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浅谈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所蕴含的和合文化

浅谈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所蕴含的和合文化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7月11日 10:02

原标题:浅谈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所蕴含的和合文化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天人和合”。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本身就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这种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是用建筑的物质形态和布局来体现天上人间的一种礼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道教认为“善待万物,积大功德”是修炼成仙的必要条件之一,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并为此制定了许多关爱自然的清规戒律。只有以“爱物”作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指导原则,才能克服和化解人类思维的偏颇和行为的失范所带来的人与环境的紧张,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季羡林先生认为,在“天人合一”中,“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他对所谓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表示赞赏。在天人合一中,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应与整个自然界和睦相处、共生共荣。这种“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为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的选址规划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武当山和合文化的主要精神是“务实而兼融,和合而创新”,把自然看成一个和谐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形成一种生态文明观。通过“究天人之际”去探求“天道”,即自然规律性,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道与天道的统一。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

《道德经》认为“道生万物”,天地人三者同源同姓,都含有道性,他们共同存在于天地之间,维持着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因此,道教宫观中的道士一直践行着道法自然、慈爱万物的和谐理念。南宋初年,武当派高道房长须隐居五龙观时,每天坚持种杉树,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记载:“神仙房长须......不知名也,南宋渡后,隐居武当,日以栽杉为事,今五龙宫后之杉,皆公手植之。培植灌溉,靡有暇刻。”

从武当山的山名来看,早在六朝之前,武当山就有了“太和山”的别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武当山,一曰太和山”。明成祖大修武当山宫观时曾下圣旨说:“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为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此后,明代皇帝颁布的数百道圣旨及所有官方文件均称武当山为太和山。而“太和”一词出自于《周易·乾卦·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变化,事物各自静定精神,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古代把阴阳会和、天地冲气的元气称作“太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在宇宙未分化出具体事物之前,世间本来是和谐的,没有什么不和谐,在宇宙分化出天地万物(包括人)之后,如果不使和谐丧失,这才叫作“太和”。

实际上,“太和”隐含着一种观念,即通过人为的主观努力,从而实现普遍和谐——天地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愿望。如果天人间“太和”不至,则“太平”不出,被称为“太和山”的武当山,其命名的立意,实际上也包含了和合的观念,即希望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的“和之至”的局面。

元明之际,道士张三丰就说:“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物而名……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可以说,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建立在天地人统一于“道”的基础之上。由于天人感应过程中“天”对“天地反覆”“万变千化”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天的意志,人之行为只有在天之作用和影响下才能“起陆而帝”“覆贵为贱”“反贱为贵”,从而实现人之社会生活的“圣人定基业”之目标。“人必须顺应天的意志去治理,与天相感应,才有政治运作的和谐吉利,才有天下大治。这样,道教哲学的宇宙论就和其政治思想结合了,形成天人一体的神学政治理论。”

由于永乐皇帝崇奉武当山真武神不仅仅是出于一般遵道敬神的宗教需要,而且还出于使靖难夺嫡合法化和巩固继统的政治需要,所以他在兴工营建武当真武宫观的过程中,不仅要彰显玄天上帝的佑助神功,张扬“皇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要亲自询问“玄帝升真事迹”,嘱托道士“践履至真,永光道德”,甚至决定:“武当天下名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去处……即欲兴工创造。”在朱棣的思想中,天下人应该遵循“袛顺天道”,“循礼安分,毋得违越”,天下最终要实现百姓“共享太平之福”。

人们的审美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总是或多或少地反应出时代的精神特征。对于渗融着道家情思的武当山建筑群而言,和合文化意识体现在人与自然在情景、气韵上亲密无间的融合。物我同一,主客相契,这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自我的往复交流。道家“无为”哲学的这一丰富、深邃思想,构成了武当山建筑文化的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道士和信奉道教的帝王认为,宇宙之道在于天地交泰——自然和谐。

明成祖朱棣在建造武当山金顶围墙时,就曾专门下诏强调不要大规模开掘山体,要顺应自然之势来修建该墙:“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大顶,砌早四围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山势,高则不论丈许,但人过不去即止。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故敕。永乐十七年五月二十日。”从历史文献资料中分析,明永乐年间,修建武当山的人数多达20余万人,若要改造天柱峰的山势地形并不是难事,但明成祖朱棣下令不得人为破坏山体,这充分体现了最高统治者顺应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武当山紫禁城因此也就成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的杰作。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的“和合”意识所表达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宫观建筑与“阴阳”的自然“和合”,并且以此形成以朝天敬神为中心,以人、地、天序列构思为主题的规划格局。道教认为,神仙居于天上,所以古人建高台以通神明。凡人要想上山敬神,必须经历一段由凡入圣,步步攀登的历程。

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里。规划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人间:仙山:天国=60里:40里:20里=3:2:1。一条精心铺设的神道贯穿其中,象征通达天庭的“天梯”,从玄岳门蜿蜒上升至天柱峰极顶(俗称“金顶”),神道随着山势的起伏萦回曲折,沿途宫观建筑丹墙翠瓦,林木掩映、云雾飘荡,时隐时现,神道把各个独立的、分散的景色,有计划地联系起来,引导游人一幕一幕地游览欣赏,紧扣人们心弦,成为激发人们攀登动力的源泉。

神道两旁建有同一石质雕刻的莲花柱石栏,雕刻细腻柔和流畅,规制大小一致,让人很自然领受到和谐的气息。达到了顶峰,供奉玄武的金殿,象征着地位的至高无上,因此占据着山中最为尊贵的位置,这是武当道教天界的象征。所以,金殿只有在配殿与山林的烘托下,才显得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深幽意境。位于金顶之上的太和宫金殿仿照道教天界的玉景胜境。这种以道之意境为指导的规划,巧妙解决了建筑中比例、适度与秩序,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人类社会秩序和宇宙秩序相融合、人天均衡有序发展,是一种对完满和谐理想境界的追求。

从上文可知,武当山这些别出心裁的道教建筑群,是建筑师们胸中有丘壑,以“和合”思想熔铸其中,这既体现了科学人文合一的理念,又充分说明了“和合”是一种实现天地之和、天人之和的文化心理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和合”二字表达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涵含的深层意义。这种和合的思维方式,是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助力。挖掘并弘扬武当山和合文化的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武当山各项建设事业更好地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浅谈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所蕴含的和合文化
宗教人士谈人类文明互鉴:和合包容为发展增添确定性
“中国文化所展现的和合之美让人感动”
早期道教经典义理研究工作坊在沪开幕 阐释新时代道教教义思想
长寿女道士李诚玉,从清朝活到2003年,晚年“返老还童”
浅谈命运的存在与不存在
杨幂 浅谈曾4个月连住拍了5部戏。累的一年要打12次吊瓶
第九届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在老子故里鹿邑举行
浅谈古建筑中的神仙人物和仙人走兽
活了118岁的女道士,临终前说了3个字,世人都说她大彻大悟

网址: 浅谈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所蕴含的和合文化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5119.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