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综述总结为:地方叙事、精神故乡、时代变迁。

在阎晶明看来,作品呈现的地方性至少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在突出地方性的同时强调故乡感,即所谓“地方性”,其实是作家本人的某种“故乡情结”;二是这种地方性并不是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努力与现代性融为一体,打通各种既定的壁垒,显示出作家们新的突破路径。

因此,这一年,读者与一大批以地理名称作为小说名的作品频频“相遇”。这些地理所指,有大有小,有古有今,有虚构有实指。比如,《野望》《北流》《本巴》《宝水》《家山》《凉州十八拍》《苏州河》《白洋淀上》等等。

2022年,中国作协倡导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作家的共同追求与创作自觉。”阎晶明说,作家们都在努力以微地域和小人物,映射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与转型变迁。如关仁山《白洋淀上》对雄安新区的书写;乔叶《宝水》以乡村振兴题材为主题;鲁敏《金色河流》在表现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对人的精神世界变化给予了深切关注。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评价,2022年长篇小说中厚重作品比以往多了,可以看出作家有了更宏大的构思。对于获奖作家来说,这是个人新的代表作,具有标志性意义。

文学提供多元的价值选择

“我很庆幸自己还保留阅读小说的兴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说,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小说?因为小说能够让我们的观点变得开放、多元,思维更加开阔。

纵观2022年度中国长篇小说作品,不少作品都致力于将“地方”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谢有顺认为,这种分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为全球化、城市化正在不断地消灭、不断地同质化很多小地方,到最后基本上很多地方成了“一个地方”,如千城一面、千村一面。而作家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同质化的世界里,把一个个地方分离出来。比如,《燕食记》里描绘的岭南、《金枝(全本)》里面的周村等等,这样“地方”的意义不断被凸显出来。

“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学所创造的‘地方’不断地区别于现实中的地方,以后我们认识世界,或许需要借力作家所创造的‘地方’。”谢有顺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说,去年长篇小说从写法上对空间进行拓展探索是新的亮点。像《燕食记》对整个岭南文化的书写,跟今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行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从空间结构来讲述粤港百年变迁,小说几乎从一个饭桌转到另外一个饭桌,一个空间转到另外一个空间,那些茶楼、饭馆成了中国百年历史见证,打开了人们新的认知视角。

“把个人从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小说另一个功能。”谢有顺说,小说能否成功创造经典人物,是作品最终流传下去的关键。如《烟霞里》《金枝(全本)》等小说中分别刻画的人物田庄、周启明等,就令他印象深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分享了他观察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三个关键词:信仰、勇气、智慧。他说,随着ChatGPT的出现,很多作家都在讨论怎么面对通用智能写作。这里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信仰,相信基于人类的情感形式文学写作活动不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未来在文学领域,如果说人类和ChatGPT之间必有一战的话,那就是长篇小说。

70年代、80年代作家成为“主力军”

“从此次入围《当代》文学奖的48部候选作品来看,文学生产力主体正在发生明显的代际转换。70年代、80年代的作家,已经成为近年长篇小说及个体文学作品的主力军。”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吴俊说,可以预见,今后的30年,70年代、80年代的作家将成为代表中国文学宏观生态的作家。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他以“两个作家群体与2022年长篇小说创作”为题进行阐释,他说,如果用代际观念来看,50后、60后的作家,他们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黄金一代”,70后、80后这个群体的作家则是“白银一代”,他们集体发力共同支撑起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格局和繁荣局面。

王春林说,从入围的这48部长篇小说来看,绝大部分都与这两个群体紧密相关,像贾平凹、孙甘露、王跃文、林白、邵丽、梁晓声等,这些都属于“黄金一代”作家,葛亮、笛安、乔叶、石一枫、魏微、马伯庸等,他们属于“白银一代”作家。王春林相信,这两个群体作家将共同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由高原走向高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则从黄河文化带、长三角地区、湖广文学区域等地域角度分析,这三大文学力量聚集地占据了长篇优秀作品的绝大份额。他以邵丽的《金枝(全本)》作为黄河文化带的典范作品为例,认为这部作品从女性视角处理家族题材,对于探讨女性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白烨认为,在今后创作中,除了抓创作之外,还要抓创作之前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储备,解决好作家如何与生活保持联系的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将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③4

获奖名单

《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22年度长篇五佳作品

葛亮《燕食记》

孙甘露《千里江山图》

王跃文《家山》

魏微《烟霞里》

邵丽《金枝(全本)》

第二十四届《当代》文学拉力赛2022年度奖

●年度长篇小说:艾伟《镜中》 笛安《亲爱的蜂蜜》

●年度中篇小说:张炜《橘颂》 韩东《再婚》

●年度短篇小说:张惠雯《县城美人(二题)》

●年度纪实作品:孙晶岩《中国冬奥》

●年度青年作家:苏更生 杨知寒

●年度致敬作家:梁晓声 徐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
故乡:永恒的文学原乡
李明春《川乡传》写出乡土“骨血”
许昌市建安区艾庄乡:送戏进乡村 文化惠民暖人心
淮安市淮安区举行季玉长篇小说《源乡》研讨会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春节文化“圈粉”外籍友人
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正式启动:以文学之力,构建文化之城
俄罗斯文化影响中亚东干文学发展
文学论|《回望诗经》——一个礼敬经典的独特文本
经典复活让文学从书里走出来

网址: 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701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