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乡愁
原标题:行者的乡愁
狄赫丹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也是一位散文作家。除去这两个定义之外,狄赫丹对自己还有一个设定——行者。他两部重要的散文集《行走西藏》《红飘带之旅》可以对这一设定做出最好的注释。
狄赫丹是个胸中有气象的人,这是《行走西藏》给我最直接的感受。之后的《红飘带之旅》更加强化了这种感受。
时隔多年,在2015年狄赫丹才出版了他的又一部散文集——《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等待的时间略显漫长了些。欣喜的是,这本“回归之作”在长治的文学圈乃至更大的文学和文化领域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本散文集较狄赫丹以往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行走西藏》《红飘带之旅》的内容更多是对未知和并不熟悉的世界的探索、发现。而在这次《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中所描述的更多是作者熟知的、身在其中的事物。
一定意义上说,晋东南、太行山,它的神秘度与精神意义上的导向性、榜样性都很难与青藏高原、长征路相媲美。青藏高原和长征路这样具备神秘和神圣属性的书写对象,对作者而言更容易激发书写的激情,并由此引发和派生出大量的灵感,这些也很自然地会对写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这样的书写对象对于读者来说,也更容易获得阅读的愉悦感,也就更容易让读者对作品产生认同和赞赏。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二者相对于太行山、节气这样的书写对象更容易让作者获得文本上的成功。
但是,狄赫丹在这本《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中,正是通过对节气,这样一个人们熟悉到甚至有些忽视的传统文化,和太行山、晋东南这样的并不具备太大特殊性的地域概念的书写,完成了文本的提升。相对于前面所说的“明显的变化”,或许更加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文本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我看来,这是狄赫丹的散文写作的一次内外共同地晋级和完善。
散文写作到达一定高度时,体现的是一个人精神层面是否更加丰腴。
诚然,当下散文并不缺少精神性的书写,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精神性的书写,高蹈、飘渺到让人望而生畏。精神性的书写,也需要物质化,散文也需要具备物质性。什么是散文的物质性?我想狄赫丹的这部《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这本书,从“立春”开始,一个节气一个章节,一直写到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每个节气都是一个核,引力强大的核,强大的引力让与之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上党农事、民俗以及作者所拥有的田野经验等纷至沓来。
《行走西藏》和《红飘带之旅》中惊心动魄的事件,自然的波诡云谲与生命的野性奔突,无疑会让文本产生冲击力和速度感,使读者产生阅读快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而《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这一文本中,狄赫丹在文中呈现的是大量扎实的,甚至是让读者感到亲切的细节。这些实实在在的极度生活化的写实事例是作者本书中的细节,也是这部作品坚实的基础。如果说西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意象,是一个比喻,是一个形容,是一种在现实和人文两个层面上对高处的向往。那么太行山的田野对于大部分北方的读者来说应该有一种很好的共同经验,是可见的,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可以触摸,从而可以催生共情的。即便节气正在和这个古老国度的当代子民的生活渐行渐远,好在所去不远,依稀还带着父辈的气息和体温,还可以回忆、回顾、回溯。
狄赫丹的回顾并不是简单的记录和描述这些细节,而是对这些熟悉到可以忽略的事物,进行了近距离的审视和更深层面的追问。正是对这些饱含烟火之气的细节的审视和追问,使得狄赫丹对于时光与大地、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文明与自然这样宏大的主题生发的感慨没有流于宽泛和空洞,而是肌理清晰、血肉丰满。同样,这些亲切熟悉的细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无论是欣喜、惆怅、忧伤的情绪,都更加具体而真切。
狄赫丹的这一系列的追问,特别是有关人类文明对自然万物种种倾轧的追问,使得这一文本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乡土写作的范畴,这也正是《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这一文本所以优秀的一个重要原因。狄赫丹在这一文本中的“乡土”的外沿比发轫于鲁迅、相对完善于茅盾的乡土文学(即主要是指书写与城市二元对立的乡村生活以及乡民疾苦的文学作品)的概念在边界和纵深上都有了新的拓展。狄赫丹笔下的乡土不仅仅是与城市二元对立的乡野,而是整个这片承载万物的大地。文本的指向和涵盖都远远大于曾经的“乡土”概念,从而也完成了更高的精神构建,这也正是这一文本更为厚重的主要原因。
这些林林总总的细节在狄赫丹笔下娓娓道来时不是单一事件的单一线性的展示。诸多事物是经作者精心编织之后的一种整体的呈现。这种编织是外在事物进入到精神世界之后的融汇和提炼。这同样是一种行走,是作者在内心和思想中的一场行走,是狄赫丹穿梭往来于自己内心世界和太行山田野的千沟万壑,跨越了精神与现实、时空和地域的一场行走、游历和巡礼。这样的编织是对所处物质世界和自己的精神存在的一种归纳和梳理。
读这部作品,有点像行走在作者的精神田野上,看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厚土之上的万物生长与凋落,所谓万物,也包括人类自己。
《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相较狄赫丹以往的作品,更加幽深广博,文本的气韵也更加饱满和充沛。不难看出,要想完成这样的文本写作,只有强烈的书写愿望和浓烈而饱满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庞杂的不同属性的书写对象,考验的是作者对自身经验的提炼和凝聚能力、组织和逻辑能力,以及最终的统御之力;是否具备宽广的视野、深邃的精神,相当的关怀深度和广度;是否拥有对自然万物的悲悯;还有对自然和人文知识的深厚储备……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的呈现技术也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狄赫丹上两部散文集的语言是有激情、有速度感、有鼓动性的。《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则是平静而从容。而我个人以为这种平静和从容的叙述方式让这样的一个文本获得了更大的张力,从而使文本在文学意义的审美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平静从容的语言不仅很好地匹配了文本细节上的物质性,也使文本在精神层面上的展示获得了良好的质感,水乳交融之后,最终成功地帮助文本实现并完成了从平实到深厚的跨越。正如一座气势恢宏,设计精巧的高楼大厦和钢筋混凝土以及设计师的关系。
《感受时光·二十四节气文化品读》是对农耕文明的祭奠与回望,是对那些乡土社会的人情、自然风光的赞美,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的种种冲突的焦虑和追问。农耕文明的衰落恐怕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寄希望文学去改变或者拯救这一切,无疑不切实际。但展示哀伤和失落,敲响警示和祭奠的钟声,并为之献上忧伤的吟唱,实现抚慰和宣泄也是文学的功效之一吧!当然,警示、抚慰和宣泄之余,为人们吹响再次出发的号角也同样重要。
作品深处激流涌动的是对诸多消逝的无奈和无奈之后的依依不舍,是狄赫丹对于他精神意义上、人文意义上家园的依恋、不舍和怀想。对这种依依不舍和怀想的书写是狄赫丹抵抗遗忘和消逝的方式,而这种依依不舍和怀想正是一个精神行者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这样的乡愁,也是警醒自我警醒同类警醒时代的一种呐喊,用文字呐喊也正是写作者最本质的战斗方式。
□造化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开了闸的乡愁
带你寻觅记忆深处的那抹乡愁
《边缘行者》发布全新海报 任贤齐任达华肝胆相照
《奶奶的窗花花》,窗花里的乡愁
跟着绘浙江省“云旅行” 台胞小学生手绘“乡愁”
清明时分忆乡愁,著名诗人余光中:回到重庆就是我的回乡
夜雨丨陈志:乡愁的温度——读谭德成散文集《泥土里的影子》有感
《边缘行者》七大看点抢先看!双“任”巅峰相聚
书写乡愁 传承文化
四月重磅《边缘行者》曝看点特辑 任贤齐任达华揭秘七大“最”状
网址: 行者的乡愁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1963.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