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把脱贫攻坚的日常写成诗

把脱贫攻坚的日常写成诗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5月12日 07:15

原标题:把脱贫攻坚的日常写成诗

把脱贫攻坚的日常写成诗

——读李欣蔓诗集《裂变》

《裂变》

□王国平

近日,一部沾着泥土芬芳的诗集《裂变》出版了,它的读者不仅有广大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还有巴中市的柳岗坪、园峰、白鹤嘴、中坝等9个脱贫村的父老乡亲,甚至,连村里的每一只猫狗、每一群鸡鸭、每一块田、每一条路、每一棵树、每一座堰塘、每一缕炊烟、每一条河流……仿佛都有感应。

《裂变》的作者是巴中籍诗人李欣蔓,本名李晓红,是一位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精神“富”有者。李欣蔓写诗始于2008年,起步不早但进步很快。2013年,在巴中市发改委工作的李欣蔓受组织安排,负责联系巴中市经开区中营村,巴州区柳岗坪,南江县园峰、白鹤嘴、中坝等9个市发改委挂联村的帮扶工作。她知道,这是培养自己对生活及事物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泥土里吸收诗歌养分的绝好机会。于是从入村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写工作日记,几年下来累计已达9万余字。行走在扶贫振兴路上,大量生动鲜活的事迹和由此产生的感悟让她内心难以平静。帮扶经历与乡村新变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成为她近年来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在记日记的同时,李欣蔓也在思考,通过何种文学形式将这些扶贫经历和故事展现出来,最终她选择了最钟爱的诗歌。她认为诗歌是最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文学体裁,“是语言的黄金,诗歌中的每一个词都是一颗钻石”,都能折射出脱贫攻坚的艰辛和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

投身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让李欣蔓有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感知,长期驻村生活让她像进入了姹紫嫣红的素材百花园,李欣蔓充满了创作的欲望,她明白这不但是一种自身心灵的驱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要把脱贫攻坚的日常写成诗,并不容易。李欣蔓迎难而上。她用诗歌语言准确刻画了村干部、补鞋匠、烤红薯的女人、上门女婿、外地民工、搬家工、砖工、女中学生等乡村人物以及驻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用心用情用爱帮扶的场景。行行诗歌展示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帮扶干部和帮扶对象的精神风貌,准确表达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精心描摹出了他们在乡村巨变中产生的心灵嬗变……就这样,诗,开始沿着李欣蔓在扶贫振兴路上走过的脚印流淌,流成了《裂变》。

李欣蔓从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几年,时时刻刻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这里面既有乡村生活的巨变,也有自己诗歌创作的裂变。这也是李欣蔓将诗集命名为《裂变》的原因。

《裂变》共分六个部分,由人到物,由物到情,由情到意,运用通感、对比、照应、白描、联想、象征、衬托、叙事等手法,生动呈现了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李欣蔓善于从细小中发现博大,从眼前的事物中感受开阔。通过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同步扶贫的抒写,使贫困村村民思想由“等、靠、要”转变为自立、自强、奋发进取,奔跑到乡村振兴的路上,体现出帮扶者和被帮扶者之间和谐团结的干群关系、家庭关系以及贫困村和谐的邻里关系,以点带面折射出巴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李欣蔓为脚下的土地付出了很多,诗歌也没有亏待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把脱贫攻坚的日常写成诗
“脱贫故事绘”走进南昌 24幅作品讲述江西脱贫故事
歌剧《鸾峰桥》—— 艺术诠释脱贫实践
夜雨丨余德庄:构建文学领域的新脱贫空间——读长篇小说《返乡记》
赵丽颖、海清纷纷押注农村题材,“脱贫攻坚”成演员转型富矿?
秦腔现代剧《楷模村》和戏迷见面
“把平淡日子过成诗”背后的精神追求
《卿卿日常》李薇和姥爷夜聊这段把我搞哭了
综艺扶贫,在“奔跑”中传递新能量|《奔跑吧·黄河篇》评析
当代小说如何书写“地方性”?从四川凉山走出的作家冯良:故乡从未走远

网址: 把脱贫攻坚的日常写成诗 http://www.pyqsh.com/newsview2940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