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战争与成长?儿童小说中的家国情怀
原标题:为什么要写战争与成长?儿童小说中的家国情怀
从《剪刀石头布》到《老狼老狼,几点钟》到《躲猫猫》,我完成了“战争与成长”三部曲。长篇小说《躲猫猫》全文刊发在《十月少年文学》第四期,在读者群中引起较大反响,单行本《躲猫猫》四月份刚出版就入选第50期全国“百班千人”共读活动,在此,我想谈一谈我对儿童文学的家国情怀书写的一点点思考。
“战争与成长”三部曲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我为什么要写战争与成长?
成长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确认自己并最终塑造自己的过程,对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塑造自己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意味着知道“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而知道“我是谁”首先得知道“来处”。个体的塑造和成长,永远都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长关联在一起,因为无数个个体构成了群体。所以,我们的孩子们需要了解历史,了解这片土地上我们先辈洒下的血和泪,埋藏的梦想和生长着的希望,由此,才能更深切地热爱自己的生地,进而从爱家乡到爱祖国,才会有真正的家国情怀。
我是从《剪刀石头布》开始写抗战,是希望借“战争”这个舞台来认识我们自己。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赞颂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性是多么丰富,又是多么复杂啊。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身体里常常住着两个人:一个勤奋,一个懒惰;一个勇敢,一个懦弱;一个乐观,一个悲观……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我们无法经历战争(但愿也永远不要经历战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战争”这个舞台来认识故事里的“人”,再把这些“人”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来认识自己,通过共情来体验丰富的人生,了解丰富的人性,从而也让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人。我们的生命有限,在生命长度上相差无几,但是,在生命宽度上则可以通过阅读和经历,让我们变成一个“宽阔”的人。
平日里,一张弓,挂在墙上,我们会觉得它平平无奇。一旦它受到外力,拉满弓弦,羽箭飞驰,我们会被弓弦间蕴含的巨大力量而震撼。外敌入侵,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个个成为英雄,那种蕴藏在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的勇气和力量,也常常连我们自己都觉得陌生而惊喜。我总觉得,人放在那种特别的历史境遇里,才可以更加敞亮地洞见人心人性,而在那样寒冷和漆黑的夜里,人性的微光才更显得温暖而珍贵。
我写战争的第二个原因是源于我自己对于那场战争的无知。当年我读文科,高考时历史考了挺高的分数,可是,当我面对孩子们想跟他们讲一讲抗日战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了。要知道,有许多人中学之后大概就不会再看历史了,那么,他们应该也会像我一样吧?对于那场战争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有限的、概念化的历史课本上。于是,我开始查阅史料,看博物馆,走访旧战场,访问战争亲历者和抗战研究者。写《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时候,正是抗战神剧遍地开花的时节,我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们通过此种方式来认知那场战争定会心生疑问:既然日本“鬼子”是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抗战用了八年(有的算法,比八年更久)?这种认识,至少是对抗击日寇的中华儿女的不敬,更是对为保家卫国而献身的英雄忠烈的不敬。
确定写什么很容易,但是如何写是最难。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谈到“轻逸”,让我想到我们的写作应该像飞鸟那样,脚踏实地,依赖于厚实的大地而生存,我们可以亲吻大地,但作为飞鸟不可以永远匍匐在大地之上,尤其不可以陷入沉重的泥沼,我们应该飞翔!当我们飞翔的时候,我们用飞鸟的眼睛来观看大地,并和风和云讲述人间,但是,我们还会飞落大地,当我们在大地上饮水的时候,我们的翅羽也携带了异地的种子。纳博科夫说“好小说就是好神话”,我觉得和卡尔维诺的主张殊途同归。
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也是在讲自我的认知,但是我们不能像《不存在的骑士》和《分成两半的子爵》那样书写战争,我们应该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因为我的“战争与成长”是给孩子们看的,我选择了我们童年的集体记忆,使用包含了民族文化和孩童天真的游戏名称来做书名,以儿童的天真反衬战争的残酷,以轻逸书写沉重,背景庄严肃穆,叙述尽量做到举重若轻。
除了历史书上对于战争客观记录和宏大叙事之外,孩子们需要另外一种叙事,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和认知那场战争。那就是一种基于历史真实和田野调查之上的严肃叙事。历史书上牺牲者是冷冰冰的数目字,文学书上的牺牲者是那些数目字背后的一个个家庭:他们是家中的父亲、母亲,是兄弟、姐妹,当然,他们还是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深怀恐惧又视死如归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书上记录了被日寇侵占的行政辖区和破碎的河山,而文学书上描述了被战争摧毁的一个个房舍和无数人的家园故乡。
我读书的初中叫“荩忱中学”。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字荩忱,就战死在离我们学校不超过十公里的长山南瓜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小时候我听奶奶讲了许多她亲历的抗战故事,常常让我心惊胆战,也常常让我热血沸腾。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奶奶那时还是一个孩子,她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耳闻目睹了战士的勇敢,她的讲述中饱含了无奈、愤怒和恐惧,也饱含了赞叹、悲伤和深情。我希望像奶奶那样为今天的孩子们讲述那场战争,当然还包含着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对战争的反思。我要努力把自己对于那场战争的“无知”变为“感知”,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之上,把自己投入进去,去感受、去理解、去疼痛、去抗争、去哭泣、去歌唱,甚至,去牺牲……
我们也是那个孤勇而平凡的英雄,在我们成长的某个节点,我们被唤醒,被触动,我们的身上也会像春天唤醒大地一样,生气勃发,展示奇迹。
有好几次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交流,总会遇见某个小男生誓言要“核平某国”或者“痛恨某国人”,我不知道这样的情感是怎样一点一点地在他们心中滋生的。儿童永远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但是一旦战争开始,儿童绝对无法“独善其身”,我们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需要通过历史上“在场”的儿童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在遵守“儿童与战争伦理书写”的前提下,我写“战争与成长”恰恰不是为了让我的读者去仇恨,而是希望他们能看到战争的残酷,从而反思战争,珍惜和平,珍爱生命。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我们能够反思,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地从野蛮,走向文明。
(原标题:儿童小说的家国情怀)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舒辉波
流程编辑:u005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为什么要写战争与成长?儿童小说中的家国情怀
有国才有家
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想让孩子们看见什么?
未来漫评:人月两团圆,家国共情怀
书旗小说公布年度金榜作品 家国情怀小说最受这届读者欢迎
她实地走访新西兰,写下这个寻找自我和家国的故事
大型融媒音乐史诗剧《范蠡》观感——一位2500年前中国智者的家国情怀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河南巩义:杜甫故里体悟“诗圣”家国情怀
感受文学蓬勃力量,王跃文龚旭东对谈《家山》背后的家国情怀
李连杰:美国人很纳闷!为什么中国人说先有“国”后有“家”!
网址: 为什么要写战争与成长?儿童小说中的家国情怀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7324.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27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784
- 3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47
- 4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30
- 5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49
- 6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48
- 7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15
- 8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897
- 9老戏骨 回到台湾后吐露心声! 868
- 10林雨申吻到缺氧 与赵露思拍吻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