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视域 | 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

视域 | 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4月24日 15:16

原标题:视域 | 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

视域 | 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

视域

霍加特所谓的“文化阅读”,即“为语气而读”(reading for tone)、“为价值而读”(reading for value)和“为意义而读”(reading for meaning)。读者的生活经验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等构成了意义产生的话语背景,由此产生了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阅读也由“很好地阅读”蜕变为更加多样化、民主化的阅读。

原文 :《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

作者 |外交学院英语系讲师 赵冰

图片 |网络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西方英语世界普遍经历了一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危机。作为应对,英国文化研究创始人霍加特以大众文化研究重新定义英语研究,视流行文化为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比肩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对象的改变意味着必须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受利维斯影响的霍加特从文学批评内部发展了阅读理论,将研究“伟大文学”的文本细读方法适用于日常生活经验和流行文化,修正了对“文学阅读”即“能够很好地阅读”的理解,开启了文化研究领域民主阅读的先河。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其另外一面,也是鲜为人知的一面是,后期的霍加特转向了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色彩浓厚的“文化阅读”(cultural reading)。这一转向代表了霍加特试图在文学与社会学的边界“有所作为”的努力,但其底色终归过于保守。

“文学阅读”:使阅读最终沦为一种“沉思”

阅读即“文学阅读”(literary reading),意指“能够很好地阅读”的能力。这种观点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正确的和错误的读者:对苏格拉底而言,看似存在唯有极少数专家才能获得的对文本的‘正确’阐释。”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学阅读”被阿诺德及其追随者看作对抗物质主义的解药,甚至被提升至“治邦救国”的高度:为了整个民族的灵魂,大众的头脑必须灵活起来,他们必须被教会阅读诗歌。

阿诺德为其后一个世纪的“文学阅读”奠定了基调。但他未能提出任何有关“很好地阅读”的理论。时至20世纪60年代,如何“很好地阅读”的理论真空再次浮出水面。在探讨人文学科危机的原因时,安德烈·托尔森以试探性的语气问道,人文学科的危机是否与阅读理论的缺失有关?在他看来,尽管批评理论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却鲜有涉及阅读理论,唯一的例外是I.A.理查森。理查森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为文学阅读成为大学科目进行辩护。他认为,收音机、电视、电影等文化形式的兴起导致了文学价值沦丧,文化标准降低,而抵制文化衰退的办法则是阅读文学作品。在《实用批评》及其他著作中,他不止一次提到:“修辞(文学的代名词)应是对误解和避免误解之补救措施的研究,它衡量我们在交流中所失去的。”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对整个社会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为了证明这一点,理查森发展了文学的“价值理论”,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艺术的创造性想象特质及其语言的美学特征。在说明“创造性想象特质”时,他提出了“知觉理论”(a theory of perception),或称“作者的真诚”(sincerity of the author),即经验通过心理冲动由作者传递给读者,读者继而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内化。而为了强调诗性语言,理查森发展了意义的“潜力”理论,即诗歌语言结构内各个元素之间的动态活动保证了意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遗憾的是,理查森的阅读理论只关注作者,忽视了读者的作用。而对作者的强调要么导致过于简单的传递理论: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经验;要么导致复杂的“细读”理论,仿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某种“真诚的技巧”,“心灵便可相见于读者对作者价值观的连续类比中”。尽管对语言的强调为读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将文学价值放在文本结构中使阅读最终沦为一种“沉思”。

霍加特的“文化阅读”终归是保守的

这种单向的文本(作者)→读者阅读理论在霍加特那里得到了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霍加特将文学“细读”的方法用于阅读日常生活实践和流行文化,如工人阶级的度假、派格杂志、流行音乐等。其次,对霍加特而言,阅读模式是文本(作者)←→读者,而非单一的文本(作者)→读者。例如,他注重研究听众对流行文化形式的使用方式,探索文本与读者之间更加微妙的关系。在讨论多愁善感的歌曲及其流行于工人阶级中的原因时,他写道:

这些都是极其传统的歌曲;其目的是尽可能直接地向听者呈现一种已知的情感模式;与其说它们是自主创造的作品(creations in their own right),不若说是打开了情感领域的传统符号结构(structures of conventional signs for the emotional field they open)。

“打开了情感领域的传统符号结构”暗示了某种分裂:几乎已经沦为陈词滥调的歌词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特质与它们所唤起的听众感受之间的分裂。这种分裂表明,读者绝不是他们所读到或听到的。如果说对理查森而言,读者被“内嵌”在文本结构中的话,霍加特则使读者从文本结构中浮现了出来。换言之,在表意实践中,作者或批评家的意图并非意义产生的唯一和权威来源,读者的生活经验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等构成了意义产生的话语背景,必须予以考虑,由此产生了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阅读也由“很好地阅读”蜕变为更加多样化、民主化的阅读。

那么,民主化阅读是否会导致意义的狂欢和无政府?霍加特从未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但他的答案想必是否定的,或说必须是否定的。霍加特所谓的“文化阅读”,即“为语气而读” (reading for tone)、“为价值而读”(reading for value)和“为意义而读”(reading for meaning)。首先,“为语气而读”。在霍加特看来,语气即在某个社会某个时代与人交谈的方式充分。它揭示了一种文化,暗示了作者对待读者的态度以及他本人某些不可回避的个性。阅读语气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英式英语中,因为它与阶级口音纠缠在一起,而阶级暗示了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假设和前提。因此,为语气而读,就是阅读其他阶级习以为常、隐而不宣、不可轻易靠近的东西。这些构成了霍加特认为的文化意义。

其次,“为价值和意义而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处的“价值”并非理查森的文学价值,而是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所谓的“作为选择标准的共同象征体系的元素”(values as ‘elements of a shared symbolic system serving as a criterion or standard of selection’)。但为了实现“为价值而读”,霍加特扩大了帕森斯的定义,将忽视或反对共同价值的立场亦囊括在内。霍加特认为,不存在“自在的艺术作品”,任何作品都是意义的承载者,其主要前提是:

社会孕育各种价值、不得不孕育各种价值并决定它们的相对意义;它(价值体系)从经验中创造出一个看似有意义的抑或有秩序的整体,一个总体的、显然有意义的生活观;它体现在社会制度、仪式与形式中,通过社会行为与艺术被实践(live out);实践价值观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不完整,总是经受革新与变迁;无人能完美地与文化的主导价值体系相“匹配”。

某种程度上,霍加特对文学作品前提的论述超越了阿尔都塞对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讨。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控制个体或社会群体思维,再生产包括社会等级、不平等思想和表征体系在内的“生产条件”,但关注个体生活经验的文学能够洞察意识形态。霍加特则意识到,无人能完美地与文化的主导价值体系相“匹配”(“匹配”一词直接挪用于帕森斯!),这就是说,个体既是意识形态实现自身的场所,也是意识形态被改变甚至被颠覆的角斗场,葛兰西的“霸权”概念在此呼之欲出。传统文学加强现存假设和看待世界的习惯方法,但“活的文学”推翻对生活的既有看法。

尽管如此,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一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终归是保守的,它所孜孜追求的是理想的、超越阶级的共同文化。霍尔认为,结构功能主义逃避了主体与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在进化和适应意义上,结构被看作是没有矛盾的、整体化的、功能主义的。而且,受韦伯和海德堡派的影响,帕森斯强调个体视野作为社会解释基础的重要性,挽救了“意义”维度,却付出了将社会行为简化为个人动机的代价,体现了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谬误。同样地,霍加特强调“为语气而读”,为的就是获得对其他阶级成员的韦伯式的“移情式理解”,实现社会成员之间更加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不仅如此,霍加特的“文化阅读”尽管意识到了读者(个体)的能动性,却将历史和社会结构简化了。一个重要表现是,他完全从文化标准及理所当然的“阶级差异”来分析阶级。举例而言,在分析工人阶级“及时享乐”态度的成因时,霍加特写道:

如果人们什么都不浪费,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他们也许能攒点小钱——只是也许,并不确定;而且攒点小钱要求节制,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不值得。这种节制意味着过一种几乎食不果腹、以燕麦片为生、所剩寥寥无几的生活;生活将“不值得一过”。

霍加特的逻辑是,即使精打细算,终日食不果腹,工人阶级最后也不一定能攒笔大钱。而且,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索性,今朝有酒今朝醉。于是,工人阶级成为了几百年来的“乐天的存在主义者”。然而,霍加特忽视了这种存在主义精神是如何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难道工人阶级的意识不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吗?工人阶级文化难道不需要物质根基吗?显而易见,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霍加特的兴趣和知识范围——他对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有待其后继者解决了。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50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空洞的夹缝:作为一个问题的“阅读” | 社会科学报

开卷 | 羌族田野工作:人类社会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拒加香港名媛圈,霍家不惜为她改家规
赛琳娜德鲁·塔加特约会照曝光 二人举止亲密
“我是阿加莎的超级粉丝!”|专访《周四推理俱乐部》作者理查德·奥斯曼
吉狄马加:让诗歌周成为城市文化符号|成都国际诗歌周
文森特·卡索再合作柯南伯格 林克莱特新片宣布
“马奈与德加”大型特展在巴黎登场 揭秘两位画家间的纠葛
重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她”者智慧
【与书同行 阅见美好】厦门举办世界读书日阅读晚会
视域 | 爱之历程的嬗变与绽出
“更大更近”的霍克尼:一场4D电影传记沉浸之旅

网址: 视域 | 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7697.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