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我≠我的大脑”:与时代搏斗的哲学家和他的哲学

“我≠我的大脑”:与时代搏斗的哲学家和他的哲学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2年06月28日 10:01

原标题:“我≠我的大脑”:与时代搏斗的哲学家和他的哲学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德尔斐神庙石碑上的一句箴言。自古以来,认识自我便是人类关注的核心主题,但自我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感受和意识的代名词,有人认为它是住在大脑中的指挥官。

20世纪末、21世纪初,前沿科学脑科学颇具野心地试图揭开“自我”的谜底,解决困扰哲学家几千年的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脑科学家开始认为,我们全部有意识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化学反应决定的,所以思考、意识、自我、心智等同于大脑或大脑某些区域的功能,即“我=我的大脑”(我即我脑)。

这一观点在荷兰脑科学专家迪克·斯瓦伯的畅销书《我即我脑:大脑决定我是谁》中表达得十分清晰:“我们所思考的一切,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都是由大脑决定的。这个精妙机器的结构决定了我们的潜能、局限和性情。我们就是自己的大脑。”

几十年来,由于脑科学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加之人工智能对脑科学研究的依赖,脑科学家的“我即我脑”观点渐成主流。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认识自我充满乐观的期待:无须文化、哲学、伦理、宗教和艺术的帮助,科学和技术进步就能实现对人类精神更深的理解。探索自我,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面对脑科学家自信的推断和乐观的期待,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却犀利冷静地指出:“我即我脑”是典型的神经中心主义观点(用神经化学反应来解释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潜藏着危害。

在其畅销代表作《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中,加布里尔围绕自我的核心概念,如“意识”“自我意识”等,从根基上对“我即我脑”进行了全方位彻底的驳斥,旗帜鲜明地提出“我≠我的大脑”(我非我脑)这一反主流观点,并系统论证了人类精神并非全由神经化学反应决定,始终具有主观性,这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我≠我的大脑”:

与时代搏斗的哲学家和他的哲学

文 | 陈丽

01

马库斯·加布里尔:

刘擎推荐的世界哲学明星

42岁的马库斯·加布里尔是当今备受世界瞩目的哲学明星。25岁取得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报告的指导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托马斯·内格尔,29岁便成为波恩大学哲学教授,可谓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哲学教授(除了28岁成为哲学教授的谢林)。

马库斯·加布里尔(Markus Gabriel)

加布里尔博学而精思,他对康德、谢林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了如指掌,对现代哲学大师托马斯·内格尔、希拉里·普特南的理论也熟稔于心。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他创立并发展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新实在论”。

在世界哲学舞台上,加布里尔的存在感很强。讲课、写作、办活动、对谈,样样尝试,项项拿手:懂10国语言,足迹遍布五大洲,在里斯本大学、伯克利大学、纽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里约热内卢大学、图卢兹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做客座教授时用当地语言授课;十几年间写了20部哲学著作;波恩大学的暑校期间,邀请众多知名学者与自己对谈,吸引了无数青年才俊前往求学,使波恩成为与巴黎并肩的哲学重镇。

德国波恩大学

向大众普及哲学是加布里尔的理想。他极有热情、坚持不懈地实践,身体力行打破学院“高墙”,撰写的三部哲学通俗著作《为什么世界不存在》《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思维的意义》叫好又叫座,得到齐泽克、查尔斯·泰勒等哲学大师的倾力推荐。

在《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中,加布里尔用引人入胜、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哲学术语,向读者呈现哲学的洞见,并用哲学分析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让读者了解哲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看待周遭事物的全新视角。其博学是文艺复兴大师的水平,而其深刻接近顶级哲学家,所以论辩入木三分、切中要害。《奇葩说》人气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刘擎非常赞赏加布里尔的写作风格,他感叹“哲学家无须变得圆滑或肤浅也可以吸引广泛的读者”,大赞《我非我脑》“是一部妙趣横生又严谨深邃的心灵哲学作品,几乎完美地融合了可读性与思想性”。

02

“我=我的大脑”潜藏危害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哲学家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非常多,马库斯·加布里尔为何会“集中火力”,驳斥“我=我的大脑”(我即我脑)这一观点?这是因为加布里尔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把我们天生作为某种特殊的精神性生物所必需的生物或自然条件,与历史上出现的我们对自己的描述元素混为一谈了”的观点,试图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所有生活都被自然事件接管,其背后潜藏着几种危害:

一、将“自我”物化(认为自我就是大脑),从而消解人类精神的存在——既然一切都是物质,精神也就不存在了。

二、将“自我”简化(认为自我很容易理解,研究神经生物化学反应就可以),回避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三、将“自我”被动化(认为我们所有有意识的决策,都是由大脑中被基因决定的基本神经连接所定义)。在神经中心主义者看来,即便是我们有意识做出的、影响我们行为的决定,也一定是先在大脑中做好了无意识的准备,而无意识的神经过程只是基本的既定神经元连接的结果。由此否定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行动,让人产生无力感,为不负责任找到完美的借口。

03

21世纪的精神哲学:我≠我的大脑

在《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中,马库斯·加布里尔深入“自我”的根基层面,系统驳斥了“我=我的大脑”。

一、从哲学观层面。他认为“我=我的大脑”这种观点背后的哲学观是过时的。加布里尔以提倡“新实在论”出名。新实在论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即根本不存在能包含一切事物的单一现实,存在的只是现实事物于其中显现的各种意义场,以及存在于这些意义场中的自在的、现实的事物。

像“我=我的大脑”这样,认为一切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为神经化学反应这一单一现实,其哲学观是古代思想的残余(就好比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由火构成的一样),是过时的。

二、区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大脑是有意识的生活的必要条件,但大脑与有意识的生活并不等同。必要条件远不是充分条件。好比拥有双腿是我骑自行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我还要掌握骑车的技能等。

相信我们理解了大脑就完全理解了精神,与相信我们拥有了双腿就懂得了如何骑自行车一样荒谬。

三、深入分析意识的产生。加布里尔将意识分为两个向度:意向性意识和现象性意识。意向性意识是对外在事物的客观感知,现象性意识则是主观体验。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两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没有主观体验,意识不成其为意识。

四、重申人的本质。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生物,就是有意识、能思考的动物,始终拥有主体性和主观性。如果人只是完全被大脑中的神经化学反应决定的生物,那就与被欲望与演化驱使的动物,与被内部程序驱动的电脑并无二样了。

的确,我们行动的很多必要条件都是确定的,无法改变的。指甲生长、头发变长,出生、变老,最后死去,这些都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能够不受自然规律约束,自由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结婚或者共进晚餐的对象,怎么思考,喜欢什么,人生的大部分都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自我”不是大脑,也不全由大脑决定。

04

与时代搏斗:

加布里尔“我≠我的大脑”的意义

日本NHK电视台曾为加布里尔拍纪录片,称他为“与时代搏斗的哲学家”,这一称呼非常贴切。面对科学万能主义的狂潮,加布里尔主张“我≠我的大脑”颇有点逆流而上的姿态。而与时代搏斗,是加布里尔的常态。

当人们陶醉于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类的巨大进步中,当人们沉迷于各种流行之物中,加布里尔始终保持哲学家的冷静,一针见血地戳穿人们的错觉。

日本顶级机器人研究专家石黑浩说:“我之所以会如此热衷于机器人开发,是因为它是我们人类的一个目标。”加布里尔直言不讳:“我和你的看法很不同,可以说完全相反的观点。”

扎克伯格宣布打造“沉浸式互联网”元宇宙,加布里尔马上抨击“元宇宙”是让人无法自拔的精神“毒品”。

众人对机器具有意识充满期待,他则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如果没有意识概念做前提,智能概念是不能成立的。且人工智能正在通过社交网络、市场等,肆意操控我们。

对于风靡世界的各种社交软件,加布里尔却说,脸书和谷歌不过是利用你展现自我形象的自由来使你被操控罢了。

加布里尔主张“我≠我的大脑”,旨在提醒人们别忘了人类是精神性生物,始终拥有主观性这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征。而由这一观点衍生出来的行动指南很多。

如我们不应简单化看待这个社会(像把一切归为神经化学反应那样),而是应该深刻理解它的复杂性。解决我们这个时代复杂问题的主要出路,也许并不完全是对大脑进行研究,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进行简化,获得统一、扁平的对“自我的认识”,而是从人文角度对他人形成一种真正的理解。

每个人不是被神经反应简单刺激的被动机器,有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是尊重人、与人合作的基础,也是伦理与道德的基础。正因为人有主观感受,我们才不会将他人视为可以利用的手段。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多数人都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加布里尔却敏锐地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他用与主流思潮不一样的观点和角度,来回答我们每个人都关切的人生大问题。他鼓励寻找丰富的执着、主动担责的积极和不被决定的勇敢,试着通过哲学唤醒人们的理性,帮助每一个被欲望与机器掌控的现代人看清自身的地位,告诉我们人不只有被决定的份,我们天然的主体性和主观性,让我们无论在哪一种境遇下都有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自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我的阅读感悟(阅读时光)
徐纪周:创作是我与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
商务印书馆推出康德哲学核心《纯粹理性批判》最新中文译本
我是温柔的,但我也有脾气
我的丑娘电视剧剧情 我的丑娘简介
王阳明的哲学,只有价值理性,没有工具理性
关于“认识的焦虑”和“焦虑的认识”的对话
许我与你来世守一场相依红尘的缠绵
我要的坚强歌词 我要的飞翔歌词
我的老班长歌词 我的老班长歌简介

网址: “我≠我的大脑”:与时代搏斗的哲学家和他的哲学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89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