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你必须把房子过户给我”女人:可以
原标题:“嫂子,你必须把房子过户给我”女人:可以
遇见就是美好,记得置顶关注我
文/氧气
图/来自网络
小时候经常有很多人告诉你,做人要善良,要尊重别人。
可是,等你成年之后却会发现,一味地善良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很痛苦,你的付出也是不值钱的。
我们只能对值得的人,表现出最多的真诚,当遇到不友善的,就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能傻傻地被别人拿捏。
米列说过:“越是善良,越察觉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有这两个习惯的女人,绝对好命,不会过度善良,所以没人敢随便欺负。
01:敢于坚决说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
太宰治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治愈的裂痕。”
一个女生太容易心软,总是妥协和隐忍,生活多半会过得凄苦。
尤其是在爱情里,你的卑微并不能换来幸福,而是伤害。
真正强大和清醒的女生,都有这一个习惯,就是敢于坚定地说“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
彤依(化名)和老公是大学校友,从恋爱到结婚,虽然也有吵架的时候,但他们之间的爱都很真诚,可以一起面对困难。
交往四年后,他们结婚了。
彤依并不是因为结婚的年纪到了,才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未来的一切。
彤依是很懂得爱自己的女生,与人相处的时候可以保持原则,不会每次都妥协。
她的的表达能力也很好,身心很健康,只要是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会努力去沟通,让另一半可以明白自己的需要。
当老公做的一些决定,伤害了她的利益和尊严,彤依立马会拒绝,不会因为爱就失去底线。
小叔子的个性很蛮横,无法沟通,同理心很差。但是彤依没有因此就害怕,而是继续坚持原则。
小叔子打算结婚,就要求彤依必须把婚前的房子过户给他,让他当婚房用。
他说:“嫂子,你必须把房子过户给我。这件事我爸妈已经都商量好了,你就照着办。”
彤依是敢于拒绝的女生,不会轻易妥协。她坚定地说:“可以,拿200万买,我立马过户给你,否则想都别想,你爸妈怎么说都不管用。”
当时公婆和老公都在场,彤依的态度依旧很坚定。
她不怕因此而得罪他们,老公看出了彤依已经很生气了,赶紧也表明了立场,他绝对是站在妻子这边的。
能够坚决说不的女人,肯定是富贵命,婚姻生活会过得更自在和幸福。
02:习惯默默提升自己,做自己人生的归宿
卡莱尔说过:“这世界上最好的人脉,便是自己。”
懂得默默提升自己的女人,格局多半都很宽,很清楚以后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会让自己变得被动。
人生最好的归宿和人脉,就是你自己,不是家人也不是另一半。
那些只能依附男人的女生,内心会很缺乏安全感。
也许一开始他能对你百依百顺,可时间久了,所有的爱都是会变淡的。
你没有核心的价值和底气,就会患得患失,那么男人便更加不愿意重视你了。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存在慕强心里。
真正有智慧的女人,不会浪费时间去做无意义的社交,也不会把希望都寄托在婚姻上,而是会让自己变得优秀,做自己的靠山。
有这个悟性的女人,往往会很好命,爱和钱都可以拥有。
你会有很成功的事业,又可以遇到很爱你的男人。
你越是有底气,就不会害怕失去,也不会将就自己的人生,往后的路一定会越走越顺。
有这两个习惯的女人,就是走富贵命的信号。你的气场会很强大,没有人敢随便欺负。
别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活,太过于胆小和敏感的女生,容易被道德绑架。
日子就会过得很辛苦,你越是能守住底线,生活就越自由。
努力提升你的实力才是走向幸福最快的捷径,你的命运应该亲手去把握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嫂子,你必须把房子过户给我”女人:可以
“嫂子,你赶紧把房子过户给我,我对象等不及了”女人:给两百万
“你不把房子过户给我爸妈,咱们就分手”女生:我巴不得分
“你老公怎么不把房子过户给你弟,没责任心”女人:是我不同意的
“你把婚前的房子过户给我弟,别让我再说一次”妻子:好的
大哥去世嫂子供我上大学,出嫁时嫂子拿了一张银行卡给我,我哭了
“嫂子,你赶紧搬出去,我很快就要结婚了”女人:这是我家
“你凭啥把你小叔子赶出去”儿媳:这是我的房子,我就有权利做主
“儿媳的婚前财产属于婆家,必须交给我保管”,儿子:你穷疯了
嫂子在婆家玩手机不做饭,被小姑子泼一身水,网友:这样大快人心
网址: “嫂子,你必须把房子过户给我”女人:可以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1982.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3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5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0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