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糯艾香,文化历久弥新
原标题:端午粽糯艾香,文化历久弥新
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同心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悠悠粽叶香 浓浓端午情”活动。 李菲菲 史广珠 摄
□ 本报记者 于锋 王慧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悬菖蒲。粽子香,香满屋。龙舟下水擂战鼓……”今天是“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个跻身“世界级非遗”的传统节日。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江苏,传承着丰富多彩、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端午民俗。在当下,江苏的端午民俗和端午非遗,仍不断绽放时代光彩。
斑斓多彩
江苏端午民俗多
端午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是“开始”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第一个逢五之日,被古人称为“端五”。按照地支顺序排列,五月是“午月”。因此五月的“端五日”也被写作“端午”。
在我国不同地区,端午的民俗也各有不同。即便在江苏省内,苏南、苏中、苏北的端午民俗,也都呈现出地方特色。
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很多地区,端午祭祀的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而在我们苏州,端午纪念的是吴国大夫伍子胥”。苏州著名民俗学者、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馆员沈建东说,相传伍子胥冤死后,被天帝封为潮神。江南人民同情伍子胥,于五月初五这天在江河之上划龙舟,“祭伍子,迎水仙”。龙舟开赛之前,各支队伍都要拜祭伍子胥,并邀请有名望的人士“点龙眼”。龙舟竞赛结束上岸,还要举办送神仪式,称作“拔龙头”。
端午正逢夏初时节。在古人的观念中,五月是“毒月”,“五毒”(毒蛇、蜈蚣、壁虎、蜘蛛、蟾蜍)渐渐复苏伤人。因此,相当一部分端午民俗与禳灾辟疫有关。著名民俗学者、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介绍,端午这天,传统南京人家要悬挂天师图、钟馗像、五毒图,以驱鬼辟邪。过去,南京人用彩帛、通草制五毒虫形状,盘缀在大艾叶上,插挂门上,叫做“五毒牌”。端午这天,妇女们还要制香囊、佩朱砂囊、簪榴花,小孩子臂系五色线,穿虎头鞋,身披“老虎被”,作为除恶逐疫的符号。
《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提起雄黄酒,人们就会想起白娘子。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传说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脍炙人口的故事“白娘子端午喝雄黄”就发生在镇江。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研究馆员、民俗专家罗戎平介绍,镇江人对白娘子的传说无比喜爱,端午节前后,戏院和书场都要上演白蛇传中的“端午故事”,人们浅尝雄黄酒,中药铺子则向百姓馈赠防暑降温的汤药,以祛病驱邪。不过,雄黄酒终究有一定毒性,不能多饮。在江南很多地区,人们以菖蒲酒取代雄黄酒。
龙舟竞渡,百舸争流,鼓点激荡,劈波斩浪。作为端午特有的民俗,“赛龙舟”在江苏各地广泛开展。“端午节所在的这个月,被我们列为‘濠河龙舟活动月’,举办了‘龙舟竞渡为高考加油’‘亲子龙舟’‘龙舟拓展训练’等活动。”南通濠河边,南通市龙舟协会副会长李谦说,古老的濠河已成为龙舟爱好者的“训练场”,南通市区保持训练的龙舟爱好者有三四百人,其中不少是90后、00后人。南通的龙舟队在各项国内外赛事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赛龙舟不但是端午习俗,更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人正加入进来,既传承了传统民俗文化,又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
匠心独运
端午非遗共传承
从古至今,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在与端午民俗相关的非遗技艺上。一批江苏“手艺人”,用他们独具的匠心和长期的坚守,传承着端午非遗项目,不断为这个古老节日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端午节前夕,如皋李翠林的香囊工作室里,一下子涌进十多名大学生,修布料、缝线、滚边……在李翠林手把手地帮助下,一个个小巧精美的香囊逐渐成型。
佩香袋是端午节习俗之一。端午香囊,是以五色丝线在彩色绸缎上绣制出各种寓意丰富的图案或纹饰,缝制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造型。
李翠林是如皋一带颇有名气的“香袋奶奶”,每逢端午前后,总有不少学生从周边赶来,跟着她学习香囊制作。李翠林制作的香囊上有象征和谐美满的荷花,有寓意财源广进的聚宝盆香袋,还有红红火火的小辣椒……李翠林说,香囊内装十几味中草药,由艾草、菖蒲、雄黄、藿香、白芷等配制而成,“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时天气湿热,蚊虫五毒出没,所以在民间历来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端午时节,穿上一双花花绿绿的虎头鞋,是不少人儿时的记忆。十几岁就跟着母亲一起缝虎头鞋,句容的手工艺人童国芳与虎头鞋结缘已有60多年。“虎头靴只卖30元一双,蓝底虎头鞋卖50元,最费功夫的千层底虎头鞋也只卖60元。端午节时,因为需求量比较大,总是不够卖。”年轻人乐于购买这些充满着文化内涵的手工制品,让童国芳感到欣喜,“最传统的虎头鞋是没有鞋带的,我根据现在人们的穿鞋习惯进行改良,加上了鞋带。鞋带也是手工制作的,用两三种彩线搓成绳,和老虎胡须的颜色相呼应。而且虎头鞋都是手工纳鞋底,透气性好,孩子穿上不容易出脚汗。”
作为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彩粽制作技艺项目的立项人,韩玉如每到端午时节都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天,87岁的她奔波于各个社区和中小学,教大家制作端午彩粽。“别看彩粽小巧玲珑的,做起来可费事了,要提前把硬纸板裁成长条状,折出五角六面的骨架,再包上一层彩页纸,才能开始绕线、上胶、穿流苏、固定,至少需要10多道工序。”
“以前在南京,过端午节时,每家每户都会挂上彩粽,放满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这些年,年岁渐大,孩子们心疼韩玉如,总劝她别再做了,但她内心却放不下这门老手艺,“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和欣赏,我心中就干劲十足,想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端午前夕,南京剪纸艺术家陈耀创作了一批以端午为题材的剪纸作品,《端午鸡虎镇五毒》《端午魂》《鸡虎镇疫 端午平安》……一张普通红纸,在陈耀的剪刀下“幻化”出老虎、公鸡、屈原、艾草、菖蒲、五毒各种图案。“端午是‘我们的节日’,剪纸是极具传统特色的技艺,两者相结合,准确传达出端午节浓浓的‘中国味道’。”陈耀说。
寻常烟火
属于每个人的端午
端午节前一天下午,记者来到南京的科巷菜场,看看人们为过端午节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年端午节,我都不忘买两把艾叶和菖蒲,挂在自家大门口。”南京市民张媛媛说。艾叶似旗,菖蒲如剑,能够起到辟邪禳毒的作用。一些讲究的人家,端午节这天还要点燃艾叶、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熏蒸屋子,也有人用艾叶、菖蒲烧汤沐浴,客观上起到了消毒杀菌、强身健体的作用。
买了一堆箬叶和糯米准备回家包粽子的郑大妈说,端午节的餐桌上,粽子当然必不可少。《金陵岁时记》云:“粽子,角黍也,取箬叶裹糯米为三角形。或杂以腊肉,名火腿粽。或以红豆实之,端午之新品也。”在江苏不同地区,粽子的口味略有差异,有白米粽子、蜜枣粽子、火腿粽子、香肠粽子、蛋黄粽子等种类,甜咸口味并存。在苏南一些地区以及连云港,人们习惯将鸡蛋、鸭蛋和粽子一起煮,煮出的蛋更有清香。老南京人认为,蘸着盐吃端午粽子锅里的煮鸡蛋,夏天就不会生疮。
端午节吃“五红”“五黄”“十二红”等,是近几十年来在南京、扬州、镇江、盐城等地流行起来的端午“食俗”,也就是要吃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豆芽、红皮萝卜、西瓜等食材,具体则包括红烧黄鱼、油爆虾、咸鸭蛋、炒苋菜、红烧肉、烤鸭、熏鱼、香肠、炒鳝丝、红烧鳝鱼等色泽红亮诱人的菜肴。南通人习惯端午吃“和菜”,以绿豆芽、韭菜、粉皮、蛋皮丝、笋丝同炒。专家认为,端午吃“五红”“五黄”等食俗的出现,也与规避“五毒”有关,也包含着人们希望通过饮食辟邪祛病、期待平安健康的心愿。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进入21世纪,端午民俗历久弥新,受到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和传承。在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非遗研究学者戴珩看来,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端午民俗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端午粽糯艾香,文化历久弥新
享传统民俗活动 传你我浓情粽香
千城百县看中国(端午节)|山东:端午“趣”体验 文化润童心
明日端午节,别只会说快乐了,分享20句端午祝福佳句,有用收藏
端午佳节“粽”头戏!龙江剧三台大戏线上展播
龙江剧、演唱会、音乐会 哈尔滨端午“粽”头戏来啦
四大古典名著当中,提及端午最多者,当推《红楼梦》
靖江一出人文雅集 共叙端午安康
快存好!端午专属祝福语来了
杭州上城:“小诗社”搭建基层文化惠民“大舞台”
网址: 端午粽糯艾香,文化历久弥新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3287.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27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784
- 3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47
- 4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30
- 5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49
- 6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48
- 7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15
- 8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897
- 9老戏骨 回到台湾后吐露心声! 868
- 10林雨申吻到缺氧 与赵露思拍吻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