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里活出自我的人,不会顺从、叛逆和内疚
原标题:在关系里活出自我的人,不会顺从、叛逆和内疚
文 | 张璐
资深心理治疗师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
在父母、伴侣、朋友关系中,你不是会为自己没达到他们的期待而内疚?或者习惯于顺从,或者表现为叛逆?《原生家庭》作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认为,拥有 自我界定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处理和父母、亲人的关系,走出顺从、叛逆、 内疚的关系泥淖。怎样做到自我界定呢?一起来看资深心理治疗师张璐的分析与解读~
靠谱教育名家、新闻解读、家庭 心理干货,点击星标
博雅读书会丨《原生家庭》:当父母对我失望时,我需要感到内疚吗音频:进度条00:00 18:09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
音频选自博雅小学堂APP《博雅读书会》
01
原谅的陷阱
《原生家庭》这本书作者讲到“原谅的陷阱 ”。我要单独提出来跟大家说明一下,因为其实是很容易进入原谅的陷阱的。
如果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有过忽略,打骂,侵犯,自以为是,酗酒,控制……任何一种这样的行为,其实他们本质上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是造成伤害的。
但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父母,中国文化里面很讲究孝顺、孝道,很讲究尊重父母和父母是对的。
所以这个大文化环境也决定了,即使今天在我们的很多心理治疗的圈子里面,或者是你去做一些疗愈,你去做一些比如说家庭系统排列,就是如果他没有经过真正的很正规的或者是长期的这种培训的话,特别是越是这些追求短平快的疗愈——比如说如果有人说,你来上一个课就什么都好了,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原谅了,或者给你催眠一次,你就完全跟父母和解了,跟过去和解了, 越是这种短平快的疗愈,其实越容易陷入原谅的陷阱。
它会让你感觉好像很有效果,短时间很有效果,因为它让你过早地提前了去原谅父母的行为,但实际上这种原谅它的代价,过早的原谅的代价是它让你没有真正地好起来。
就像书里这个老师说的,他说,“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他的来访说了这句话,他意识到自己好起来比原谅父母更重要的时候,这个就是他疗愈的转折点。
所以我们之前也说到,我们去探索原生家庭是为了让自己好起来,让自己心态、处事、情绪各方面都越来越好,那么原谅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环,时机到了、时机成熟了自然会发生的一个环节,而不是说我要去追求尽快地去原谅父母,以及牺牲自己个人的发展和成熟为代价。
为什么说追求短平快的疗法会容易让人陷入这种原谅的陷阱呢?因为原谅,通常是跟父母和解的最后一步。
书里面讲到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界定自我;
第二个阶段,不再惩罚自己;
第三个阶段,跟父母可能要有一个交流,有一个冲突的过程。
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才能够真正和解和原谅。
其实,这其中每一步和解的过程,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有的人可能一年、两年、三年,有的人可能五年、八年、十年这样子。所以,这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短平快的过程。
那么我觉得,最容易进入“原谅的陷阱 ”的人,其实可能不是受到过父母虐待或者控制或者是侵犯,而是“忽略孩子的父母 ”。
因为当父母比如说工作很忙,要出去赚钱,不能够在家里陪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也会合理化,也会有觉得爸爸、妈妈已经那么辛苦养家了,他们已经那么辛苦赚钱了,我不应该再指责他们,我应该原谅他们,对吧?
如果他们是操控你,或者是侵犯你,或者是语言虐待你,打你骂你的话,反而你觉得我生气是有道理的。
但是如果父母说,我就是忙工作、养家,你说我还有什么理由去为他们不在家而愤怒呢?我还有什么理由为他没有陪伴我而感到生气呢?我没有理由。
通常这种没有理由,或者说我要是生气的话,就是等于是不感恩父母对我的培养和养育,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其实会让你没有办法真正疗愈这种愤怒和悲伤。
因为当一个孩子他没有受到陪伴,没有受到关怀,没有得到指导的时候,他内心的愤怒和悲伤是正常的,是有道理的。并不会因为说父母其实他们也需要养家、需要赚钱,并不会因为这些原因就减少,你依然有权利得到父母的这种教育和陪伴。
所以如果你是被忽略的孩子,你是有这种不称职的父母,你可能特别需要注意不要陷入这个原谅的陷阱。
我接触过一些就是父母是忽略类型的来访者,其实他们很多时候会意识不到自己的需求,意识不到自己有很深的这种被陪伴的需求,从而让自己的人生陷在一种比较荒废或者是停滞不前这样的一个状态。
02
从思考、感受和行为
你的内疚、顺从、对抗意味着什么
书中有几个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调查表。测试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决定了你的疗愈在哪个阶段,决定了你可以去做第几步。
比如说第一个调查表,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有如下观念:
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
让父母自豪是我的责任;
我是父母的全部;
父母没有我活不了;
我没有父母活不了等等……
是不是觉得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普遍?很多的中国人是需要很长时间去自我界定的。
因为在这个问卷里面,如果比如说这16条,你大部分回答都是“是”的话, 其实你要在父母之外去重新定义一个自我,其实真的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是需要花时间的一件事情。
然后第二个问卷,它是从感受层面测量你的内疚来自何处:
当我没有顺从父母期待时
当我的行为令父母失望时
当我不听从父母意见时
……
有的人会看见这个表说,难道我不应该感到内疚吗?我要是感到内疚,我才能是一个好孩子,我才能是一个听话、孝顺的孩子,如果我不感到内疚的话,那么我是谁呢?可能很多人甚至会有这样的感受。
如果是有这样的感受的话,那就是说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去真正地定义自我。
听到这里,有的人就会说了,那难道你令父母失望的时候,你完全不感到内疚,难道这就好吗?
标准答案不是这个东西的反面,不是告诉大家说,你哪怕令父母失望,让父母感到气愤,你都毫不内疚,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毫不内疚,就是另一个极端不是标准答案,那就是成了极端的个人主义了。
我希望大家就是,如果你是有界定自我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一定会或者一定不会,而是不一定。
一个有界定自我的人,就是他会觉得说,如果我的行为令父母失望,或者是感到气愤,那我可以静下心来,去分析一下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我的事情还是父母的事情?
如果我透支了父母的养老金,对不对,那他感到气愤,那这很正常,我应该感到内疚,对不对?但是如果说父母让我跟这个人结婚,我不想跟这个人结婚,我选了另外一个人结婚,这个结婚对象我父母不喜欢,他这样的气愤我还感到内疚,那这就是不健康的,就是没有自我界定,对不对?
所以我们讲到的这个是不是内疚,它不是说你一定感到内疚,或者一定不感到内疚是好的、坏的,而是说你对于这件事情,你是否感到内疚,你可以真正的从成年人的角度去分辨一下, 我是伤害到了父母的利益,还是没有伤害到父母的利益,如果我没有伤害到父母的利益,是我自己的事情的话,我是可以不必要感到内疚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的话,那么你才是真正有了自我界定的能力。
第三个问卷是关于行为的。第一个问卷是关于思想,第二个问卷是关于情感,第三个问卷是关于行为。行为又分为顺从型和对抗型行为。其实不管是不加以分辨地去顺从父母,还是说跟父母对抗,其实都是没有在心理上真正跟父母分离的一种体现。
03
怎样做自我界定?
怎样才能做到“自我界定 ”呢?这个自我界定的功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如果我们要跟父母做一些交流、沟通的话,没有这个自我界定的前提,其实是没有办法跟父母很好地交流、沟通,更何况作者所提到的跟父母对峙,如果你的自我没有界定好的话,是很难跟父母对峙的。那么这个自我界定需要多长时间呢?
我给大家一个参考,对我自己来说,这个自我界定花了5年,从2015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我有4年半没有回中国。然后后来我才明白,这段时间,这4年半我没有回国,其实我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我跟家人离得很远。
在这个过程中, 我可能对自己人生的一些事情的决定不需要受到他们的意见的影响,所以我就开始探索自己,定义自己是谁,做真正的自我界定。
这个过程我花了4年半,将近5年,因为在刚才读那些表格的时候,我觉得我从小就是这样被带大的,你让父母失望了、生气了,你肯定要内疚,对不对?不管是什么事情,如果他们失望了、生气了,肯定是感觉不好的。所以我们自我界定是真的需要花时间。
而且这里作者也提到,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我们并不是在鼓励无视别人的情感,全然不顾你的行为可能对别人产生的影响,我们都是庞大社会中的一部分,我们都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没有人能完全摆脱情感依赖,所以我们最终需要问自己的就是:
我是一个成年人的方式去清晰地说,这件事情是我的事,哪怕父母对我伤心、失望或者觉得愤怒,我其实没有侵害到他们的利益,这是我自己的决定,那么我可以完全不用为此而感到愧疚。
如果你能够在很多个人的大事上,至少是大事上,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你的自我界定基本上就是成功的。
对于很多还没有自我界定的人来说,“ 自私”“忘恩负义 ”这些词,可能会勾起我们的很多很多的情绪,可能会勾起我们的内疚或者是羞耻感,很多时候这个就是一个疗愈的机会。
如果你被“自私 ”或者“忘恩负义 ”的这样的一个说法感到了羞耻或者感到了内疚,感到了我不够好,可是你的理智又知道说,这件事情我是可以决定的,我为什么要愧疚呢,我为什么要对别人负责呢?
这个时候你可能可以意识到,这是来自你小的时候,来自你的童年对父母的这种绝对的忠诚或者是服从的要求,而不是你当下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自我界定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哪怕是遇到跟父母的冲突,我们会发现,其实也无需为自己辩护,无需道歉,无需证明,无需解释。
04
非辩护性回应
作者这里讲到一个概念叫做“非辩护性回应 ”,我们来看看作者他举的例子:
我明白了……
这样啊……
让我想想……
很抱歉……
让你伤心、生气、失望了……
我觉得这5个句子都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面,如果你对父母说,“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我觉得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面,这两句话还是会带有攻击性,因为中国还是一个比较集体主义的社会,所以在中国不建议大家用这两句话。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我觉得大家要成功地使用非辩护性的回应。
你知道根源是什么吗?根源是你有一个能力,就是你需要知道,别人的意见只是别人的意见而已,你没有必要跟他有一样的想法——哪怕这两个人是你的父母,他们觉得只是他们觉得而已,他们觉得怎么样跟你觉得怎么样是可以完全分开不相关的两件事,因为你和你父母是两个不同的人,所以你们有不同的意见是很自然的、天经地义的事情。
最近其实我们也流行一句话,叫做“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其实这句话就表明了中国的年轻人的思想在慢慢改变,就是他在开始不觉得别人觉得怎么样是重要的,而是他开始觉得说“我觉得”是重要的。
那把它放在大家跟父母的和解和沟通里面,我觉得你可以把它改成就是说——我父母觉得那是他们觉得,我觉得那是我觉得 ,这两件事情可以不相关。
我父母觉得怎么样,我可以听见,我可以聆听他所说的话,我可以表示我听见了,我理解,或者说我尊重,但是我不需要同意,也不需要执行。这就是自我界定给大家带来的力量。
配图来自电影《玻璃城堡》,封面图 来自《海街日记》
北美两性关系咨询师
哈佛心理学硕士
博雅哈佛亲子情商课导师
5月24日(周三)12:00
张璐 免费直播
点击预约↓
在亲密关系中觉醒
活出你的主体性
你的力量
决定你的关系质量
6节直播课
6次课后作业和练习
社群互助陪伴老师群内答疑
点击扫码 进群了解
更多详情添加助教老师果果微信↓
点亮“ 在看”,分享更多人
点击原文,立即占位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在关系里活出自我的人,不会顺从、叛逆和内疚
活出真正的自我
说实话最让人羡慕的一对,王菲活出自我洒脱……
其实,深爱着你的女人,才会在这三件事情上“顺从”你,别不懂
女人,想要活出“高级感”,就要逼自己养成这4个习惯!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太在乎自己的身份
看不起你的人,不必放在心上,记住了
异性相处,这样待你,其实就是爱你的信号
吴京恳请大家不要再宣传300亿票房:觉得很内疚
吴京恳请大家不要再宣传300亿票房称:我会内疚
网址: 在关系里活出自我的人,不会顺从、叛逆和内疚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0146.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