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品鉴 | 讲好陶瓷故事 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芒

品鉴 | 讲好陶瓷故事 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芒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7月26日 14:28

原标题:品鉴 | 讲好陶瓷故事 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芒

▲ 黄 卓 绘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陶瓷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陶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本文聚焦如何发展陶瓷产业、丰富陶瓷文化、讲好陶瓷故事,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芒。

黑釉瓷:紫玉瓯心雪涛起

史春月

▲ 宋建窑黑釉兔毫瓷盏。上图为正视图,下图为俯视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自商代原始瓷开始烧制以来,瓷器的历史已绵延3000多年,但是直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到真正意义瓷器的过渡。在五彩斑斓的瓷器品类中,黑釉瓷产生很早,一度风光无两,很快又走向衰落。尽管其釉色素净单调,却不失为瓷器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黑釉瓷器与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瓷窑基本以青瓷为主,黑瓷较少。黑瓷与青瓷一样,都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釉料中铁的含量。据化学分析,含铁量在3%以下烧成青瓷,在4%至9%之间或以上烧成黑釉瓷。当时黑釉瓷器主要是生活用器,且以大型容器为主,比如壶、罍、罐或深腹罐、缸、水井等产品。相较于胎质细腻的青瓷,黑瓷的瓷胎一般较为粗糙,表明其大多作为实用器存在。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演变,唐代流行的把茶投入茶鍑煮制的“煎茶”,逐渐被宋人点茶之法所取代。饮茶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茶器的变化,唐代的煎茶,所选茶具皆为类玉类冰的青瓷、白瓷,而宋代点茶泛起的白色茶汤在黑釉盏里能更好呈现,尤其斗茶、分茶的流行,使得“辨茶色”更是以黑色茶具为最佳,由是黑釉瓷的烧造也迎来了其全盛时期。与点茶流程相适应,宋代茶盏的形制也不同于前朝,多为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如“斗笠”状,宋代文献中称之为瓯。大敞口可以使茶末有一定的悬浮空间,斜直腹可以使茶末在被击拂时均匀顺畅,并能迅速上浮,小圈足则方便沉淀渣滓。

这种黑釉茶盏以福建建窑为上,由于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不仅促使建窑黑盏大量生产,其他地方的瓷窑也开始大量烧造黑釉茶器。黑釉瓷器的釉色,因其在窑炉内火候与氛围的微妙变化,呈色又有不同,比如乌亮漆黑的乌金釉、发色或黄或红的黑褐色釉,以及建窑典型的天青釉,学界称其为蓝黑色釉,即典籍中记载的“紫瓯”或“紫盏”。宋代诗词《一斛珠》中“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苏轼《游惠山》中“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以及本文引用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紫玉瓯心雪涛起”句中所指,皆为黑釉茶盏。

随着烧造工艺的愈发成熟,窑工通过改变釉药比例、窑炉的火候和气氛,使得单调的黑色产生丰富的窑变斑纹,如黄棕色或铁锈色的状如兔毫的流纹,即广受追捧的兔毫纹,宋徽宗赵佶就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其他还有泛银灰金属光泽的油滴釉、釉面呈现鹧鸪羽毛花纹样的鹧鸪斑纹、黑黄交织的玳瑁釉等。

除釉色自身的变化,匠人还给黑釉瓷加以装饰,比如吉州窑开创的剪纸贴花工艺,把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成功移植到黑釉瓷上,从而赋予黑釉瓷以别致的艺术美。这种工艺的技法是把剪好的图案贴合于器物瓷胎,施以黑釉,后把剪纸去除,再施透明釉入窑烧造。又比如树叶纹,将树叶经过处理,沾釉贴于盏内烧成,既有自然之美,又体现了窑工的高超技艺。此外还有彩绘纹、剔釉填绘等装饰技法。宋代黑釉瓷的装饰风格多变,构思新颖,在宋代众多瓷器种类中独树一帜。

随着宋代黑釉茶盏的盛行,川渝地区的黑釉瓷器在宋代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历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先后在四川广元、崇州、成都、郫县、都江堰、彭州,以及重庆涂山窑、巴南姜家镇等地发现大量黑釉瓷器,其中重庆涂山窑和四川广元窑成就最高,产品众多,以生活用器为主,茶器涵盖了黑釉盏、茶托、注子、执壶、瓶等器物。

重庆地区黑釉瓷窑以涂山窑为代表,包括清溪窑、合州窑、昌州窑以及涪陵蔺市窑在内的5处窑厂。涂山窑是宋元时期重庆规模最大的一处民间窑址,分布范围广,窑厂数量多,窑炉形制多样,出土器物丰富。受当地物产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北宋末南宋初涂山窑迅速崛起,当地不仅煤炭、瓷土、水资源丰富,而且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水路交通便利,码头林立,方便运输和销售。这一地理特点也使得川渝地区无论是重庆涂山窑或是四川广元窑,其瓷器烧制都受到其他瓷窑影响,比如建窑的兔毫釉、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耀州窑的刻划纹等都被借鉴到当地的瓷器产品。而涂山窑自身瓷胎多呈灰白色,不施化妆土的特点也依旧保留,尤以辐射状菊花瓣纹装饰为其鲜明特色。

陈寅恪先生曾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是在这样一个继唐之后华夏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里,我国的茶文化盛极一时,陶瓷艺术也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黑釉瓷尽管创烧较早,但是一直滞后于青白瓷,直到宋代才真正盛行,到南宋时期发展成独具一格的瓷器珍品。

随着宋朝的灭亡,元朝崇尚的卵白釉和青花瓷登场,建窑失去了其贡瓷的地位。随着饮茶习惯的改变,黑釉瓷器逐渐走向衰落。尽管如此,黑釉瓷器是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陶瓷文化。

(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

穿越千年 永绽华彩

——江南有座吉州窑

郭婷婷

▲ 吉安县吉州窑景区 图片由作者提供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是我国古代江南地区一座综合性窑场。可以从瓷韵、瓷魂、瓷光、瓷器四个维度认识吉州窑。

瓷韵千年

寻一方山水,遇千年古镇。每当朝阳穿过尘埃,照亮吉州窑24个窑包,来自宋朝的色彩便苏醒了。

吉州窑是我国古代一座极负盛名的综合性窑场,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吉州窑产品丰富,尤以黑釉瓷和彩绘瓷最负盛名。“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窑变釉纹”等特色产品匠心独具,器走天下,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珍藏。吉州窑先后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特色小镇、国家工业遗产、全国中小学研学基地等国字招牌。

瓷魂木叶

▲ 吉州窑木叶纹盏 图片由作者提供

行一段旅程,寻一处匠心。千年的时光中,泥土在烈火里重生,陶和瓷从此隽永,古人用朴素的方式,创造出瓷的万千气象。一叶本知秋,落叶当归根。可在吉州窑东昌井边,宋朝那片飘零的树叶却以玄妙的身姿如化石般融入陶瓷,以1200多度的淬炼,达成与瓷的浪漫结合,成就绝世无双的惊鸿一瞥。

山中采叶,机上练泥,水里制坯,火中施釉,吉州窑用一只木叶盏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五行哲学,平平无奇的叶,却因沐浴了吉州窑火,而深深扎进了历史的根系中,绽放出梦幻般的绚丽。“生而长大,美好无双”,每个木叶盏都注解着独一无二的东方禅意。

瓷光溢彩

▲ 吉州窑剪纸贴花 图片由作者提供

以微豪诠释盛大,本着坚定文化自觉与自信,吉安县用庐陵文化之笔,描绘着吉州窑的复兴之路。传承不息,创新不止,断烧600多年的龙窑成功复烧,翻开了吉州窑“对话世界”的新篇章。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吉州窑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发了金银包边、大漆装饰、敦煌剪纸等器型多样、风格各异的新工艺新产品,陶瓷产业正走向精品化、定制化、品牌化。千年古窑正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瓷器新声

逛今日古镇,听瓷器新声。这里迎回了多名陶瓷大师和非遗匠人,建成了吉州窑遗址公园、吉州窑博物馆、丹砂渡古码头;保护修缮了本觉寺塔、清都观、茅庵岭龙窑遗址群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遗失在时光深处的文明碎片被一一拾取、完整展示。重燃千年窑火,重铸古镇辉煌,这里建设了3000亩吉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园,打造国际柴烧基地和宋代美学小镇,让吉州窑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姿。

千年古窑今犹在,宋瓷明珠天下晓。吉州窑将与大家共同携手,继续谱写陶瓷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让千年吉州窑火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作者系江西省吉安县副县长)

古老紫砂满春色

刘忠全

▲ 工艺紫砂壶 黄 卓 摄

紫砂陶是我国传统陶瓷工业中的一个珍贵的品种。紫砂陶有壶、瓶、盆、鼎、文房雅玩、假山石景、人物雕塑等,有千种以上。因为它造型独特,不少器物上又有精美的书画雕刻,深为人们所喜爱;特别是其中的紫砂壶,因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质,盛暑不易馊”,是理想的注茶器,早已闻名中外。

紫砂陶为我国所独有,主要产在我国的陶都——江苏宜兴县丁蜀镇。这里因为原料丰富,又有松枝、硬柴和优质煤炭作燃料,加以多条河流交汇于此,运输方便,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努力,成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之乡。

紫砂陶的原料是一种深藏在“甲泥”之中的“紫砂泥”,又称“泥中泥”“岩中岩”。用这种泥料制成各种陶坯,经过晾晒,再放进窑内煅烧,即成紫砂陶器。紫砂泥是朱砂泥、紫泥和团山泥的总称,有朱、紫、米黄3种颜色,烧制时温度稍有交叉变化,产品的色泽就会变化,呈现出紫铜、海棠红、栗色、朱砂紫、葵黄、墨绿、铁青、棕黑等各种颜色,绚丽多彩。

紫砂陶有特殊的实用价值,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历来受人称颂,有人称它是“名器名陶,天下无类”。明清两代更有专著加以介绍,特别称道其中的紫砂壶,所谓“茗注(泡茶之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有阳羡之称)”“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品茶)必用宜壶”,对宜兴紫砂陶称颂备至。为什么紫砂陶有这样的特性呢?近年来通过科学分析知道,紫砂泥料具有特殊的性能,紫砂陶土本身有着较多天然细分散的熔剂,经过合理温度的烧结,其产品有很高的致密度。同时,紫砂陶器里外都不涂玻璃层“釉”,能保持低微的吸水率,有一定的透水性。这就是它成为绝好的注茶工具的原因。

据历史记载,宜兴的紫砂陶在宋代已经开始烧制,元代又有新的发展,到了明代则已相当繁荣。历史上有名的紫砂艺人供春(又称龚春),就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人。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做过进士吴颐山的家僮,随吴读书于宜兴金沙寺时,曾向老和尚学习制壶方法,制成树瘿式的壶(树瘿即树瘤)。后来供春就专门从事制紫砂壶工作,创制出许多精美的作品。有人称颂供春壶“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又有人说“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值金一笏”,“供春壶”成为史书记载的第一批紫砂稀世珍品。供春之后,又出现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制壶四大名家。其中时朋之子时大彬对紫砂的泥色、形制、技法、铭刻等更有相当研究,他的作品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的称誉。到了清代则有陈鸣远、邵大亨等颇负盛名。邵大亨是道光、咸丰年间人,他所制作的紫砂壶,无论素静光货,或者浮雕花货,都有独到之处:素静者轮廓端正,气韵流畅,造型丰腴;浮雕者形象逼真,工整完美,技艺精妙,图案格律谨严。如“鱼化龙”“一捆竹”“风卷葵”等壶,精美绝伦,达到紫砂工艺前所未有的高峰。因此,后来仿效他的工艺技法者颇多。

抗日战争时期,宜兴的紫砂工艺受到严重摧残,面临人散艺衰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紫砂工艺得到新生,老艺人精神振奋,中年艺人继往开来,现在,青少年艺徒也初露头角,使紫砂工艺又得到长足的发展。紫砂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过多次国际性博览会,颇得好评。

古老的宜兴紫砂正满园春色,开放出鲜艳的花朵,为祖国建设增添新的异彩。

鲜为人知的火照

周 隼

▲ 火照 图片由作者提供

什么是火照?火照又叫“试片”,也有称之为“照子”的,是烧制瓷器时用来测定窑内温度、观察瓷器烧制进度的窑具。火照上平下尖,大体呈Ⅴ形。下部尖端插入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钵放于窑膛中。在烧窑时,火照会被放置在观火孔附近,在观火孔里可以看到。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体里钩出,根据火照的烧制情况,可以掌握窑内的温度和瓷器烧成情况。火照上端有圆孔,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火照都上半截釉,只能使用一次。

为什么需要火照?瓷器是火与土的艺术,为中国人大智、大悟、大巧、大美的智慧结晶,要经过多次试验,以烧毁无数瓷器作为代价,最后才能得成一件上好的瓷器。在没有仪器可以精确测控温度变化的古代,是如何掌握窑内温度和气氛变化的?这就不得不提窑工中的一个职位——把桩师傅,把桩是柴窑烧成过程的总负责人,把桩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观察火焰,判断温度。烧炼业有“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一个把桩师傅”的说法。这个跟老中医的道理非常类似,靠的就是看火工老师傅的眼力和经验,现在的把桩师傅就很少了,因为把桩不仅是个苦活累活,而且还得长时间积累经验,年轻人没有长期的摸索积累是做不来的,如今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干,基本是一代一代家传下去。能够胜任烧窑的工匠技术人才不多,瓷窑和瓷器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局限。所以,在数千年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发明了许多烧造瓷器的先进工艺技术与科学方法,他们用智慧发明了一样观察窑火温度的东西,这就是“火照”,它是中国古代制瓷业中使用的一种测温工具,一窑的变化,都寄托在小小的火照上。

火照出现于唐代中晚期,为瓷器的顺利出炉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唐以后的制瓷手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窑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因火照坯片是由瓷器坯体做成的,又与其同置于一处窑位,故当火照坯片、孔内断面已瓷化、烧熟,则表明满窑皆成,可立即停火。

1980年,景德镇市考古所在景德镇市中山南路红光瓷厂院内的落马桥遗址,离地面1.7米处,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3枚元青花火照,火照上书写着“黄”“头青”“戴采”“吴”等字,这一下揭开了火照存在的现实,也拉开的火照研究的序幕。

照子是试验用具的一个统称,试火的火照是照子的一种,试釉的可以叫釉照,试泥的可以称为泥照,还有试验窑位的、试验浓淡的、试验品种变化的……凡是需要下次烧造的产品,都需要提前进行试验性烧制,这就是照子的功能。

元青花在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它是怎样创烧成功的?说法不一。照子的发现是一个新突破。每一枚青花火照之上,都使用色彩深浅不一的青花,书写着不规则的各种文字和符号。每一枚火照上的文字和符号,都代表着窑工们的一个用意,通过对文字和符号解读,不难看出窑工们在使用什么样的手段试烧釉下彩产品。

火照作为烧窑过程中的参照物,它承载着瓷器匠人太多期许。火照成,瓷器便成。它们像是古代军营中的死士,一生只有一瞬璀璨,却毫无保留地展示着炉内瞬息的变化。十几枚火照渐次钩出,800摄氏度至1300摄氏度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即使在烧瓷技术极度成熟的今天,这项技术仍被许多民窑所采用。

在人类文明漫长发展的历程中,一代代的古代匠人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着文明的发展。火照虽小,作用甚大。如今,它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火照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带着穿越时间的力量,永远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史上。

2023年7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黑釉瓷:紫玉瓯心雪涛起》、

《穿越千年 永绽华彩 ——江南有座吉州窑》、

《古老紫砂满春色》、

《鲜为人知的火照》

↓ ↓ ↓ ↓ ↓ ↓ ↓ ↓ ↓

责编:陈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品鉴 | 讲好陶瓷故事 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芒
2023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将于12月举办
德化陶瓷艺术世界巡展南京站启动
百位陶瓷艺术家汇聚,首届酒店瓷博会在沪亮相
见证“海上陶瓷之路”的繁盛传奇,长篇小说《泰兴号》首发
百余件瓷艺作品荟萃 “世界瓷都” 福建德化展“千秋瓷韵“”
成武匠人的火与土之歌:4000年黑陶艺术焕发生机
首家陶文化主题博物馆大公开!这里藏着陶瓷的“前世今生”→
景德陶瓷:瓷缘深长见证万里丝路
“守艺人”讲好两岸故事 两岸青年“以武会友”

网址: 品鉴 | 讲好陶瓷故事 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芒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664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