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小满见“新丝”

小满见“新丝”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5月28日 07:57

原标题:小满见“新丝”

系列刺绣作品《茶》,作者林霞,陈列于中国丝绸博物馆“一曲新词: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   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小满时节,蚕茧结成,瓜果渐熟,万物小得盈满。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丝绸生产与小满节气紧密相连,农谚“小满动三车”中的一车即为缫丝车。旧时,江南地区是丝绸产业重镇,不仅孕育了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还衍生出轧蚕花、扫蚕花地等民俗活动。如今,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焕发新活力。

加强学术研究,让蚕桑丝织技艺活起来。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明和文化标识。如何以全球视野、多学科交叉手段深刻揭示其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为平台,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省台州市台绣刺绣博物馆等单位,以及杭罗、云锦、蜀锦、宋锦、壮锦等非遗传承人合作,让部分失传的传统技艺重现光彩。比如,在对历史文献、出土文物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我馆团队受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保留的民间工艺启发,并在该馆支持下成功复原唐代五彩夹缬,使传统染色技艺灿然一新。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与多家单位协作,成功复制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研究汉代织造技艺奠定坚实基础。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丝绸相关研究,为深入挖掘和利用丝绸资源、保护丝绸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文化展示,让蚕桑丝织技艺美起来。熠熠生辉的精美织物与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在系列展览中得到精彩呈现。在包含蚕桑和织造两个厅的非遗馆内,“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展览,以丰富的实物和研究成果串联起中国丝绸的时光故事,让观众可以深入体悟绫罗绸缎中蕴藏的造物智慧与文化魅力。正在举办的“一曲新词: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装设计师等以丝为媒、以宋韵为文化内核展开创作。展览通过四季节令变化,串联起艺术新作,展现当代雅致生活。

创新教育方式,让蚕桑丝织技艺传下去。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当下,国风国潮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中国丝绸博物馆也主动面向年轻一代,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以多元化、品牌化方式实施公共教育项目。其中,与节气文化紧密结合的“蚕乡月令”系列活动,吸引30个省(区、市)的近500所学校参与,累计发放8万多份“蚕宝宝科普套装”,让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丝绸生产的奇妙。已连续举办6届的“国丝汉服节”则通过展览导览、专题讲座、汉服之夜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广泛参与。特别是今年的“国丝汉服节”以“佳节有时”为主题,通过对传统节令服饰的创新演绎,阐释文化之美。制作拼布袜靴、蚕茧耳饰、个性布艺等公益课程,丝织技艺现场展示、线上直播及相关研学活动,令不同年龄段受众都能在体验和交流中增进对蚕桑丝织技艺的认知。依托科技赋能,丝绸文化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蚕桑丝织技艺悄悄回归大众视野。

推进国际传播,让蚕桑丝织技艺走出去。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深耕丝路主题,面向国际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譬如,为配合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举办“丝艺天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展”,向国内外嘉宾介绍丝绸文化。此外,系列境外展览生动呈现丝绸的起源、生产、传播等过程,展示中国非遗保护成果。今年,还将推出“五彩亚细亚:亚洲民族服饰展”等展览和活动,凸显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打开更多展示丝路文化的窗口。

小满未满,万物可期。在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由一年一度的传统“小满戏”发展而来的盛泽丝绸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正热闹举办;在浙江省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200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正在建设完善……在保护、传承、发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道路上,一颗颗“蚕茧”正在结成,期待未来,更多“新丝”成绮罗。

(作者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

作者:季晓芬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今日小满 | 何为“小满”?蕴含哪些人生道理?这些知识讲给孩子听
五律 壬寅小满节气感怀(外六首)
用漫画勾勒“人间小满”
小满一起迎接夏天
小满时节,送给你5首最美小满诗词,遇见刚刚好的初夏
渔歌子·小满
“姑苏阿焦”用漫画勾勒“人间小满”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又见风吹麦浪时
小满 | 暑气“天天向上”,防火“念念不忘”
什么是小满?是麦粒渐饱,是龙舟水降临,也是给生活留白

网址: 小满见“新丝”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0902.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