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北大吾师:宽裕温柔,人间君子

北大吾师:宽裕温柔,人间君子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6月12日 11:13

原标题:北大吾师:宽裕温柔,人间君子

北大吾师:宽裕温柔,人间君子

2023年5月8日,白天忙于各种事务,傍晚才坐下来浏览微信,恩师蒲坚辞世的消息顿时把我惊呆了。就在3月24日晚饭后,我还带着两位年轻学子一起去看过他老人家。一见面,蒲师照例称名道姓地把我的妻女家人逐个问候了一遍,记忆力还是那么好,还是那么健谈,一点儿异样都没有。聊着聊着,已经过了十点,唯恐影响老爷子休息,我说“太晚了,该走了”,蒲师拉住我说“别走,再聊会儿”。这也不过是一个多月前的光景呀,怎就突然地走了呢?让人毫无心理准备,谁能想到那晚竟是最后的诀别啊!

3月24日,苏亦工去看望97岁的恩师蒲坚时合影。一个多月后,蒲坚就去世了。摄影/李力

蒲师的长子硕科大哥打来电话,告诉我蒲师头天晚上吃过饭后,就坐在他平时常坐的、靠着书架、背西面东的椅子上,安详而去,没受一点儿痛苦。记得吴建璠先生生前常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关口,每个关口都不是易过的坎儿,如能顺利度过,就是人生莫大的福分。蒲师在97岁高龄之际无疾而终,应该是他老人家一生积善成德修来的福分。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够享受这样的福分呢?

想到这里本来应该释然了,可是在5月9日的告别仪式上看到蒲师的遗容时,还是忍不住落泪。他老人家静静地安睡在那里,似乎与一个多月前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却从此再也不能跟我们聊天了。忆及从游蒲师近40年的往事,一幕幕宛在目前,怎可能如烟忘却呢?

求真兼求善的学问

说来也是巧合,39年前,也就是1984年5月9日的上午,我到北大四院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参加法律系硕士生面试。蒲师出了两道题,一道是“谈谈《唐律》关于同居相隐的规定”,另一道是“国民党政府商法怎样保护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我自我感觉第二道题答得太过简略,不是很满意,第一道题从思想和制度渊源说起,答得比较充分,连“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的西汉诏令都是原文背诵出来的,颇有点儿自得。但接下来蒲师追问该诏令是哪一朝发布的时候,我便有点儿拿不准了,只能猜着说是汉昭帝时候。蒲师纠正说:“是宣帝时。”记得当时自己内心还有点儿不以为意:昭宣相继,前后不远,这么点儿时间差关系真的很紧要吗?

早在1982年,蒲师就发表了《试论〈唐律疏议〉的制作年代》一文,认为今存本《唐律疏议》既非《贞观律》,亦非《开元律》,而是“永徽二年到四年的所作”。入学以后我读到了这篇论文,印象很深。1986年暑期,研二结束的时候,我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文,题为《清律颁年考略》,考定清朝的第一部律典——顺治律颁布的时间应该是顺治四年三月,而非顺治三年五月。当初我能写出这篇文章,无形中应是受到了蒲师文章的启发。不过当时还只是为考证而考证,为发表而写作。后来才发现,这10个月的时间差,居然是判断顺治律版本和逃人法入律时间的重要参照之一。时光荏苒,如今我愈发真切地感悟到:法史学是一门求真兼求善的学问,而真伪是非善恶之辨,常常就在细枝末节里,真个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年读研期间,除了日常的功课外,蒲师总是设法让我们获得更为多元化的学习和历练机会。

研一学期末,蒲师命我为北大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合办的《自修大学》期刊撰写介绍《明史·刑法志》和《清史稿·刑法志》的两篇小稿。这个任务看似轻微,但要介绍得清晰、准确,首先须得充分阅读理解原文,同时还要对两篇志书的作者姜宸英和许受衡的身世以及两部史书的编纂过程约略有所了解。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要完成这个工作并不轻松,差不多耗费了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然而,经过几道编审程序的删削,最后发表出来的文字还不到原稿的1/4,很有点儿惋惜和不舍。好在日后我逐渐认识到,发表不发表,抑或发表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写作过程本身为我提供了夯实文献基础、深化专业学习的良机。

经历了多年政治运动,1980年代前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仍处于缓慢的恢复阶段,招生规模有限,入学的门槛不得不拔得很高,绝大多数适龄学子难以获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渴求,自1980年代初起,国家开始试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蒲师积极投身其中,承担了北京市高自考中国法制史专业的命题、判卷和学员培训工作。他除了亲力亲为外,有时也指导我们几个研究生参与其事,像我这样毫无工作经验的人由此接受锻炼,受益最大。

蒲坚。摄影/李力

88岁出版《中国法制史大辞典》

1980年代的北大法律系有个规定,本科非法律系毕业的在读研究生可以申请参加本科生的法律实习,蒲师鼓励我们参加。1986年开春,我随82级入学的本科生前往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检察院实习。临行前,蒲师递给我一封信,说:“你到了南京后,可以去拜会一下南京大学法律系的钱大群老师。他曾来北大进修过,学问和为人都很好。”钱老师果然如蒲师所言,热情厚道,在学问上也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实习结束前,我所在的刑事检察科领导让我结合专业在科里作个报告,我苦于手头资料欠缺,不知从何说起。正为难间,忽然想起去找钱老师借些书来,这样算是把作报告的事儿应付了下来。

那时的北大还有一个规定,研究生学习期间可以外出做为期一个月的毕业调研,学校给报销300元的差旅费。我向蒲师请示后,决定去西安、成都、重庆和武汉调研。蒲师告诉我到西安后可以去西北政法学院拜访杨永华老师,到重庆时可以去西南政法学院拜访林向荣老师,在武汉可以去武汉大学拜访张铭新老师。蒲师一边交待着,一边把写好的三封信交给了我。凭着这三封信,我在各处都受到了热情接待,收益极大。

拜见杨永华老师时,他详细询问了我的硕士论文选题和读书情况,告诉我西北政法的图书资料可能对我帮助不大,建议我去陕西省图书馆看看。受他启发,后来我在成都、重庆也分别去四川省图书馆和重庆市图书馆查找材料。去西南政法学院时,不巧林向荣老师离渝出差,未能见到。但是同一教研室的杨和钰老师看到蒲师的信后就热情地把我请到她家里吃茶点,第二天还安排她的学生带我到西政的食堂午餐。西政食堂的饭菜样多味美,比北大食堂丰盛不少,看得我眼花缭乱,吃得很是尽兴。在武大时我拜访了张铭新老师,幸得张老师夫人相助,我才得以买到火车票顺利返程。

1987年毕业后,我分配到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工作,依然与蒲师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在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上,我也经常能够见到蒲师,蒲师常常在会上给我介绍一些前辈学者。

1988年3月初和6月底,蒲师两次带领我和两位同门师弟去军事科学院参加军事法学会议。我们受命协助蒲师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法卷》的若干词条,我承担了其中“中华民国军事法”词条的撰写任务。记得6月的会议从27日开到30日,整整四天就住在军科院院内,结识了军内外的许多朋友。29日会后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员郑需凡老将军专门到招待所看望我们,聊到大半夜,给我们讲述了他长期在西藏工作的见闻轶事。后来我多次去藏区调研,对藏文化的兴趣最初可能就是由郑老将军启蒙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蒲师所赐。

2010年秋季我调到清华法学院任教,离北大宿舍区不远,去看蒲师就更方便了。那几年蒲师正在编写他的《中国法制史大辞典》,我到清华后招录的第一届博士生吴杰应蒲师之邀前去协助校订文稿。吴杰毕业后去了福州大学任教,寒暑假回河北迁西老家时常从北京中转,她总是会去看望蒲师,蒲师见到我时也总是夸赞吴杰做事认真主动,帮他发现了书稿中的不少问题。

2015年,蒲师手编的《中国法制史大辞典》终于出版了,其时他已经过了88岁生日,但谈起该书时还是不甚满意,表示书中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在着手修订,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再出修订版。

大概是2017年初的一天上午,蒲师打电话来询问关于嘉庆《大清会典事例》的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改称“会典事例”而不再延续乾隆“会典则例”的旧称?二是为什么《乾隆会典则例》只有180卷,到了《嘉庆会典事例》竟多达920卷?这是他在编纂《中国法制史大辞典》时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以前也曾跟我提起过,我没太留意,所以这次专门打电话嘱我做些研究,早点儿把答案告诉他,以便写入修订版中。看到老爷子这么认真,我没再敢怠慢。

“其宽裕有如此者”

蒲师出生于战乱年代,1954年到北大法律系任教后未久即陷入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之中。待到终于可以安定下来读书教学了,已经是人过中年,复为职称评定所困扰。蒲师的身体算不得康健,年轻时便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听力也不好,可是他从不怨天尤人,始终好学不倦。1991年退休以后,依然笔耕不辍,陆续完成了《中国历代土地资源法制研究》《中国古代行政立法》《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等大部头著作和资料汇编。

一想到蒲师这一代人的际遇,我就为自己的经历感到庆幸,同时也更感到惭愧。

无论做人做事,天分不同,能力各异。做学问亦然,最要紧的不是水平的高低和成果的多少,而是态度的诚伪。《礼记·曲礼》开篇即言:“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孝经》亦云:“君子无不敬也。”敬人、敬事、敬业,这就是中国古礼的真精神。蒲师一生的行操,可谓无愧于此。

蒲师的事业,已然令弟子高山仰止了,但更令我钦佩不已,也最让我感到无法企及的,是他那温和宽厚、虚己容众的情怀。法史学界的前辈学者我见过的不少,能像蒲师这样让年轻人感受不到丝毫的拘束,长期乐相过从的,我尚未见到过第二位。《论语·子张》言:“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礼记·儒行》篇亦云:“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蒲师应该就是这样的儒者吧!

见到蒲师之前,我对汉语中的“慈父”一词不甚认同,倒是觉得旧时代的“家严”这个谦称很是传神。我父亲就是一位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或许是我少时愚顽的缘故吧,他对我一直都很严厉。熟识蒲师以后,我的看法改变了,我开始相信,人间确实存在着慈父,蒲师就是慈父的典型。自我在校读书时起到毕业以后,这么多年里,蒲师从来没有训斥过我,连大声的批评都没有过,最多也就是温言劝导几句。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家人,无论对前辈、同辈还是晚辈,无论是对友人还是路人,蒲师从来都是和颜悦色,我就没见他对谁发过脾气。每当想到蒲师,我就暗中告诫自己,再不可对学生疾言厉色了,但是事到临头,还是恶习难改。

《礼记·内则》篇有言:“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中庸》亦云:“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儒行》曰:“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蒲师的宽裕容众,显现出先儒的风范,亦当为后世为人师者的楷模。

(作者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发于2023.6.5第总第109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我的恩师蒲坚先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

作者:苏亦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保持敬畏,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看尽人间繁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春日里,读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小雅·巧言》: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刘涛喜欢撒贝宁? 撒贝宁 :这比错过北大还遗憾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北大教授公开嘲讽农民,只会种地懒惰可悲,提议抹杀所有农民
卢凌风是君子所为 不愿喜君跟着他漂泊
撒贝宁替董卿主持,一开口就点燃全场,不愧是才高八斗的北大才子
不一样的青春,北大中乐学社举行“弘·中乐”专场音乐会

网址: 北大吾师:宽裕温柔,人间君子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2317.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