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诗句中捕捉“历史眼”

诗句中捕捉“历史眼”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5月12日 05:02

原标题:诗句中捕捉“历史眼”

宁欣

《从唐诗走进历史》宁欣 著新星出版社

《秦妇吟》敦煌写本(局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唐诗是否可以走进历史?如何走进历史?其实唐诗本身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诗中的历史信息可谓落花缤纷,俯拾皆是。

一首诗往往打动我们的只有一句,权称之为“诗眼”,也就是这首诗最出彩、最打动人心,而且流传最广的句子。但唐诗背后的历史具有更深的底蕴,我们需要寻找的是历史眼,历史眼和诗眼可能是重合的,也可能是独具一格的。

本书采录了15位诗人的近30首诗。追随着诗人的脚步,伸展到诗人写入胸怀的万里江山,我们领略了大江南北、阳关内外、阴山脚下、长安庙谟、江州船舫、楼台烟雨……诗人的诗句并不仅仅是悠游山水,无边风月,也包含对家国、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关怀。

在本书所选采的“历史眼”中,我们随着刘禹锡走进乌衣巷深处,聆听着徐徐流淌的秦淮河水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讲,《乌衣巷》),短短十四个字,却翻腾着豪门寒门、士族庶族的几世恩怨、快意情仇,也揭示着中古时期的阶层重组与社会变迁。

如果我们穿越到大唐长安,说不定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会迎面碰见“春风得意马蹄疾”(第二讲,《登科后》)骑马探花而春风得意的孟郊。“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对于赴考三次,年方四十的新第进士孟郊,仍可称为“少年郎”。即便是诗名誉满天下的白居易,在科举的门槛前,也曾踟蹰徘徊,凭一首“离离原上草”才打动了名士顾况。

科举制虽然提供了普通士子晋升的途径,但落实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当我们津津乐道雁塔题名,观赏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书法遒美的试卷,游走于诸多古村镇仰视“状元第”的牌匾时,朱庆馀的一句“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讲,《近试上张籍水部》),是否能体验到士人举子追逐的功名,跨过了几个时代,穿越了一千三百年,其中的忐忑、纠结与曲折无不尽显其中。

历史不是直线发展演变,我们在诗中思考的历史亦然。白居易的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第四讲,《琵琶行》),引起多少读者柔情似水的共鸣。但本书的重点没有聚焦于曾“名属教坊第一部”现为商人妇的“京城女”,没有沉湎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怨,而是从江州司马所浸湿的“青衫”导入我们对唐朝官吏的服色以及与此相关的流品与待遇问题。

当我们还沉浸在唐都城长安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第六讲,《登观音台望城》),杜牧的一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第八讲,《赠别》),使我们看到了江南城市不一样的风景。可谓“春风不识长安面,一路南下到扬州”(作者语)。长安的城市布局、坊市制度,与江南中心城市扬州相比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些变化昭示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可以从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第九讲,《过华清宫三首》),联想到支撑这种奢靡日常的是唐朝完备而快捷的交通网络,不仅在国内水陆驿站纵横四布,也联结和延伸到域外的四面八方。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第十二讲,《忆昔》),追忆了大唐的盛世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景象,但元稹的一句“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第十四讲,《连昌宫词》),不禁使人联想到历史的魅力和吊诡,也恰恰在于它的翻云覆雨、盛衰相依、不可预测的未来。

为什么最引人思绪起伏的是唐宣宗李忱的“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第十三讲,《吊白居易》)?白居易所写均在诉说百姓疾苦,揭露朝堂与内廷之弊政,为什么却能引起君王如此的惆怅和悲伤呢?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氛围造就了白居易这样以讽喻诗见长、又以讽喻诗流芳千古的诗人呢?

最可延伸的是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十七讲,《出塞二首·其一》),不仅寓意着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此进彼退,也描画出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经济、地理区域过渡线。

读者可能不易理解的是书中所说“最能发生反转效应的是白居易的‘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第二十讲,《阴山道-疾贪虏也》)。那么备受诟病的“羸马”与“藕丝”(讥讽回鹘与唐之间的绢马贸易),却持续了数十年的时间。跳出诗人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可能借此触摸到历史具有多面性的真实镜像,探赜索隐,良心拷问。

元稹的《估客乐》被誉为描写商人东西南北长途贩运稀缺商品最形象的诗篇。但一句“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第二十三讲,《估客乐》),使我们将目光不禁聚焦在长安城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商业功能。但我们真正了解唐朝的商人吗?真正明白“本”与“末”、“贵”与“富”的关系吗?以及四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吗?一首《估客乐》当然不能解决上述的疑问,却能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都城社会是笔者近年重点关注的领域。与王昌龄、高适和孟浩然齐名的崔颢,一句“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第二十四讲,《渭城少年行》)将潇洒于京城的五陵少年恣意街市、驰骋长安的神态尽显无遗。遗憾的是崔颢壮年离世,玄宗以后,被称作“街肆恶少”的市井子弟取轻薄公子而代之,他们敢于挑战阴阳两界,嚣张于坊市,他已无从察知了。京城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的变迁恰恰是中古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

高适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第二十五讲,《别董大二首》),引出我们的无限联想。诗人的行迹远到天涯海角,诗人的诗句渗透到人心,无处不在,历久弥新。

皮日休笔下的汴河,即可以视作隋唐大运河连接江南与东都洛阳的通济渠,绵延与曲折,一句历史眼“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第二十六讲,《汴河怀古二首》),曾被中学教材引用过,但引申出我们如何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黄衣使者白衫儿”(第二十七讲,《卖炭翁》),白居易的《卖炭翁》,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历史,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以温柔见长、被喻为“花间派”鼻祖的韦庄,你想不到他充满着杀气的“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第二十九讲,《秦妇吟》)为何却失传千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它重见天日。诗人经历的曲折与世事的多舛,以黄巢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的腾腾杀气、燃燃豪气,当然亦充斥着怨气、怒气,都在诗句中积蓄、酝酿着,而正是积蓄已久的怨气转变成怒气,才使千百万民众加入起义的大军。

很多读者可能希望在本书中看到意气风发的初唐四杰,飘逸俊朗的诗仙李白,缠绵悱恻的李商隐,但他们的身影和流传千古的诗句却在书中踪迹全无。唐诗中的历史,是一座可持续开发的宝库,本书所涉仅是其冰山一角,不懈地发掘,必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收获。诗人的现实关怀未必能洞穿历史的大趋势,但诗人如果缺少了现实关怀,诗篇也就缺少了我们能捕捉的“历史眼”。

诗歌不能穷尽历史,但诗随心动,可以让读者感受历史的鲜活与生动。(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有些人眼不瞎,心却瞎
在绝句中感受杜甫对春天的复杂情愫 感受一场关于爱花、恨花的千年往事|听阿来讲杜诗
怎么有人连白居易的弟弟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啊?
捕捉动物的情感与哲思
去唐朝: 诗人和人间世
泸州龙马潭:跨越历史的对话《家乡的酒》诗酒古今情大型古装歌舞剧精彩上演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诗赏析
刘诗诗吴奇隆袁弘 袁弘综艺爆料刘诗诗暖心举动
刘诗诗新剧海报拍摄花絮 红衣古装持剑英姿飒爽
第一眼惊艳第二眼沦陷第三眼不负遇见

网址: 诗句中捕捉“历史眼”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939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