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荡秋千效应
原标题:做事的荡秋千效应
状态有思维反刍和做事反刍之分,本篇文章作者以做事反刍为话题,讲述做事时受两相向力的“困境”:想要走向认知提升,又面临“舒适区”的诱惑。作者认为跳出失败循环唯一办法是用创造性思维,实现新的成功模式。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了解具体该如何对待“做事反刍”吧~
你听说过思维反刍,应该没听说过做事反刍吧,我总是陷入这种状态中。
这种状态具体是什么样?
以学习为例:
一开始决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知识水平。
但是我也知道舒服的诱惑,可以选择玩玩,不学习,就这样躺平下去。
我就像站在两堵墙之间,一堵代表我渴望认知上的提高;另一堵代表,我想随心所欲地玩乐,这两堵墙都像有一条皮筋套在身上,将我困在中间。
当我试图靠近渴望的墙时,背后舒适的墙会更加紧绷,每向前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努力。稍有放松,我就会被弹回原点。
最终,一旦堕落到一定程度,巨大的不适感很快又会回来:对知识的渴望牵引着自己,我走向放弃的边缘;当我试图再次改变时,总会陷入这个循环,犹如荡秋千一样。
相信很多人有过类似感触。后来我认为,想要避免这种失败的唯一办法,是要跳出这个模式。
不再以“基础改变”为出发点,取而代之,用创造性思维,来实现新模式的成功。
01 1. 有时,为什么无法成功地解决问题?
你可能听说过最小阻力(line of least resistance)的概念,它是指:物体倾向于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移动,能量倾向于沿着最小阻力的路径传播。
如果我们只是不断改变目标,而不去改变环境,这并不是最小阻力的路径。
你可能会问,那我只需要改变环境不就好了吗?
实际上,我也曾尝试过这样做,但最后发现,自己又陷入了新环境的”舒适氛围”中。
经过认真的反思,我才意识到,我们通常认为的最小阻力,其实是一种”抄近道”。
比如:
很多刚毕业一年的大学生,发现难以找到工作机会后,尝试通过报考各种MBA、EMBA商学院课程,来追求快速提升和掌握大量专业知识。
他们很快发现这种速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毕竟,真正的一线实践工作与商学院的课堂教育是两回事。这种追求快速提升认知,而忽视实践经验的方法,最终导致能力的不足。
所以,最小阻力之路应该建立在“正确的正反馈”上。于是,我开始放下偏见,意识到问题并不在于环境,而是整体结构。
我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要认识到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在”相同问题”和”挑战之间”徘徊不定的困境。
2. 那么,创造性思维解决什么问题?
创造本身,强调创新和突破性,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跳出既有框架模式,以更开放,自由灵活的方式思考问题,它的关键在于”结构张力”。
物理学中,拉力,指施加在物体上的拉伸力;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施加拉力的反作用。当两种力量同时存在时,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综合的力量,这就是结构张力。
说白了,当我努力朝着我的目标前进时,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阻力。这些阻力可能来自外部环境、其他人的意见或者我自己的犹豫和恐惧。
但是,我意识到,这些阻力并不一定要阻碍我前进。
相反,我可以将这些阻力看作是一种反作用力,就像弹簧一样,它可以弹回并给予我更大的动力。当我能够积极应对这些阻力,与之相抗衡时,它们不再是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是帮助我变得更强大、更坚定的力量。
所以,当我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会意识到这些阻力与我的努力和决心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大的结构张力。
这种张力,要能够摆脱(反抗-顺应)的循环,建立”相互吸引“的循环,以保证可以创造出所期待的结果。
02
明白这些,我们不妨思考下,以往运用最小阻力思维,为什么行不通?
大概有三点:
1. 认不清现实
你想要取得的成就,和你现在的情况有很大差距。
但是,你又制定了一些计划,这些计划颗粒度太大。
就像“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做一份项目报告”,包括理清逻辑、填充内容、收集数据,完成排版,准备案例,二次修改等细项。
这并不是一项可以一次完成的工作。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很容易产生当我看到一个任务时,我感觉任务好庞大,我到底做到哪了?一看无从下手,就有了放弃的心理。
这会造成认知负担。实际上,大脑逻辑比较简单,喜欢简单粗暴,不必不思考太多的事。
2. 承受力变弱
我们希望按部就班地前进,不愿意犯错,不愿意拖延下一步的进展。
实际上,某些方面,总是与其他方面存在差异,这是无法避免的结果。
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时,可能会感到沮丧,我们会质疑自己的自律性,认为,为什么如此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大脑对”差距“产生的偏见,会默认为就是不好,进而引发消极情绪的可能性。
3. 破罐子破摔
当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时,我们就会失去动力,开始自我放纵之旅。堕落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感到巨大的舒适和安慰,但渴望的力量也会重新变得更加强烈。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堕落和放弃一段时间后,会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努力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原因。
这种循环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困境,重复相同的过程。
可以说,大多数人的“最小阻力”都发生在反向结构张力中。如同磁铁一样,并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对峙。
所以,这种循环会不断重复、原地踏步。
03
调整结构性张力,实现创造性思维,需要关注什么呢?
首先要明白,创造过程,我们不应该过于强调环境有多糟糕或时间有多紧迫;相反,创造始于内心和思维,让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结果不断浮现。
就像:
一位画家,真正实现作品,源自于内心中的图画和声音,这些图画和声音不断加强,最终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做项目也是如此。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敷衍了事,这意味着对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
其次,需要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实事求是地评估目前的能力水平,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目前的状态与理想目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会引起不安,但作为创造者,必须学会接受它,并将其作为动力。不过,接受差距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满足于现状,相反,它激发着我们不断进步和提高自己的欲望。
我们可以将这种差距,看作是一个激励努力追求目标的驱动力,它提醒着你仍有进步的空间,促使你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
通过接受差距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以保证,自己可以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这才是一种完整的正循环。
因此,与之前的做法不同,不再仅仅关注改变环境和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要开始专注于实现“我真正想要的大结果当中的每一个小结果”。
让所做的一切,都为了让我所期望的事情自然发生。
当我真正致力于创造我所期望的小结果时,就不再感受到,由于舒适而不愿改变的阻力了。
我会主动迈出行动的步伐。毕竟,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每一步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
明白这些,不妨做一下角色带入。
比如:
如果你的目标成为一名UP主,你需要在初期把内容做好,积累一定的粉丝量。这个过程,你要评估现状如何?学习哪些东西?目前拍摄的作品质量如何?
通过对比目标和现状,会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距。这时,你就能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作为一个创造者,你的思维方式是接受这个差距,并逐步优化每一个细节部分。事实上,有些创造者,甚至把这种差距视为最有力的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
因此,当你真正以创造者的角色来看待问题时,会发现你的容忍力也会提高,你不再畏惧落差,而是积极地将其作为动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和技能。
你开始注重每一个细节,逐步接近你的理想目标。
04 1. 起初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很多人迫切想做成一件事,会认真思考想要创造的结果。或者过度将注意力聚焦在结果上,甚至基于过去的失败经历而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设定每天的目标。
毕竟,任何事情都不容易,你会想着降低期望值会更好。此外,很多目标最终流产,原因是很少认真自己观察现状。
怎么办?用好GTD系统就够了。
此方法来自于David Allen的一本畅销书《Getting Things Done》,即“把事情做完”。不过,它的理念虽好,执行时难免有些复杂。
我把它做些简化,分别是问题(Focused)、执行(Action)、意外收获(Dessert),三个部分代表着三个list文件夹。
你可能说“执行还不简单,直接去做,要什么清单,还不够麻烦”。具体来说,如果你不做ToDo list,会产生一种情况:你总觉得自己能做很多事,可一天下来,围绕某个小任务的一件事都没完成。
不要用脑子记,它很懒的。我的思路是,用笔记软件把ToDo list变得足够颗粒化,比如:
调研四个私域反面案例 罗列下明天文章结构 搜下出关于热点的10个观点事情需要具体到数量、目的,无法再进行分解时,你会发现,第二天,完全可以把大脑当成“电脑CPU”用,想做50个任务,都能搞得定,屡试屡爽。
做list并不难,也消耗不了多少时间,也不用在某个固定时间专注做它,而是把它搭配问题(Focused)用。
2. 问题(Focused)做什么用?
以前,我每天到公司,都有很多大任务要处理,比如完成一份PPT、写篇公司推文,做个投放结案,和团队开个会,不过这些东西并不能一次性完成。
于是乎,我把那些会议等遇到预约的时间安排完后,就会打开这个清单时不时提醒下自己。
提醒什么呢?这个推文具体事情要说哪几点?投放结案有哪些东西需要准备?背景、数据和市场部,运营部谁对接?
闪念的时间,把它们直接写到Action里,这样,下一步就变成指令了。
不过,当有新的大小指令进来,我会再次把它写到”问题“里,以保证,随时记,随时处理的好习惯。
针对于意外收获(Dessert),它就像一个空的收件夹了。
人毕竟不是机器,你不可能围绕着和问题——执行重复循环,当我啥都不想干时,就会躺平,此时就会做一些“私事”。
比如,刷手机、看新闻,甚至最近在考试的资料要复习等。当我看到乱八七糟不错的东西,觉得还不错,又没时间看时,就把它丢进去,状态好点时整理一下,看看能够「为我所用」在什么地方。
这方面,我也会让它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有时,依然会围绕问题(Focused)进行,有时,则漫无目的。
因此不难发现,利用创造力思维,实现清晰可实现的目标,就是每天良性循环,把拉力和反作用结合,形成一个更大的结构张力。
这样的好处,可以不断修正每日小目标,进行渐进式的学习。
不求一口气做好,也不求完美,至少没有停止过。
05
回到现实中,一天的循环并不会觉得累。
然而,实际经历一个大项目的全过程,将会更为复杂、艰难,也更为漫长。
就像我的朋友们,有的在写剧本,有的在写书,还有的在创业或者进行大项目。他们都会经历从项目的“童话期”,走向“萌芽”阶段,最后才能达到完成阶段。
就像:
著名的莫亨山(Mount Monadnock)典故。波士顿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它的诗歌《莫亨山》中,描述一头牛在艰险的山路上,攀登莫亨山的壮丽景象;对于牛来说,登山山顶如果没有“北极星指标”(愿景)支撑,肯定达不到。
创造性思维做事具有持续的能量,但当我们完成越来越多的指标性后,会遇到阻碍。
最常见阻碍有两个:
1. 时间不够
踏上实现目标的旅程,要意识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要经历一段时间差才能看到成果。
以健身为例:开始锻炼可能感觉体力不足,力量和耐力都有限,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努力,会逐渐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加重量和次数。
另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甚至感觉退步了一步。这也是一种时间差,我常常会过于乐观地认为,把手头事情做完,离目标更近,实际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明白成果不会立即显现,有时候变化已经发生,只是我们尚未察觉。
这个过程,不能气馁,要将这些时间差,视为激发创造力和成长的重要时机。
2. 现状厌倦
干烦了,这种感觉你是知道的。有时,在它的压力下,我们会对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感到困惑,我都付出那么久了,为什么还得不到想要的?
举个例子:
假设你正在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你计划在一个月内精通。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后,你发现你离目标还是很远。
你可能会感到挫败和困惑,甚至质疑自己的付出。这时,最重要的不是纠结于,为什么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是要重新审视现状,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策略。
也许你需要找一个导师,甚至你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实践,或者重新规划你的学习计划。
这都需要我们对自己诚实,接受现状,并且勇于面对问题,不找借口,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里也有一些直面现状的技巧:
对自己坦白,说出现状,避开评价; 想清楚你要干什么,明确目标,告诉自己,我要达成; 确定是否愿意做,是不是你想追求的方向; 踏实做事,不断前行。过程中,当再次卡顿,你也可以多看看风景,追追剧,读读书,适当转移下注意力,这才是最小阻力之路。
06
最省力的路,不一定是近路。
曾国藩曾经说过:别纠结过去的事,那已经无法改变。
而老子则教导我们:不要硬碰硬,像水一样,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人能跳,能跑,但也会累。累了就可能想要回头,想要放纵。
要走得远,就一步一个脚印,小步慢走。
《荀子·劝学》里曾警告我们:“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点一滴,才能累积成大成就。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小弟弟想一起荡秋千啊!
在古代,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是荡秋千还是拜月?蚂蚁庄园今日答案
异性交往中,想让男人乖乖听你的话,就要掌握“振奋效应”
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努力。
想要彻底征服男人,利用好“南风效应”,便能让他对你好一辈子
逆人性成长,顺天赋做事
新书架 | 《红楼心解》:贾宝玉打人与“近因效应”
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正观漫读|余生最好的活法:静心读书,潜心做事,诚心待人,素心生活
网址: 做事的荡秋千效应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1261.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27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784
- 3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47
- 4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30
- 5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49
- 6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48
- 7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15
- 8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897
- 9老戏骨 回到台湾后吐露心声! 868
- 10林雨申吻到缺氧 与赵露思拍吻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