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对话作品成为美国城市地标的汕头籍艺术家:剪纸融入广东元素

对话作品成为美国城市地标的汕头籍艺术家:剪纸融入广东元素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0:42

原标题:对话作品成为美国城市地标的汕头籍艺术家:剪纸融入广东元素

编者按: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我们注意到,正有越来越多的广东年轻人,历经拼搏之后,出圈出彩、闪耀世界。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出圈”广东人》系列报道,讲述他们在全球各地逐梦奔跑的故事。

在美国北堪萨斯城,一件融合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和当地文化元素的地标雕塑《绽放》,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南加州城市克莱蒙特的市政厅,雕塑作品《不朽之木(乔木:Arbor)》在此矗立5年,广受好评。两件作品都出自广东籍旅美艺术家陈斯嘉之手。

陈斯嘉是美国一家艺术家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85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她的父亲陈传生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头剪纸市级传承人。受父亲影响,她从小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并将剪纸艺术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她看来,艺术是无国界的语言,剪纸作为拥有1500余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广东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

日前,陈斯嘉从美国洛杉矶回到家乡汕头。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这位当代艺术创作者,听她讲述创作经历、家乡情怀,以及与父亲两代人在文化传承中的交融与创新。

融合剪纸的作品成为美国城市地标

2009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陈斯嘉前往美国天普大学泰勒艺术学院绘画与雕塑系攻读硕士。如今的她,主要从事包含雕塑、绘画和公共艺术的当代艺术创作,致力于推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

在陈斯嘉看来,不同文化之间需要沟通,而艺术在其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虽然这个世界有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但是很多的情感是共通的,从这些共同点出发,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呈现,我相信不同族裔与背景的人能够更加打破地理与认知的界限,寻求更多的共识。”

她的雕塑作品在美国广受青睐。

2018年5月30日,别名为“树与博士之城”的美国南加州城市克莱蒙特,揭晓了市政厅新雕塑《不朽之木(乔木:Arbor)》。这件获得一致好评的雕塑作品作者正是陈斯嘉。

她融合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作品《绽放》,则成为美国北堪萨斯城的地标雕塑。《绽放》以当地的花为原型,有着六瓣抽象的花瓣,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当地文化,通过社区联结的方式,当地居民也参与了作品的创作过程。

陈斯嘉作品《绽放》。

《绽放》的花瓣上设计有“大黄蜂”图案,陈斯嘉介绍,“这是当地的吉祥物,居民都很喜欢”。同时,她也将当地两座著名的桥梁融入花瓣中,“花瓣上每一件东西都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也是推广剪纸的过程,能够让当地民众对作品、对剪纸产生亲切感,剪纸并不是远在东方的艺术,剪纸也能够与他们息息相关。”陈斯嘉说。

对她来说,剪纸也意味着家乡,时刻提醒她在前行时不要忘记来时路。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陈斯嘉仍然不断探索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融合的新路径。她向南都记者介绍起正在创作中的作品《翱翔》,“这件作品坐落于美国波兹曼市,这是一个与汕头相似的海港城市。在创作中,我以两片风帆作为造型基础,用剪纸呈现当地海洋文化。”

陈斯嘉也非常重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致力于让当地的公众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通过社区联结开展讲座、剪纸工作坊等,邀请当地民众与艺术家分享自己城市的特别之处,让国外民众更加了解剪纸文化。“他们通过《翱翔》,了解到东方有一个跟波兹曼相似的城市,一下子就对汕头产生了好感。”

陈斯嘉在波兹曼做剪纸工作坊。

“我的作品是他们了解广东文化的一扇窗口”。陈斯嘉解释道,对于很多欧美人来讲,剪纸是很陌生的。但通过剪纸作品,欧美人可以了解剪纸是什么,进而了解到其背后的中国文化。“这种艺术的方式就是介绍中国文化、广东文化的好途径。”

一次展览中,一名外国观众曾告诉陈斯嘉,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奶奶的故事。“他给我分享了很多关于他奶奶的经历,他能从这些作品里体会到相同的感受,这让我很感动。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带给观众力量,从我的作品里汲取到积极的反馈。”

与父亲一起创作“家的代码”

剪纸对于陈斯嘉而言,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视觉元素。她告诉南都记者,“文化身份、文化迁徙和文化移居,这些过程中的文明互鉴,以及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我作品创作的主题。”

陈斯嘉从小看着父亲剪纸长大,对剪纸十分熟悉。但从小学习油画和雕塑的她,一直将剪纸视作业余爱好,并没有与专业挂钩。她向南都记者坦言,“我一直在研究当代艺术,没有想到有一天也将剪纸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2016年,揭阳潮汕机场公开征集艺术作品。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了陈斯嘉与剪纸创作结缘的开端,让她第一次与父亲合作,也让她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SWA》作品。

“《SWA》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它是我与爸爸的第一次合作,这也是我第一次将剪纸元素融入到我的作品当中。‘SWA’是揭阳潮汕机场的IATA代码,是独一无二的,对我而言也代表着‘家的代码’。”陈斯嘉说。

《SWA》艺术装置是一个灯箱,表面采用剪纸图案,展现了多项潮汕民俗和艺术,底部的无边水池则寓意“有潮水的地方必有潮人”。

“我觉得揭阳潮汕机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很多华侨及旅客进入潮汕或者中国的首站。在这里需要有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作品,既有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审美,又能将潮汕的传统地方特色非常直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传统艺术熏陶下成长,对当代艺术的学习与海外留学生活经历,在陈斯嘉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她在差异与交融中不断探索文化与身份认同、个体与社群关系等命题。这也促成了《跋山涉水》系列作品的诞生。

“‘跋山涉水’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词,源自于《诗经》,描述一段漫长跋涉但或许可以收获惊喜的过程,这就像我们很多人往外走的路一样,或许很辛苦,但却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我对于‘跋山涉水’这个词的积极解释。”

陈斯嘉《跋山涉水》系列作品。

陈斯嘉告诉南都记者,《跋山涉水》系列作品关注移民移居人群的故事与经历。她向公众征集有重要意义的图片与资料,然后创作剪纸图案,通过重置、拼贴的方式构建成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既可以看,也可以读,通过将这些资料碎片化但浩如烟海地呈现,拼凑起一个个互相独立又彼此相近的故事,以微观的角度去记录这个时代。

广东的烟火气影响着我”

对陈斯嘉而言,家乡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广东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享受每一件事情,而潮汕对我最大的影响则是它的兼收并蓄和包容开放的海洋文化。”透过陈斯嘉的作品,广东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今年5月,陈斯嘉与父亲陈传生在广州陈家祠举行《镂空的艺术——陈传生、陈斯嘉的剪纸与公共艺术》展览。陈斯嘉介绍,此次为陈家祠展览创作的“陈”系列雕塑,体现了她对广东宗族文化的思考。

“我做了两个‘陈’系列作品。第一个作品以抽象的人为造型、上面以剪纸的方式呈现从古到今的‘陈’字的不同写法。第二个作品是‘陈’字书法雕塑,人们对‘陈’字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我邀请了不同姓陈的人写下‘陈’字后拆开笔画,在空中重组成‘陈’字的雕塑。”

陈斯嘉《陈》系列作品。

陈斯嘉向南都记者解释,“第一个‘陈’字的作品,着眼点是字体的演变跟我们文化传承的相似性。虽然历经千年变化,但我们的文化还是深深地扎根于儒家文化。”而“陈”字的书法作品,则是对集体与个体,宗族与个人之间互相成就,但也互相制约的关系。

陈斯嘉说,这次展览是对传统文化与当下创新发展的一种思考,“剪纸作为一门传统手艺,它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需要与这个时代结合,这门手艺才能够活下去,而不是只能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

家人的力量,是陈斯嘉在多年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不竭动力。“我的家人都对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我觉得我是自己最强烈的批评者,我看自己的角度可能最刁钻,而他们第二‘刁钻’”。陈斯嘉笑称。

在她看来,作为艺术创作者,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当创作进入到忘我的境界,自己看东西就感觉都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家人和朋友如果能提供真实的反馈,会给我带来更多灵感。”

父亲陈传生在艺术追求与生活方式上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陈斯嘉。“我父亲是个有工匠精神的人,每一个细节他都会钻研很久。我小时候不太能够理解,觉得没有区别,但成为艺术创作者之后,我意识到这些细微之处的较真往往决定了作品最后是否能够得到最好的呈现。”

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职业,对陈斯嘉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努力进行创作的同时,也要把握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接受和拥抱每一种变化,将这些变化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灵感,关键还是要有一颗平和且坚定的心。”

谈及未来规划,陈斯嘉坦言,生活总是在不断变化。“当生活推着你往前走的时候,就努力地往前走,当生活趋于平静的时候,就好好地享受当下。”

《“出圈”广东人》系列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彭雨欣 实习生 何茵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对话作品成为美国城市地标的汕头籍艺术家:剪纸融入广东元素
寻找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身影,重拾“沧海遗珠”
推动传统剪纸与现代艺术交融
对话在美国哥大毕业演讲走红的广东博士:发出中国学生的声音
重温侨批中的家国情怀 汕头侨批文化艺术展在港揭幕
梅花奖得主林燕云携潮剧《绣虎》抵京
湘籍著名画家黄永玉逝世,享年99岁
剪纸艺术走进小学课堂
“九宫格与金字塔——刘彦湖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展
葡萄牙艺术家琼娜作品来京展出

网址: 对话作品成为美国城市地标的汕头籍艺术家:剪纸融入广东元素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802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