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影像加文字,展览《上海相册》开启“阅读”城市新视角

影像加文字,展览《上海相册》开启“阅读”城市新视角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5月01日 09:12

原标题:影像加文字,展览《上海相册》开启“阅读”城市新视角

生活在上海的摄影师和作家如何看待这座城市?4月30日下午,展览《上海相册》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22位关注上海的摄影师携手22位扎根上海的作家用223张照片、22篇文字作品,共同呈现了一段充满上海氛围的影像和文字之旅。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澎湃新闻共同主办。

展览《上海相册》开幕式

开启观看和阅读城市的新视角

展览缘起于2020年澎湃新闻与《萌芽》杂志社合作推出的“摄影+文学”的《上海相册》项目,邀请摄影师提供他们拍摄的与上海相关的作品,同时邀请作家根据这些摄影作品进行“盲写”,再次创作,最终以图文组合的形式呈现,为公众开启观看和阅读城市的新视角。

展览《上海相册》现场

“中国有无数优秀的摄影师,一代代人的接续,创作出数量惊人的优秀摄影作品,几乎可以说,后人通过这些摄影作品便能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或者说人们的生活轨迹。” 澎湃新闻影像新闻部摄影总监徐海峰表示,正是基于此,他们计划从摄影出发,将上海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到图片之中,通过写作这一手段,以期产生新的观看视角,并在图文的交错间为读者提供新的理解方式。

在项目启动之初,策划者的思路就是让文字和影像担任“双主角”。摄影作品交给作者时,掩去了摄影者的姓名及作品的名字等信息。面对影像的作者宛如打开“盲盒”,只能完全基于作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写下文字。

文字和影像的若即若离,它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是这个项目吸引我的地方。”这是参与项目的摄影师和作家们的最一致的地方。

“作家张爱玲、王安忆等都是我们熟知的擅长上海叙事的作家,而这次我们将看到更多青年一代的写作者。上海青年一代作家长期对上海进行观察,他们扎根上海热爱上海,有很主动的书写意识。”策展人之一、《萌芽》杂志社副社长吕正说。

文字和影像都是主角

走进《上海相册》展,文字并非影像的“说明”“解释”,而是本身就作为作品而存在。“我们的处理方式类似影视画面,影像作品是一帧,一段文字也是一帧,或等大,或随着布局大小错落其中。观众像观看电影一样一帧一帧观看,最后一帧就定格在文字中了;也或许中间一帧就遇见了文字。”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介绍。

马良作品《彼岸花》

摄影师马良的作品《彼岸花》是所有影像作品中唯一不完全用相机拍摄的作品。里面的照片来自摄影师马良的朋友的收藏,照片拍摄时间大约在1940~1950年间。当时大家拍照大都选择照相馆,表情也比较严肃呆板,这组照片中轻松快乐的氛围十分打动马良。他找了许多资料想了解这家人究竟是谁,却毫无收获。

“我突然有一种惘然的感觉。照片证明了这些人的存在,但事实上这个存在又变得十分虚无。”于是马良做了一组装置摄影,讨论影像和生命的关系。他在扫描仪上摆满了鲜花、动物的骨骼、蝴蝶的标本,这些都是脆弱生命的象征。然后将老照片放置其上,用扫描仪一次成型。

作家指间沙则用“非虚构”笔法,为这组老照片写了一组“朋友圈”,照片上的人一下鲜活起来。“那是她们都社交网络,她们都朋友圈共享,闪耀着最充沛的青春与希望。一座城市的女性过得如何?普通女子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才是最丰厚的摩登底色。”

马良很喜欢这段文字,“她是女性视角,写到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女性。这是一个诗意的碰撞。”

展现城市的“切片”

“扔掉书本,上街去。”扫街是很多摄影师的爱好,经典照片多,以至于策展方专门为它开辟了一个版块。这里有黑夜拎着行李的等车人的孤独背影,有躬身在阅报栏前读报的爷叔,有南京东路上戴着墨镜手拿可乐过街的时髦女孩,公园里樱花树前拍照的阿姨,一片荒芜的草地背后耸立的高楼、前面是废弃的几排塑料椅,房产公司前正在列队喊口号的员工们……

顾铮作品《下班的空姐,2007》

“有的时候,仅仅是光影关系的微妙且复杂的组合打动了你,于是,按下快门。有的时候,可能是人们遗弃于街头的物件所勾起的幻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评论人、摄影师顾铮坦言。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镜头,跟着摄影师和作家们换个角度看城市,感受那些“掉落在罅隙里的生活”。

“同一件事情,经验让我们感受不一样,这些照片里,有很多东西、很多细节交汇在一起,我们可以摸着线索去发现影像背后的故事。”作家三三用文字透过影像和摄影师、时间、不同的人物进行了一场对话。

瞿海伦作品《任性之城》

“搭档”摄影师瞿凯伦的作品中,空荡荡的餐厅里打着领结穿着西服的老克勒,在工业化背景中伸出头来的小鹿,“现在的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但还有一些自然的、原始的、存在于我们骨子里的‘旧’东西,仍然存在于这个现代时空里,并没有被同化。”

这里有地铁里或疲惫、或放空、或激情的面孔,古玩摊后打盹的小贩,嘈杂的天台上眯眼晒太阳的小猫,放满盛着包子、馒头的碗、盘子与水杯、水壶的碗橱,飘着大裤衩的屋顶,弄堂拐角里被风吹鼓起来的被子,犹如“72家房客”,这些影像真实、细腻而又感性。

陆元敏作品《影于日常》

城市文化评论人王唯铭写道:“我们都生逢这样一个时代,城市以它从来不曾有过的节奏迅猛前进。”时代的“样貌”就以这样的一个个“切片”坦呈在我们面前,它的“前世今生”在留白中被想象勾勒出来。

展览将延续至5月14日。《上海相册》项目第二季已经收官,第三季正在筹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影像加文字,展览《上海相册》开启“阅读”城市新视角
《人生之路》中的高加林开启上海副本啦!
上海图书馆举办“有春天”展览 走进艺术家笔下“四季芳华”
让书香洒满引领区热土,2023浦东读书节开启“全民全域”阅读盛会
全民阅读,书香满城!杨浦“Young书房”品牌启动
探寻影像与文字里的锦江 成都市锦江区举行读书分享会
打造“商业+艺术”新形态 “重庆城市印象·母城记忆”影像展启幕
来宝山顾村,开启“樱花车站里的童年之旅”
北京朝阳建设“阅读之城” 打造“15分钟阅读生活圈”
吉狄马加:让诗歌周成为城市文化符号|成都国际诗歌周

网址: 影像加文字,展览《上海相册》开启“阅读”城市新视角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836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