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六)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六)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8月24日 07:37

原标题: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六)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方法,《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宝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宝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搂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觅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 “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六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儿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地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具有诗的抒情性的特点。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的“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红楼梦》中有关人物语言的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儿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案】

1.C 2.B 3.D

4.①论证方法多样。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引用了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喻体,对比贾珍、贾蓉在贾敬死后回府前后的表现,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层境界,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5.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同时又有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而且从始至终都具有诗的抒情性的特点”错误。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错误,原文材料二最后“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可知是“或许”,而不是肯定。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是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错误,这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首先,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使用了引证法;列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

其次从论证结构上讲,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总的论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接下来从四个层面理解,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可概括为: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依据“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可概括为: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依据“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可概括为: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依据“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可概括为: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依据“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可概括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同时又有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匹舞马

冯伟山

长安城兴庆宫里张灯结彩,勤政楼前的大院里更是打扫得一尘不染。微风拂来,院中的几棵桂树轻轻摆动,摇落一地的馨香,把整个大院都熏醉了。院子里鼓乐齐鸣,笙歌燕舞。

唐玄宗坐在黄罗伞下,边品茶,边拈须望着不远处的一座木台频频点头。

大木台上铺着厚厚的红毡,上面数十匹马儿正在表演。这些马儿体格健壮,精神抖擞,都披着火红的锦绣服饰,脖子上挂着金铃,鬃毛上系着贵重的青玉,分几排均匀散开,在《倾杯乐》的节拍中尽情地舞蹈。乐曲欢快而悠扬,马儿或摇头晃脑,或伸蹄摆尾,动作整齐,如一团团火烧云在木台上晃动。

“好!”玄宗看得出神,忍不住大声喝彩。他身旁的安禄山更是看得两眼发直,如在梦中。直到周围的大臣们纷纷叫好,才把他从梦中惊醒。

一曲终。一个人在台前晃了一下手里的小红旗,喊道:“恭祝吾皇寿诞康泰,万岁万万岁!”马儿们立刻停止了动作,前腿直伸,后腿弯曲蹲坐,马尾高扬,脑袋低垂,一副跪拜磕头的样子。

“真神马也!赏酒!”玄宗眉开眼笑,高声说。

不一会儿,上来一些人,手捧精致的乳色瓷碗放到马的嘴边,马竟一下咬住碗沿衔在嘴里,静等倒酒。酒满,突然传来了“咚咚”的鼓点声。数十匹马一起仰头,碗里的酒徐徐倒入嘴中,竟点滴不漏。再一遍鼓点响起,马儿竟将瓷碗轻轻放到一边,又一次脑袋低垂谢恩。

这时,持旗的人把红旗换成了绿旗。他把旗一举,那些马齐刷刷地站立起来,再次头舞足蹈。《倾杯乐》的曲调婉转如黄鹂鸣春,欢快似小河淌水,在勤政楼前萦绕不止。马儿们随着乐曲的急缓,随意变换着动作和速度。有的马不胜酒力,竟面色酡红,低头垂尾,舞动的节奏大变,在原地一个劲儿地转圈。那醉酒的憨态,惹人无限爱怜。马脖子上的金铃“叮当”作响,鬃毛上的青玉在红服饰的映衬下闪着幽幽的珠光,炫人眼目。

全场再次欢声雷动。众人纷纷喝彩,玄宗也高兴,把手轻轻一挥:“马儿累了,让它们歇了去吧。”

有人打一声呼哨,马儿们立即掉头侧身,整齐地款款而去。马儿刚回到马厩,就有专人拿了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拭它们的全身。这时,小黑又一次想起了小白。那天,草原上的头人来了,还有几个马贩子和穿官服的人,后面跟着数百名持刀拿枪的官兵,他们包围了草原上的野马家族。见势不好,头马一声招呼,群马扶老携幼向草原深处狂奔。无奈,官兵们挥着套马杆和刀枪步步紧逼,包围圈越来越紧,除了少量突出重围外,大多被生擒。这时,小黑疯了般地朝身旁的几个官兵撞去,就在官兵们纷纷倒地之时,它对小白说:“快跑,跑得越远越好,总有一天我会回来找你的。”

终于,小黑它们被牢牢控制在一片草场上。那个穿官服的人哈哈大笑,说把这些马里面年轻精壮的都给老子送到京城!

小黑无奈地走着,边走边仔细留意路边的标记,这里是一棵大树,那里是一座别样的宅院,或者什么地方是一条弯曲的小河。它想,早晚有一天我会跑回草原的。

可现在,小黑后悔了,后悔小白没有一起来。尽管当年野马家族的被虏者,经历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和皮鞭下训练的磨难,可毕竟苦尽甘来,活得还算滋润。

吾皇圣明啊!小黑在心里谢着玄宗,又想想小白,觉得对不起它。

这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突然造反,声势浩大,很快攻下了长安城。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安禄山进城的第一天就想到了那些让他牵肠挂肚的舞马,传下命令,要好好善待。

安禄山喜欢舞马一点儿不逊于李隆基,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有空闲,他就看舞马表演。一帮吹奏手腮帮子高高鼓起,随着《倾杯乐》的节拍,盛装的马儿们倾情演出,次次精彩,场场绝伦。安禄山兴奋得大呼小叫,就差喊舞马亲爹了。

两年后,安禄山被杀。

一日,大将田承嗣意外发现了安禄山都城马厩里的舞马,对部下说:“怪了,这里怎么有这么多膘肥体壮的马呢?太可惜了!都给我赶走,补充到队伍里!”

是夜,田承嗣和一帮将士在院子里喝酒,酒到兴处,让人找来一些乐手和舞女助兴。当《倾杯乐》的曲子响起,那些拴在不远处的舞马竟情不自禁地舞蹈起来。守兵们吃惊,不知马儿们为何如此,吆喝着举鞭就打。马儿们疑惑不解,就更加卖力地舞动起来。谁知它们越舞动得厉害,鞭子就抽得越狠。听到嘈杂声,田承嗣也领人走了过来。这时的舞马在皮鞭的抽打下舞得更欢了。田承嗣见状,惊叫:“妖精!这是妖精啊!快,给我杀,都给我杀了!”霎时,刀光闪处,一匹匹舞马气绝而亡。

其他舞马见状,拼命挣脱缰绳,四散奔逃。此时的小黑,早就奔出了院子,顺着一条大街拼命向城外跑去。它听到了身后兄弟姐妹们凄惨的嘶鸣声,它知道它们再也回不了梦中的大草原了。小黑凭着记忆中那些模糊且清晰的路标,拼命地跑啊跑啊……

下雨了,小黑一个激灵,微微睁开了眼。眼前是一匹白色的雌马,嘴里正含着水一点点地洒在它的嘴唇、额头和身上。雌马看它醒了,一脸兴奋,朝天“啖儿、啖儿”地叫着。它浑身酸痛,追寻着雌马的身影,看到了一片绿色的草原,无边无际,空旷而恣肆。

“小黑,你是小黑吗?还认得我吗?”它点了点头。两匹马头抵着头,目光里满是温柔。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更是看得两眼发直,如在梦中”是因为安禄山对马的表演不感兴趣,致使他精力不集中,走神了。

B.“谁知它们越舞动得厉害,鞭子就抽得越狠”是因为赏舞的人不喜欢这种狂舞,而喜欢节奏舒缓的舞蹈。

C.田承嗣不知晓舞马,他不理解舞马们的表现,致使其下令杀掉了舞马,他杀掉的其实是奢华享乐的风气。

D.小白是幸运的,因为它免于入“舞”,没有失去自由;而小黑始终都是不幸的,因为它历经曲折,险些丧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细腻逼真,为唐玄宗的出场渲染了气氛;结尾“一片绿色的草原,无边无际,空旷而恣肆”的描写暗示了小黑的命运。

B.小说善用拟人,如“把整个大院都熏醉了”“或摇头晃脑,或伸蹄摆尾”“脑袋低垂谢恩”“头马一声招呼,群马扶老携幼向草原深处狂奔”等。

C.小说构思缜密,如“小黑无奈地走着,边走边仔细留意路边的标记”为下文“小黑凭着记忆中那些模糊且清晰的路标,拼命地跑”做了铺垫。

D.小说通过补叙小黑被抓、期待回草原、以舞为乐、后悔当时帮小白逃跑而未能来到京城等内容,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8.除采用传统的叙事角度外,文本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为何以“最后一匹舞马”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6.C 7.A

8.①将马的视角与全知视角结合起来,便于作者掌握人物与情节,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②将马人格化,更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采用马的视角叙事,给读者以新奇的阅读体验。

9.①“最后一匹舞马”指逃出控制、重获自由的小黑,点出了小说的写作对象。②“舞马”是统治阶级奢华享乐的玩物,“最后一匹舞马”预示着唐朝统治的没落与衰亡。③小黑是唯一逃生的舞马,以“最后一匹舞马”为题,有助于表达主题。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安禄山对马的表演不感兴趣,致使他精力不集中,走神了”错误,原文为“玄宗看得出神,忍不住大声喝彩。他身旁的安禄山更是……”,“更是”表明安禄山一样看的津津有味,深入其中。

B.“赏舞的人不喜欢这种狂舞,而喜欢节奏舒缓的舞蹈”错误,原文为“守兵们吃惊,不知马儿们为何如此,吆喝着举鞭就打”,是士兵不知道马狂舞的原因而鞭打马。

D.“小黑始终都是不幸的”错误,最后小黑脱离险境,回到了草原,是幸运的。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小说善用拟人……‘或摇头晃脑,或伸蹄摆尾’”错误,“或摇头晃脑,或伸蹄摆尾”不是拟人。

C.“做了铺垫”错误,应是“埋下了伏笔”。

D.“补叙”错误,这部分内容是在叙述过程中的回忆,应是插叙。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

“唐玄宗坐在黄罗伞下,边品茶……这时,持旗的人把红旗换成了绿旗……全场再次欢声雷动”,文章除了马的视角外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再加上“吾皇圣明啊!小黑在心里谢着玄宗,又想想小白……眼前是一匹白色的雌马,嘴里正含着水一点点地洒在它的嘴唇”等马的视角,将马的视角与全知视角结合起来,便于作者掌握人物与情节,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见势不好,头马一声招呼,群马扶老携幼向草原深处狂奔”,将马人格化,更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黑无奈地走着,边走边仔细留意路边的标记,这里是一棵大树,那里是一座别样的宅院小黑后悔了,后悔小白没有一起来。尽管当年野马家族的被虏者,经历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和皮鞭下训练的磨难,可毕竟苦尽甘来,活得还算滋润”,采用马的视角叙事,给读者以新奇的阅读体验。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题目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下雨了,小黑一个激灵,微微睁开了眼……它浑身酸痛,追寻着雌马的身影,看到了一片绿色的草原,无边无际,空旷而恣肆”可知,“最后一匹舞马”指逃出控制、重获自由的小黑,点出了小说的写作对象。

“面数十匹马儿正在表演。这些马儿体格健壮,精神抖擞,都披着火红的锦绣服饰,脖子上挂着金铃,鬃毛上系着贵重的青玉,分几排均匀散开,在《倾杯乐》的节拍中尽情地舞蹈。乐曲欢快而悠扬,马儿或摇头晃脑,或伸蹄摆尾,动作整齐,如一团团火烧云在木台上晃动……‘好!’玄宗看得出神,忍不住大声喝彩”,“舞马”是统治阶级奢华享乐的玩物,唐玄宗在穷奢极欲里走向天宝之乱,“最后一匹舞马”预示着唐朝统治的没落与衰亡。

“它听到了身后兄弟姐妹们凄惨的嘶鸣声,它知道它们再也回不了梦中的大草原了。小黑凭着记忆中那些模糊且清晰的路标,拼命地跑啊跑啊”,小黑是唯一逃生的舞马,逃生以后,它就不再是舞马,意味着舞马的灭绝,以“最后一匹舞马”为题,有助于表达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毅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再拜献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箭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B.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C.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D.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军队分上、中、下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故文中用“中军”指统帅主力。

B.“且以与秦”的“与”为给予之意,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义相同。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春秋战国时常用作君主、诸侯王的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采纳了公子他的建议,出兵两路分别逼近韩国的荥阳和太行,想要通过让韩国恐惧而达到割取其更多土地的目的。

B.赵王得到冯亭的消息后大喜过望,虽然认为是无缘无故获得的利益,但禁受不住不用武力就能得到十七座城的诱惑,最终决定去接收上党。

C.赵豹认为韩国把上党献给赵国的原因,是想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已经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赵国再想从秦国手中得到利益是不可能的。

D.冯亭辞谢了赵国的封赏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已发兵占领上党,韩国又转告秦国,成功挑起了秦、赵间的战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14.秦王认为韩国是心腹之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A 11.B 12.B

13.(1)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把它作为讲和的条件。

(2)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造进攻和防守的战具,对外采用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们相互争斗。

14.①韩国曾与诸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②韩国与秦国边境接壤,反复无常不遵守盟约。③在秦、楚蓝田之战中,韩国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能与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

“以牛”作“田”的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上地”指上党之地,是“列”的后置状语,不能断开;“令严”和“政行”同为主谓结构,关系紧密,中间不宜断开,在“令严”前断开,排除C。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B.“意思相同”错误,二者含义不同。给予。/结交、交好。句意:将要把它献给秦国。/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是无缘无故获得的利益”错,文本为“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可见赵王并不认为是无缘无故获得的利益,而是人们感念他的恩义。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谢”,谢罪;“效”,献出;“以为”,把……作为。

(2)“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务”,致力于;“斗”,使动用法,使……互相争斗。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昔岁毅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可知韩国曾与诸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

结合“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可知韩国与秦国边境接壤,反复无常不遵守盟约。

“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可知在秦、楚蓝田之战中,韩国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

参考译文: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去年毅下的战争,韩国作为统帅主力,而与诸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韩国与秦国边境接壤,他们的土地方圆不到千里,反复无常不遵守盟约。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利,韩国因此反而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秦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荥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

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上党作为大邑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主决定这件事情。”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赵豹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缘无故获得利益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感念我的恩义,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往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再说韩国把上党献给赵国的原因,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遭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弱小的国家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能与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非常生气。(赵王)召赵胜、赵禹告诉他们说:“韩国不能守卫上党,上党太守准备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池。”二人回答说:“用兵多年,没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赵王)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

赵胜到上党说:“敝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太守以前有要求,赵王让我转告:‘愿以三万户的都邑封赏太守,以千户的都邑赏县令,郡内大小官吏都晋升三级,百姓能安定服从的,每家赐金六斤。’”冯亭流泪推辞,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了上党。”秦王大怒,命令孙起、王箭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①使君同到

杜甫

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

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

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②能忘折野梅。

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③

【注释】①高三十五:指高适,时在蜀任职。②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③西晋时山简镇守襄阳,常往习家池醉饮。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诗代书,邀请好友到草堂宴饮,侍御、使君是官职名称。

B.首联写自己住在茅屋,但生活还安稳;天气虽然寒冷,也已经转暖。

C.诗中绣衣指侍御史王抡,尾联“霜威”也是指这位侍御史的威严。

D.诗中运用借代、用典等写作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而又浅近朴实。

16.诗歌第二联广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

15.D

16.①该联描绘一幅水鸟沐浴、鸡过矮墙的热闹场景,生动形象;②以动衬静,更衬托了草堂的幽静、安闲;③流露作者对天气转暖、期待好友光临的轻松喜悦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用典……使语言……浅近朴实”错误,选项“用典”的手法与“使语言浅近朴实”的效果相矛盾。“用典”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如尾联使用山简的典故表达邀请之意,语言精炼含蓄,可谓言简意丰。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之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第二联的意思。“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意思是“正对门前幽径能看到鹳鹊在江上洗浴,邻家鸡还飞过院墙到俺家院子来”。这两句是写景,描写草堂之景。

然后结合内容、手法、情感鉴赏精妙之处。第二联主要抓住“江鹳”“幽径”“邻鸡”“短墙”来写,前一句写江鹳正沐浴,后一句写邻鸡飞过短墙,画面活泼生动,这些是草堂外的景象,这是以动衬静,用草堂外的热闹来衬托草堂内的幽静安闲;结合第一联“白屋寒多暖始开”来看,前一联提到“寒”,而第二联则提到水鸟沐浴、鸡过矮墙,可见天气开始转暖,景物描写之中透露出诗人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之意。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写蚯蚓因“ ”终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而螃蟹因“用心躁也”结果“ ”,强调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时候说道: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在树的生长过程中要做到“ , ”,这个比喻对于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尤其注重以“酒”来款待宾客,在古诗词中也有明证,如“ , ”写出了主人竭诚尽意的心情。

【答案】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蛇、鳝、穴、莳、置、飧、兼、樽、醅。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义观念。再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中国的人类情怀, 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于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真正的大格局、大自觉。中国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体现在对世界人民的一种朴素情感上。当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坚守到底的中国医疗队,彰显出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 的决心;当亚丁湾海域海盗出没,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挺身而出,10年护航让“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一次次挺身而出,见证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大爱。近代以来,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支持并尊重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同时也对生活满怀美好渴望。中国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体现在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上。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可加快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减贫。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既各美其美又 ,中国不搞成果独享,求的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乐意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植 发轫 患难与共 美美与共

B.根植 发轫 肝胆相照 美人之美

C.发轫 根植 患难与共 美人之美

D.发轫 根植 肝胆相照 美美与共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支持并尊重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同时也对美好生活满怀渴望。

B.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同时也对生活满怀美好渴望。

C.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对生活满怀美好渴望,同时也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

D.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满怀渴望,同时也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答案】

18.A 19.D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根植:扎根,多用于比喻。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

第一空,语境说的是中国的人类情怀扎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故选用“根植”。

第二空,语境说的是,中国的人类情怀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出发,故选用“发轫”。

第三空,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肝胆相照:比喻真心诚意、以真心相见、互相坦诚交往共事。强调的是真诚、真心。语境说的是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共担危险和困难,故选用“患难与共”。

第四空,美美与共: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强调的是共享共建、多元和谐,美人之美:每一个人还要懂得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强调认可或包容对方。根据语境说的“中国不搞成果独享,求的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乐意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分析,此处是说中国和各国人民共享共建成果,故选用“美美与共”。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

一是“支持并尊重”语序不当,应先“尊重”再“支持”;

二是“中国人民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同时也对生活满怀美好渴望” 语序不当,应先表明自己的追求,再表明对待他人的态度,即改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满怀渴望,同时也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三是“权力”用词不当,“权利”比“权力”更多包含了利益在内。故应把“权力”改为“权利”。

四是“对生活满怀美好渴望”搭配不当,“美好”一词作定语来修饰“生活”,而不是作状语来修饰“渴望”,故应改为“对美好生活满怀渴望”。

以上修改正确的只有D。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建筑师的工作就和作战时参谋本部的工作有点类似。一位建筑师在全面综合考虑并从技术科学的角度解决坚固、经济问题的同时, A 。因此,一个建筑师必须同时是一个艺术家。

当然,①不仅一座建筑物的美观问题在它的总轮廓,②还在各部分的尺度、节奏、色彩等等,③犹如一个人除了总的体格身段之外,④五官、四肢、皮肤、毛发、眼睛等对他的美丑也有极大影响。⑤建筑物的每一细节都应当从艺术的角度仔细推敲,⑥犹如我们注意一个人的鼻子、嘴、手指、手腕等等。⑦在设计的过程中,⑧建筑师往往把许多素描或者着色的立面图、模型,⑨成为自己研究推敲设计意图的手段。

同时也必须明确, B ,而美观是从属的、派生的。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20.A.还要从艺术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

B.建筑的坚固、经济问题是主要的

21.语句①可修改为:一座建筑物的美观问题不仅在它的总轮廓。

语句④可修改为:五官、四肢、皮肤、毛发等对他的美丑也有极大影响。

语句⑨可修改为:作为自己研究推敲设计意图的手段。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A.本句为照应句,与前文“一位建筑师在全面综合考虑并从技术科学的角度解决坚固、经济问题的同时”构成递进,句式上表述为“还要……的问题”;结合后文“一个建筑师必须同时是一个艺术家”分析,还要兼顾美观的问题,故可填写“还要从艺术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之类的句子。

B.语境辨析“建筑的坚固、经济问题”与“美观”的主次,后文“美观是从属的、派生的”,那么“建筑的坚固、经济问题”就应该是主要的,故可填写“建筑的坚固、经济问题是主要的”之类的句子。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语序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的后面,改为“一座建筑物的美观问题不仅在它的总轮廓”。

语句④,不合逻辑,“五官、四肢、皮肤、毛发、眼睛”并列不当,眼睛从属五官,故改为“五官、四肢、皮肤、毛发等对他的美丑也有极大影响”。

语句⑨,搭配不当,“成为……手段”改为“作为……手段”。

八、语言表达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完成。

岳阳楼所处的地势极佳,岳阳楼好像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高耸入云。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洞庭湖,楼与湖连为一体。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楚看到湖中船来船往,渔歌互答;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赏心悦目。可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而是诗人的真实感受。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把“岳阳楼”比作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写出了岳阳楼的高大恢宏,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岳阳楼好像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高耸入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本体是“岳阳楼”,喻体是“参天大树”,比喻词是“好像”,作者把“岳阳楼”比作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岳阳楼的高大恢宏的气势,具体可感,易于理解。这种描述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句子更有感染力。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里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二)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开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

对于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 例文】

礼行天下,温暖你我

自进入幼教接受教育开始,老师就以“讲文明,懂礼貌”教育孩子。正是从娃娃抓起,文明礼仪教育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风化才日渐澄化。不过,我们在享受礼仪之邦厚重温馨的气息滋养的同时,还会看到一些有伤风雅,令人大跌眼镜的现象和事情。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的心情“颇不宁静”。

温暖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世界是每一个人都希冀和憧憬的,要达成所愿,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应该“礼”字当先。只有礼行天下,人与人之间才会少去几分凄寒彻骨,多一些脉脉温情。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之风,简而言之当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时彬彬有礼。以此为标准,古今中外的名人侠士很多是不能入君子之列的,像楚霸王项羽、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等,尽管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对五千年文明长河的疏浚,他们不是以文明礼仪为工具,而是以征战挞伐和杀戮为快意的。很显然,这种涂抹上鲜血和生命的历史画册与文明礼仪是背道而驰的。

荀子关于“人无逆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并不宁”的论述,充分说明礼仪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世风淳化,首先当是社会风气健康积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不需要做到相敬如宾,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相帮助、相互取暖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邻为壑、隔岸观火,那么整个世界就少去了生机与活力,也就没有了希望。

放眼当下,各种“霸”时时刷屏,乱刻乱画随处可见,“XXX到此一游”的清秀文字从陆地到大海,再飞上天空,行事者满足了自己一时“扬名于世”的虚荣心,殊不知因为自己的不文明、不礼貌破坏了社会的风气,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些逞一时之快而与社会主流相左的做法是为社会所不容的。要让我们生活的环境风清月明,必须把这些旁逸斜出的枝节剔除。

礼仪之邦,礼行天下。这样,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融洽。当代青年应该从自我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把文明礼仪的接力棒牢牢握在手中,做一名合格称职的接力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知,它是由两则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材料谈及的话题而言,主要探讨的是“礼”的问题。其中,第一则材料引经据典,从古代儒家经典中引述关于“礼”的论述,足见古人因为意识到礼对个人成长和社会风化的重要性,所以对“礼”特别重视;第二则材料,则是从现实的角度强调了注重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在具体分析时,先提出“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的意义,然后从反面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不注重礼貌与文明的表现。由此,材料提供的思考角度有:当下,为什么要重视文明礼仪;我们该如何与不文明的现象进行“斗争”;“讲文明,懂礼貌”,我们该如何做;文明礼仪在现实社会中有什么意义。

理解了材料,明确了任务,文章写作时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主题——文明礼仪行天下,温暖你我、和谐世界;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论点观照现实,论述行文明礼仪的价值与意义。为了增强说服力,可以从反面列举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对照;最后,关联现实,当代青年应该传承和接力文明礼仪的大旗,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和谐。

立意:

1.礼行天下,和谐你我。

2.用文明礼仪之水浇灌社会之花。

3.礼仪之邦倡文明,社会更温暖。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六)
无数前辈血泪换来的暑假考研政治复习安排
小说《狂飙》进高中语文试卷 考生称考试难度较大
24考研6个方法让你的努力效果翻倍
【推荐阅读】语文教师要有“几把刷子”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专训:理解性默写押题测试(二)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题
人间事儿⑥丨郎铮:少年们,拔节长
比尔盖茨新冠检测呈阳性 称症状轻微
阿来“杜甫 成都 诗”第16讲来了,本周六不见不散!

网址: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质量A级语文检测题(六)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857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