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古骨新风•文史交融——章剑华眼中的萧和

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古骨新风•文史交融——章剑华眼中的萧和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6月07日 14:15

原标题: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古骨新风•文史交融——章剑华眼中的萧和

由扬子晚报主办、钱松喦艺术馆承办、《品牌江苏》编辑部支持的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将于2023年8月3日至18日在钱松喦艺术馆以线下展出、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

本期推出的,是书法家章剑华先生、人物画画家萧和先生。两位大家携手创作四幅作品参展。

章剑华,笔名立早,江苏宜兴人,文学博士,国家一级艺术监督。现任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曾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广电总台台长,省文化厅厅长、省书法院院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等职。

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省委党校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萧和,1948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扬州,现居南京市。擅长中国人物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多种画展,曾在香港、台湾、澳门、南京、深圳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18年中国美协为其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在国内外众多画册、刊物发表,并为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及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中国人物画传统技法解析》《萧和画集》《世纪画坛菁英——萧和》等专著。曾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并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做过专题访谈,作为海协会大陆书画家代表团成员两次访问台湾。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术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民建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参展作品

章剑华访著名画家萧和:从哲学境界、文化层面谈绘画

应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之邀,萧和来到江苏省文联,他们从哲学境界和文化层面等角度对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章:萧老师,我上次去你工作室,新闻采访正好提到你的工作室名字叫无为斋。

萧:以前曾经起过一个名字叫无为居,请萧娴题的匾额,写成了无为斋,一直沿用至今。

章:“无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最先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辩证关系。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称之“无为”;就其生成万物来说,又称之“无不为”。“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哲学一对范畴,中国人讲“无为”,我个人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强调目的还是要有为,无才能有,有才能无。比如一个杯子,把它装满了,就无了,这就不可能再有。如果它无,没有这杯水,它倒有的可能,所以我的理解,你的无为居也好,无为斋也好,还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为,在艺术上有为。

萧:对于无为居,我当初的想法是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就是随其自然,顺乎自然,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从中国的历史上看,有很多事比如说若干年前把山上的树砍了修成梯田,湖泊抽干种上稻田,表面上看是有为,但其结果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最后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应,所以现在是提倡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章:古人说的无为是要尊重自然,不刻意去追求,但艺术方面,你对“无为”和“有为”应用到你的艺术实践上是怎么看的?

萧:我觉得“无为”和“有为”从艺术上来说,“无为”是随机一切,一切东西都是水到渠成的,不刻意强求与追求。过去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在绘画上反对形式,因而绘画不讲求形式感。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流派,首先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过去的“大一统”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所取代。但是,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过分注重风格和艺术形式,在创新上往往是形式上的创新,而不在内容上创新。大家标新立异,为创新而创新,这种创新往往不是自然流露而是刻意追求,这就形成一种刻意追求求新求异的局面。我们看过去梵高的绘画,他的形式是非常新的,他的形式是他自己感情的自然表现。他是一个精神病人,所以他看一切东西都是躁动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安定的,他用密集的、动荡的线条反映这个世界,这完全是他内心的自然流露,因而产生了前所未见的新的艺术形式。这是他自己心境的描绘,别人再这样画往往只是刻意模仿与追求。

章:他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所以我觉得你刚才在艺术上的无为和有为说的很好,我们在艺术上,不能完全去追求有为,刻意追求一种形式感,而且形式与内容很多是艺术家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且有许多艺术上的东西随着时间随着功夫加深,功到自然成。

萧:过去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正是如此体现。

章:中国哲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和”,你的名字中的和,一度时期都批判中庸之道,好像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不讲原则,其实我认为“中庸”是中国古人智慧、高明之处,“中庸”的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即是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最合理,最有效的位置与方法。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在事物两极之间直接取其中,而是找到一个“恰当”、“合适”的位置和方法,所以我认为艺术也是如此,不是走极端。现在有的在人创作上走极端,完全破坏传统,或在形式上强调极致,这些都是不合适的做法。我觉得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在书法绘画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一个“中”字,还有一个“和”字,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有就是人内心世界的和谐,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内涵相当丰富,所以我觉得书法也好,绘画也好,为什么其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那就是中国人的思想与哲学运用到了书画上。在这方面,看到你的艺术作品和为人处世,就想到“中”、“和”两个字,这两个字体现的非常明显,对于这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萧:我的哥哥萧平,出生在一个很动荡的年代,所以父亲预先就起好了我们的名字,寄托追求的希望就是平安和顺,排到我正好是“和”字,这个名字和我的为人处世也比较吻合,所以平常会有人说名如其人。

章: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反过来对一个人有暗示作用,体现父母对子女寄托的希冀,所以名字和人的性格,命运有时候起到暗示引导作用。

萧:所以平时我在很多事情处理上,不过分去获取,对名利场上的得失我望而却步。人需要有一个很平和的心态,我自己尽自身的努力去做好,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别人评价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强求所能得到的,所以我会用平常心去看待。在绘画上,“和”这个字,我所追求的不仅是平和的心态,而且在绘画的主题上,有很多也体现这种追求。比如我经常喜欢画的一个题材是“虎溪三笑”,中国有道教、儒教、佛教,佛教为外传但在中国能很快扎根、发展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更加反映出中国人和谐包容的精神,“虎溪三笑”本身的故事有可能是虚构的,故事表现的是陶渊明、陆修静、惠远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友谊忘乎了所定的清规戒律,更加体现中国的包容和谐共融精神。清点文革的负资产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将人群中赖以维系的和谐完全撕裂了,纯朴、古道热肠荡然无存,连儿童读物也难免戾气。有感于此,在清末民初掠影的系列中,我以儿童歌曲为主题画了《雁歌》一画,歌词中纯真的亲情与温情感动了我六十年。

章:刚才我们从哲学的层面谈艺术,具体到你的绘画,我对你的作品有所了解,我概括总结一下就是四个画:“系列画”、“故事画”、“特色画”,“经典画”。想请你围绕这些做介绍创作以来有哪些主要系列和如何考虑的。

萧:过去中国画门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我之所以选择人物画是因为自幼就喜欢,1964年和亚明先生学画,他那个时间段主要创作画的是人物画。对于我而言,人物画是最难表现的,包含的与所表达的东西也最为丰富。在过去分类,中国画一般分为道释类,婴戏类,仕女类等等。起初我画仕女、古人,但慢慢的总觉得表达的仅仅是表象的再现,所以后期我就分系列来创作,有“宗教”、“古风”、“童戏”、“清末民初掠影”,“青花”等。我所表现的宗教世界是色彩斑斓、光怪陆离,大自在的境界。“古风”系列相对来说就是画古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出现了非常多的伟大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军事、科学,文学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的精英也是民族的脊梁,展示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童戏”系列源于2011年与夫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观展宋画的婴戏图所带来的启发,展出作品艺术水准极高,都是经典之作。中国传统的儿童游戏是历史上形成的特有的文明,我从儿童游戏角度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

章:你说的那些游戏我们在小时候都有玩过,游戏不仅仅是让小孩高兴与锻炼身体,知识、道德、伦理,互动,合作有爱都包含在其中。

萧:我觉得中国这些文明是不该丢失的,所以我想通过画笔把这些精粹表现出来,这起一种倡导作用。

章:你这样按系列分类都有自己的道理与想法考虑,我看你的画不仅是一个个系列,每一幅画本身大多都是一个个故事。画都是平面形式感的,你的画不再停留在画面上,具有丰富内涵与耐看的故事性。艺术即是审美也具有引领教育作用,我觉得你选择的题材,故事本身都很有绘画功能作用。

萧: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宣扬善恶,抑恶扬善,具有教化作用。延安文艺座谈会把艺术定位成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那是战争时期,在和平年代,绘画的功能应该广泛得多,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尤其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他总要有一个社会责任感,有一份担当,人类需要的艺术永远是真善美,而不是暴力色情,或者极度膨胀的自我宣泄。我想通过我的绘画来讲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不是看图识字,看图说话,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揭示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感悟。

章:通过你的绘画语言把这些中国故事赋予它新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再现与复述,而是对这个故事来深发升华。

萧:在今后的若干年,我会继续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完成晚清民国这庞大的系列创作。过去也有人画过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是民俗风情,没有更多的启示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共和取代了帝制,此前的变化只是改朝换代。中国近代史上有识之士想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想国强民富,开始向西方学习,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西风东渐”,清末张之洞在汉阳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这是百年前的中国梦。

章:辛亥革命以后,包括孙中山他们提出来的复兴中国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

萧:当时的洋务运动,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学过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把西方的文明体系和意识形态像舶来品一样带入中国。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两大体系,在那个时代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章:这个过程既是交锋又是融合。

萧:比如当时的民国家具,民国建筑,民国服饰实际上都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结果,这也是一种中西文明碰撞、融合的产物。

章:你这么一说,我对你的绘画有了更深的了解,过去看你的一幅画,不光是看到了图案,场面,故事,现在更能感受到你的思考。不是历史上的题材直接拿来描绘,而是这些历史题材怎么样通过你的理解来深化、升华,这对今天都具有积极地启示作用。那个时代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大变局的时代,我的《故宫三部曲》第一部叫《变局》,我也是从那个时代写起的。变局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大变局,观念的大变局,所以对我们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如你所讲,那个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需要能把它再现出来,同时把它赋予新的内涵与深意。我们到了今天也是如此,文化文明需要开放与交融,虽然我们在国际上和美国有许多碰撞,也有激烈斗争,但是不管怎样,人类的文化文明是共享的,我们都是需要相互交融、相互吸收。西方的价值观不能强加于我们头上,我们的价值观也不强加于西方,但是我们都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有价值的东西,

萧:过去张之洞的观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中国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吸收西方的价值理念、管理体系、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变革。

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际上是一种融合的,所以我刚说绘画不光是故事本身,还有故事拓展的深刻内容。第三个我提到的是特色画,我看了你的青花系列,我觉得非常有特色。瓷器是中国的代表,瓷器中青花实际上不光是一种色彩,也代表了中国的一种审美,代表了中国人的理念、性格和风格,是中国象征的主色调。所以结合你的创作谈谈你的特色画为什么会想到表现青花瓷。

萧:事物往往会有互补的两个方面,刚才提到的晚清民国题材,这个变革实际上是西风东渐的过程,也就是西方文明走进来,而青花系列除了表现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人文之外还着力表现了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这也就是中国的文明走出去,季羡林在一本谈瓷器的书的封面题了几个字,叫国风西行,中国的丝绸之路在元明清三代,瓷器是主打商品,所以西方世界又称丝绸之路为瓷器之路,那个时代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所以我把中国瓷器走向世界这一部分的作品又统称为青花之路。中国文明随之传入西方,进而影响了西方文明,这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章: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青花瓷。

萧:英文CHINA的翻译既是中国也是瓷器,外国人是从瓷器开始认识中国,欧洲历史上有两大艺术流派,一个是巴洛克风格,这是一种男性风格,表现张扬的、阳刚之气的,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塑造的女性像男性一样魁伟。后来出现洛可可风格,实际上是一种女性风格,比较繁复,比较细腻,人物比较装饰化和柔美。一位日本的美术理论权威断言是当时风靡于欧洲大陆的中国风推动了这种流派的形成,而这种中国风最主要的是瓷器之风,中国瓷器的风格,尤其元青花非常繁密,装饰性非常强,受到整个西方世界的青睐。葡萄牙波尔图,这个城市热爱中国瓷器,城市的墙壁不管内外都使用瓷砖装修,上面画着青花图案、历史故事。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青花的城市,青花成为了他们的标志。荷兰除了郁金香,风车,还有一个国宝——代尔夫特蓝瓷,是模仿中国青花瓷所制造的,瓷器精美程度甚至在工艺上都技术水平很高,一直坚持使用手绘表现。在当时的欧洲,拥有瓷器是地位与财富,风雅程度的象征,德国的皇帝奥古斯都二世为了得到普鲁士帝国腓特烈·威廉一世的127件中国瓷器,他竟然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去交换,那些瓷器的价值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瓷器在现今的博物馆中还能见到。可见青花对欧洲的影响之大。

章:青花是中国的一个符号,中国的一个色彩,中国文化的体现,所以你选择了青花作为你的绘画中很重要的题材,色彩和形式。前面我们提到“系列”、“故事”,“特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历史上的经典,都是当时的精品,现在我们要创作精品,我们要立足成为明天的经典。所以我觉得如何在艺术的追求上经典化、经典性,首先这个经典是内容的经典,这个内容特别是书画创作,如果要传世,内容一样要具有经典性,不是说今天像今天流行的东西,明天就没有生命力了。所以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反映什么,表达什么,内容上的经典性。同时我觉得笔墨的经典性,只有内容和笔墨都能达到经典,才能称为精品力作,才能成为经典,这方面你是如何追求的?

萧:随着绘画艺术市场化的出现,当下人们对绘画评价最多的一个词是浮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画家“逸笔草草”只求速度,忽视质量,光怪陆离、哗众取宠,所谓“功夫在诗外”实则上是不在艺术上追求而在宣传包装上无限度的夸张和拔高,这样的作品既无内涵又分量,与经典自然是无缘的。近一两年来绘画市场骤然变冷,作为需求量最大的礼品画大幅缩水了,原来通过炒作而形成的惊人价位也一落千丈了,市场回归理性了。这也许是一个好机会,让画家们冷静一下,想一想路在何方。少一些市场需求,少一些物质诱惑,少一些花花世界的干扰,画家也许可以多一点时间潜心作画。“能事不受相促迫”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是艺术家应有的心态,这样也许会让更多的精品问世。

章:对于经典,我个人理解就是内容要经典,笔墨要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恒的价值,我觉得才能称为经典。

萧:笔墨在画界争论的很多,过去也有过笔墨等于零,中国传统绘画废纸一张等观点,各种各样的争论都有过。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而中国的传统绘画实际上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它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拿山水画来说,顾恺之时代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唐代大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又进了一步,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象,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格局,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的技法就比较全面了,山水画出现大山大水,表现手法很丰富,可以说达到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到了元代以后,文人画出现,纸张从最初绢本和熟纸开始出现生宣,材料上的变化要求画家惜墨如金,从而表现手法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的风格流派,可能数百年上千年保持不变,到了近现代,风格的变化日新月异,从过去长期的稳定的方面看是有一定好处,不断重复、不断丰富,不断积累不断完善。

章:这和社会发展的节奏是一样的,通过长时间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他才会成为经典,

萧:中国绘画中的笔墨可以单独拿出来,独立成为一种审美,具备审美价值,这正是中国书法独立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六法中“骨法用笔”是首位,是主要方法与审美与评判标志,笔墨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这正是和西方绘画相区别的地方。西方绘画是模拟自然,讲究科学性、真实性。西方照相机诞生之后,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认为艺术可以寿终正寝了。中国绘画从开始之初就区别于他们,追求写意性与抽象性,书法就是一种抽象艺术,讲求笔墨的张力,枯湿浓淡的变化,赋予了独特的形式美。如果没有笔墨,中国绘画肯定是苍白无力的。

章:刚才你提到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他解释过笔墨等于零是有前提的,如果没有内容,没有情感的笔墨等于零。

萧:事实确实如此,比如把吴冠中的绘画与他同样的复制品放在一起比较,大形式与轮廓都是一样的,但区别还在于他的笔墨,他的笔墨是有生命力的,灵动的,有激情的。

章:他的讲话只是为了强调突出某一个观点,不能完全断章取义,在强调内容和情感的时候,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所以我说经典,不光是内容的经典,笔墨的经典也非常重要,笔墨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表现内容。

萧:我认为笔墨是一个艺术家综合修养素质的外化,从定义上来说它也囊括了中国绘画的全部技能。画家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对我来说仍需不断地吸收充实和进取。丹青不知老将至,我依然在以年轻人的心态在创作,这是多了一些思考。

章:今天和你的交谈,我觉得一方面是谈你的绘画,实际上更多的是谈艺术、谈文化。所以我觉得你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我认为你是一个有思想有想法的画家,所以我祝你能够在艺术上继续向上攀登,能够成为我们江苏的艺术的大家、艺术的高峰!

校对 王菲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赵永利:诗情•古意•野趣
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汤知辛山水:清韵山林 溪泉潺湲
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在凉山开幕
康乐中学举办第九届校园艺术节
第九届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将于8月8日开幕
古剑奇谭剧情 古剑奇谭简介
湖南江永:“家学讲堂”传递文明新风
还没到吹“古偶盛世”的时候
中国艺术节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学术论坛在上海举办
博物院丨骨排箫:天籁之音

网址: 第九届扬子晚报艺术节|古骨新风•文史交融——章剑华眼中的萧和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190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