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吉他 穿越千年的弦音

吉他 穿越千年的弦音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8月16日 10:27

原标题:吉他 穿越千年的弦音

夏日里,裙裾飘飘的少女在草地上欢快地弹唱《童年》;舞台上,激情四射的明星拨弄电吉他尽情炫技。吉他,这一流行音乐的标志性乐器,曾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历史悠久却总能紧跟时代步伐。

吉他的雏形

最古老的吉他长什么样?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其实,有柄的弹拨乐器在古代西亚、北非地区早已存在。公元前两三千年,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壁画和石刻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有柄弹拨乐器。考古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和现代吉他一样有内弯琴体的乐器,是在大约3300年前赫梯人城门遗址上的浮雕。赫梯人是公元前生活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北部的古老民族,因此这个乐器就被称为“赫梯吉他”。赫梯吉他内弯的琴体决定了吉他类乐器特有的共鸣特点和外形特点,这也是吉他与其他有柄弹拨乐器的最大区别。比如琴体是半梨形的乌德琴和鲁特琴就和吉他在音色上有着显著的不同。但与如今的吉他不同,赫梯吉他的琴体并不是圆润的8字形,而是类似于苹果核的形状。而且由于年代过于久远,除了石刻浮雕,人们再难找到赫梯吉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其他痕迹,所以这种乐器只能算是吉他最古老的一种雏形。

关于吉他的起源,最主流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起源于中东地区曲背的乌德琴,另一种是起源于古希腊平背的维拉琴。乌德琴是阿拉伯世界流传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乐器,号称“中东乐器之王”。据说它最迟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可能是琵琶、吉他等众多弹拨乐器的老祖宗。它的外形特征十分鲜明:半梨形的琴身,短小的琴颈,与琴颈长度接近、向后弯曲45度至90度的弦轴箱和1到3个音孔。乍看起来,乌德琴就像是柄被折弯的半个梨,音孔就像中间的梨核。乌德琴有11根琴弦,使用老鹰羽毛或乌龟壳制作的拨子演奏。琴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除了作为一件乐器,它还经常被视为艺术品和装饰物。与其他弹拨乐器不同,乌德琴的琴颈上没有琴格,这使得弹奏者能更好地表现滑音、颤音等技巧。每当乌德琴粗犷豪放的声音响起,一股浓浓的中东风情便扑面而来。

随着商旅往来和频繁的战争,乌德琴与《天方夜谭》等阿拉伯文化符号被带回了欧洲。欧洲人改称其为鲁特琴。中世纪的鲁特琴无论是外形、演奏技法还是演奏曲目都与它的阿拉伯祖先十分接近。直到15世纪末,欧洲的鲁特琴才有了一些独特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技法的改变,人们开始使用手指弹奏,因此多声部作品得以在鲁特琴上演奏。琴弦数量也不断增加,最多可达20多根。中世纪徒步旅行的吟游诗人是推广鲁特琴最有效的力量。鲁特琴是木质的,重量很轻,吟游诗人抱着它可以一边唱歌一边演奏。意大利著名的吟游诗人彼特拉克就是一位鲁特琴高手,经常抱着它唱诵十四行体抒情诗。在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中,也经常能见到鲁特琴的身影。

维拉琴是一种平背的弹拨乐器。与乌德琴和鲁特琴拱起的椭圆形背部不同,维拉琴的共鸣箱背部是扁平的,与现代吉他的外观更为相似。但它比现代吉他小很多,跟尤克里里的大小相近,琴身背部有多个小孔。维拉琴用手指端来弹奏,有四根琴弦,表现风格典雅优美,富有拉丁风情。与鲁特琴相比,维拉琴在中世纪的欧洲属于小众乐器。

“中东乐器之王”乌德琴 17世纪正式“出道”

中世纪欧洲的鲁特琴

鲁特琴和维拉琴首先在西班牙、意大利,然后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到16世纪时达到了高峰。很快,一种融合了两种乐器特点的新乐器诞生了,人们为它取名为“吉他”。吉他最初的意思是“四弦琴”,后来变成五弦琴,并增加了一个琴桥。当琴弦经过音孔时,琴桥可以很好地将每根琴弦固定在适当的位置。17世纪时,吉他在欧洲宫廷贵族之中流行起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爱弹吉他,并把它作为最喜欢的乐器。在王公贵族们的带动下,欧洲掀起一股学吉他热,许多作曲家和演奏家登上舞台,大量新作品涌现,吉他的格调、旋律、和弦等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7世纪末,全新的六根弦吉他以其清晰的和声及调弦方便等优点很快得到了几乎全欧洲的青睐,古典吉他的黄金时代到来了。鲁特琴和维拉琴则成为了明日黄花,被人们冷落在一旁。

到了18世纪,德国在这个新兴的音乐领域日益活跃,涌现出了大量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特别是在巴洛克音乐如日中天的时期,这一人群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在同时期的法国,尽管法国大革命导致许多贵族被驱逐流放,但吉他也受到新兴阶级的欢迎,其流行程度有增无减。19世纪初,脍炙人口的卡鲁里教程和卡尔卡西教程编写完成,极大地促进了吉他的普及和推广。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机械化大生产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小音量的室内乐不再受宠,人们开始喜欢声势宏大的交响乐和歌剧,而吉他很难融入到以小提琴、钢琴、小号等管弦乐器为主的乐团中。在管弦乐辉煌的音色面前,吉他显得黯然失色。眼看这一古老的乐器就要像“前辈”鲁特琴、维拉琴那样被打入冷宫,一批热爱吉他的音乐家行动起来了。

“近代吉他之父”、西班牙吉他演奏家泰雷加将吉他原本放置在右腿上的弹奏改为放在垫高了的左腿上,这样大大加强了演奏时琴身的稳定性。泰雷加还加强了对左右手的区分,奠定了现代吉他的指法基础。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将小提琴与吉他的创作相互融合,创作了多首小提琴与吉他的二重奏鸣曲,让吉他柔美、温暖的音色融入到当时的主流音乐中。西班牙演奏家塞戈维亚突破了吉他独奏的形式,并以高超的演奏水平和60多年持续不断的环球巡演,令世人对吉他刮目相看。

进入20世纪,吉他的琴弦由金属弦改为尼龙弦,音色更为柔和。欧美流行的爵士、乡村、摇滚等音乐中大量使用了吉他,进一步带动了吉他的普及。摇滚乐传奇人物“猫王”最经典的歌曲之一《Love Me Tender》,伴奏就是一把吉他和几个常用的和弦。“猫王”以特有的嗓音加上他对这首歌曲深刻的领会和演绎,自弹自唱“一路到底”,让这首旋律简单的歌曲和简朴的吉他都成为了流行乐的代表符号。

各式各样的电吉他 被传教士带到中国

17世纪末18世纪初,五弦吉他被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康熙时期的传教士徐日升在宫廷造办处指导工匠制作各种西洋乐器,其中就有吉他。乾隆时期,也有皇帝命传教士教小太监弹吉他的文字记载。只不过,那时的吉他还不叫吉他,而被称为“葫芦形月琴”或“洋琵琶”。

现代意义的六弦吉他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得到初步发展。当时中国人也能自己生产制造吉他,上海和广东是民国时期主要的吉他生产地,并且制造水平也较高。从民国时期的报纸上可以发现,当时有关吉他的演出活动形式多样,且数量众多。

民国时期有大量的歌曲用到了吉他来进行伴奏,这一点有录音资料可以证明,并且许多歌曲的创作者、演唱者也都留有演奏吉他的照片,比如聂耳等。1934年发行的《渔光曲》,演唱者是王人美,贯穿全曲的伴奏是夏威夷吉他,伴奏者为聂耳。与古典吉他不同,夏威夷吉他使用钢丝弦。演奏时,演奏者两脚掌全着地,将吉他平稳地放在双膝上,一手持金属滑棒按弦,另一只手带金属指套拨弦。夏威夷吉他音色华丽,是一种擅长表现旋律的乐器。当代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使用夏威夷吉他伴奏的歌曲,是上世纪80年代电影《甜蜜的事业》中的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聂耳是将现代吉他引入中国的先驱。《聂耳日记》中多次记录他购买国外教材自学吉他的事情,古典吉他、夏威夷吉他他都会弹。在那漂泊动荡的年代,口琴、小提琴、吉他等便于携带的乐器是音乐家们的首选。聂耳创作的《春回来了》和《告别南洋》两首歌曲,都是用古典吉他伴奏。他在日本鹄沼海滨不幸遇难后,人们在《聂耳纪念集》的封面上绘制了一张聂耳弹吉他的画像,可见他演奏吉他的形象在那时多么深入人心。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刚刚生产出的带有扩音功能的电气吉他也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很快被国人仿制。那时的电气吉他是在声学吉他的琴体内插上真空管和电磁铁,虽然也是插电乐器,但纯粹为了扩大音量,与今天的电吉他不是一个概念。

夏威夷吉他 “后浪”电吉他

真正的电吉他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可以有效避免之前空心的电气吉他在演奏过程中出现的啸叫。与声学吉他相比,电吉他有更丰富的表现力,更大的音量,能够胜任更多风格的音乐。

虽然都叫“吉他”,但电吉他的发声原理与声学吉他完全不同。电吉他的琴身是实心的木头,没有音孔,也没有共鸣箱,而是运用电磁学原理,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拾音器”的装置。拾音器内的磁铁环绕着线圈,即电磁线圈,当被磁化的吉他弦振动时,电磁线圈将弦振动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被传送到放大器放大数千倍。电吉他的琴身对音质影响很小,因为主要是电子放大器在控制音量和音质。

电吉他的出现弥补了声学吉他在音响效果中存在的缺陷,使得吉他可以不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而进行演奏。同时,随着世界电吉他技术的提升,世界上许多电吉他制造厂商都拥有特殊的电吉他制造技术,这也使得电吉他在音色上更为多样。

虽然在古典音乐中,电吉他地位不高,但在流行音乐中,电吉他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流行音乐比起古典音乐更需要舞动性和节奏感,而电吉他独特的控制噪音的效果,营造出十足的动感氛围,更能让年轻人跟着音乐“燥起来”。在电子音乐日趋流行的当今乐坛,电吉他的风头大有盖过声学吉他之势。

造物还原 如何制作一把吉他

制琴师正在用传统方法制作吉他。

吉他之所以广受青睐,主要是因为它音色柔美,有着古香古色的韵味。能有如此出色的艺术表现力,与吉他独特的声学结构和制作方法密不可分。

吉他琴身由三部分组成——面板、侧板和背板。面板采用声学性能优良的云杉、雪松等,背、侧板以硬度和共振性能优良的玫瑰木、枫木等为主。这种木材搭配及其内部结构的设计,是一代代制琴师和音乐家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最终形成以扇形梁架为主体的内部声学结构,保证了吉他最佳的声学特性和动听的声音,为吉他的艺术表现力提供了乐器制造学上的基础。

吉他的琴颈由一块硬木雕刻而成。琴颈打磨后,将指板安装到琴颈上。琴颈结构完成,就可以把它组装到琴体上。六根琴弦的材质保留了历史的传统,能让吉他演奏出独特动人的旋律。

即使是如今的机械化生产,制作一把吉他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古代,手工制作吉他是一项艰苦而精巧的工艺,经验丰富的琴师一年也只能制作10把到20把吉他。传统的吉他制作工艺,需要将木材陈化、雕刻、造型、拉伸、粘接等,耗时费力。

一把好的吉他,声音不似钢琴那般洪亮,也不像小提琴那样细腻,但它能够奏出内心变化的真实声音,流露最真挚的情感,有一种隽永、酣畅、沉稳的美。

追根溯源 吉他与琵琶有关系吗

琵琶与吉他有很多相似之处。

流行于欧美的吉他与我国的传统乐器琵琶,看上去一个横着弹,一个竖着弹,一个8字形,一个梨形,好似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若要追根溯源,它俩还真可以算得上是远房亲戚。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对于曲项琵琶的来源《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可见曲项琵琶并不是源于我国,根据有关史料分析,南北朝时,在中原地区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品柱、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波斯通过西域地区传入我国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而吉他的祖先鲁特琴和乌德琴,也是从阿拉伯世界流传到欧洲的。

在北魏、隋唐的壁画中,琵琶都是横抱于怀中,用拨子弹奏的。而敦煌壁画中,舞姿飘逸的飞天甚至可以反弹琵琶。吉他的鼻祖乌德琴和鲁特琴也是横抱于怀,用拨子弹奏的。由于横抱琵琶弹奏时,琴的重心都由左手支撑,这样左手就不能在琴体上上下移动,无暇顾及音域的扩大,导致音质较小。而竖抱琵琶的演奏方法使琵琶的重心落在腿上,才把左手解放出来,让左手可以在琴体把位上上下移动,使得琵琶的音域得以扩大。这与泰雷加将吉他由左抱改为右抱的初衷是一样的。

在演奏时,琵琶最具特色的演奏技法是轮指,而吉他也有轮指技法,跟琵琶很像。琵琶是由内向外轮,而古典吉他是借助三个手指由外向内轮。虽然方法不同,但同样可以演奏出颗粒均匀的连音色彩,让人体会到“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奇妙感受。古典吉他演奏的最经典曲目当属《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这首出自泰雷加之手的作品通篇运用轮指技法,演奏出一位老人对阿尔罕布拉宫辉煌历史的回忆与现实的遗迹,勾勒出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

乍看起来,吉他和琵琶的外形差异很大,但若细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们都有琴头、音箱、品位等部位。从结构功能来看,琵琶的琴轴和吉他的琴钮都有着调弦功能,琵琶的覆手和吉他的琴码都用于系弦,两种乐器的品位都是用于定音高,每两个品位之间都是伴音的关系。

由此可见,吉他和琵琶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说明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两者的弹奏方法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演化,逐渐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

本版部分供图:视觉中国、IC photo

(原标题:吉他 穿越千年的弦音)

来源:北京日报 吉他 穿越千年的弦音

流程编辑:u027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吉他 穿越千年的弦音
穿越千年 见字如面
穿越千年的舞蹈,背后有什么故事?
听!来自上海国际吉他艺术节的中西弦乐对话
第六届秦岭国际吉他艺术节在太白山开幕
穿越一条河
国家大剧院上演“桑巴往事”音乐会,杨雪霏:弹出古典吉他的更多可能
一场文化走亲,跨越千里,穿越千年!
王俊凯起诉卡马吉他维权 案由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网小”的穿越逻辑和历史架空

网址: 吉他 穿越千年的弦音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781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