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原标题:江海燕: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摘 要: 湛若水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明代大儒陈献章的学生,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陈献章对此高度评价,并将“江门钓台”作衣钵传与湛若水执掌。湛若水在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升至礼、吏、兵三部尚书,创建书院,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完善和丰富“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和实践理念。“随处体认天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指“静养”,更重要的是指在实践发展中“感悟”“认识”,“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而。”“天理”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自然之理、自然法则;二是指德性之理、道德法则,包括尧、舜、孔、孟以来的“仁、义、礼、智”等方面内容。体认天理的关键是勤于学习、涵养心性、努力实践。湛若水所述的“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深入发掘和传承“随处体认天理”思想,有利于激励青年立志,勤奋学习,树立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导青年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有利于青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贡献。
湛若水像(1466—1560)。
2021年是湛若水(1466—1560)诞辰555周年。湛若水字民泽,号甘泉,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继承和发展了陈献章的心学思想,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与同时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被统称为“王湛之学”。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的竞争。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对当代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的渊源及其与王阳明思想的相互关系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人称白沙先生,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他是明代中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提出了静养端倪、涵养心性、崇自然、学贵自得等思想,开明代心学的先河,是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献章在世时就声名远播,不少学者慕名来到他的白沙书院学习。湛若水是陈献章晚年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的“体认观”,但觉察到老师的“自得”之学有是内非外的苗头,于是提出了“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的观点,得到陈白沙的高度评价,“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湛若水在他从政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升至礼、吏、兵三部尚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随处体认天理”成为湛若水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成为湛若水教育思想的方法论。
王阳明(1472—1529),浙江绍兴府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 “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致良知”是王阳明在晚年提出的学说宗旨,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湛若水与王阳明为明代同时期官员,湛若水思想和王阳明思想被统称为“王湛之学”。从总体上说,湛若水与王阳明对“天理”的理解是一致的,即他们认为“天理”非程朱所持的那种外在于人心之定理,相反,天理维系于人之一心。实际上两人都把天理看成人心之本体,这构成了二人共同的心学立场。湛若水言:“所寂所感不同,而皆不离于吾心中正之本体。本体即实体也,天理也”。王阳明亦言“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有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后人对“随处体认天理”和“致良知”学说的评论,大都认为其在本质上都是在“心”上说话。但两人的思想也有不同之处。湛若水称道:“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王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说为外。”在这里,湛若水认为他所说的“心”是能体认万物之“心”,是“大心”“宇宙之心”,而王阳明所说的“心”是指人的“方寸之心”。同时湛若水强调,为防止“天理”“良知”流于空泛,不务实际,需要“学问思辨笃行”。虽然王湛之学有不同之处,但这并不影响湛王二人的友情和相互支持。
湛若水的书法。
二、“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意蕴
第一,“随处体认天理”思想是建立在“心包万物,气塞天地”哲学理念基础上的。陈献章在“以道为本”的本体论基础上,接受了“气一元论”的影响,把“气”与“道”同视为宇宙的本原。他在五言诗《五日雨霰》中提及的“元气塞天地,万古常周流”,显示了他朴素的唯物观点。湛若水继承和完善了老师的思想,强调世界也不过是气的世界,他说,“盈天地之间,一气也”,认定人与气、与天地不可分离。他指出:“人与天地同一气,人与之一呼一吸,与天地之气相通为一气,便见天地人合一处”。他撰写了《心性图说》,并加以说明:“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混然宇宙,其气同也。锡命曰:‘言性之本原与天地万物一体,混沦于宇宙之间而同一气也’”。他提出了“心包万物,气塞天地”的结论。在高度重视人的心,即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他也承认客观万事万物的存在,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而行。这是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基础。
第二,“随处体认天理”思想在肯定先师“静养”的基础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陈献章年轻时受儒释道影响,师从,而后返乡坐春阳台十年,闭门自得。他创立了“崇自然”“学贵自得”学说,把静养作为“入圣之门”,提出:“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这是陈献章以“静”为涵养的经典说法。明末学者黄宗羲评论陈献章的理学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功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两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王阳明而后大”。随着他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学识日渐深厚,他也就不断地解释和完善“随处体认天理”学说。“随处体认天理”,重点在“随处”二字上。湛若水解释说:“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一耳。耳寂则廓然大公,感则物来顺应,所寂所感不同,而皆不离吾心中正之本体”。湛若水没有否定先师“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的观点。他认为,“随心”就是指靠静坐进行涵养,但这是不够的。体认天理还须借助人生经历,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及社会的发展,随天下大小事情去“体认天理”,去认识并体悟自然的规律和道德的真理,从而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蕴含了“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的思想。“体认即功夫”“体认天理如培灌此根”,“体认”具有“至”“认识”的意思,一指感悟、认识天理,二指自己的行为合乎天理。湛若水指出:“读书、亲师友、应酬,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意、身、心一齐俱造,皆一段功夫,更无二事。”在湛若水看来,在“体认天理”的过程中,人的“意、身、心”都同时投入。这是“知”与“行”同时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也就是说涵蕴了“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的思想。湛若水称之为“体认兼知行也”。
第四,人们需要终身通过不同的实践去“感应”和认识“天理”。“体认天理”的观点出自朱熹的老师李侗。结合孟子的思想,湛若水做出解释:“天理者,天之道也。天理自然,君子效法它,所以只管涵养,绝无害处。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无害自然而已”。“愚谓‘天理’二字,千圣千贤大头脑处。尧、舜以来,至于孔、孟,说中,说极,说仁、义、礼、智,千言万语都已概括在内。若能随处体认真见得,则日用间参前倚衡,无非此体,在人涵养以有之于己耳云云”。湛若水对“天理”的论述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自然之理、自然法则;二是指德性之理、道德意识,包括尧、舜、孔、孟以来的“仁、义、礼、智”等的内容。它是人们的道德准则和理想追求。湛若水论述的“天理”主要是指第二层意思的德性之理,同时也包括第一层意思的自然之理。湛若水在《示学六言赠六安潘汝中黄门》提到:“随处体认天理,六字千圣周行。万里一心感应,虚灵中正观生。”这集中表达了他的核心思想和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核心思想要求人们要用终身实践和不同实践来认识和体察人类社会的“天理”,即人类社会共有价值。
第五,体认天理的关键是好学至善、涵养心性、勤于实践。湛若水指出:“本体即实体也,天理也,至善也,物也,乃吾之良知良能也,不假外求也。但人为习气所蔽,故生而蒙,长而不学则愚,故学、问、思、辨、笃行诸训,所以破其愚,去其蔽,警发其良知良能者耳,非有加也,故无所用其丝毫人力也。”“孔子称颜子之好学曰:‘不迁怒,不贰过。’都在心性上用功,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他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由于人为习气所蒙蔽,所以一生下来心上就有灰尘,长而不学则愚昧无知,所以要学、问、思、辩、笃行。他称赞孔子的弟子颜回是在心性用功的例子。他屡屡教导学生要获得良知良能,获得“天理”,强调必须“学问思辨行”,告诫学生不要“喜静厌动”,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发奋实践。
湛若水一方面宣扬“随处体认天理”,另一方面亲身实践“随处体认天理。”湛若水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为官勤政清廉,力主德治与仁政,重民与爱民。他主张“民庶实为邦本”,君子要得“民心”和“天心”,追求“衣食足,善心生,伦理明,风俗厚,礼乐兴,和气致,天地泰,万物若”的太平天下。他也是思想家、教育家,一生以兴学育贤为己任,写下了许多著作,特别是教育门下弟子的教材。他在广东(增城、西樵、罗浮山、广州等地)、江苏、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兴办或捐助书院,开馆讲学。他还用自己的积蓄设“赡田”、仓廪,以学谷接济贫苦学生。
当代出版的《湛若水全集》。
三、“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一是激励青年学生立志学习,树立科学精神。湛若水生于小康之家,从小丧父。王阳明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南京吏部尚书。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从小立志,勤奋学习,躬行践覆。最后两人都成为同时代的学问大家,并成就了大业。当今时代与500多年前的明代已大相径庭。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教育学生从小立志,勤奋学习。作为教育家,湛若水的教育理念集中在他在西樵大科书院所作的《大科训规》《大科书堂训》中。他在《大科训规》中规定:“诸生为学,必先立志,如作室者,先曰其基址乃可。”湛若水通俗地比喻,学习要先立志,就好比建房子,首先把地基打好。作为学生要立志于每日鸡鸣而起,勤奋读书、锻炼,为日后打好基础。如何用功?《大科训规》规定:“诸生用功,须随处体认天理”,强调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在实际运用中、在实践中体认“天理”。“随处体认天理”,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日常都要注意发现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培养他们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带领学生去关注事物的本质,追求真理,让学生从自然中汲取知识和启示,“知行合一”,并用这些知识和启示指导自己的实践和决策。
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说明了实践也是达至“天理”的重要因素,这无疑是对当时的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的纠偏。今天,湛若水的这种思想对我国当代“改革应试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已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教育进一步变革,与之相适应,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此,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带来深刻启示。一方面,要注重培养青年的主体性意识。陈白沙和湛若水都肯定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国要实现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果没有具有清醒主体意识和勇于改革、创新的新一代人才,那么这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育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力习惯、品质和品格,“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健全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决定自己应采取的态度和所做的事情,对己解决个人人生中不同阶段所应取态度和所做的事,对外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指的是不仅要在静坐中体认天理,还要在实践中体认天理。这就需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应试教育的导向是教师偏重知识灌输,重视考试与分数,学生被动学习,与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背道而驰。推进素质教育,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求正创新的教育环境,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努力去体验、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体悟和启示。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和多样化手段,倡导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批判性,形成师生间相互讨论的合作式学习方式。进一步改革现行课程过于学术化的形式,增加选修部分技术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湛若水曾经说过,只有通过“学问思辨以开其知,笃行以恒其知,知行并进,涵养以扩充”,才可能“成其德”。积极倡导实践性教学,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强调教育过程的“知行并进”“知行合一”,增设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强化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重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普通教育具有不同特征:职业教育是学习和掌握特定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普通教育是“学科的教育”,但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科学技术发展,两种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特征正在突显。在这种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把技术技能的教育与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把技术技能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普通教育必须把学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性与实用性、实践性结合起来。普通高等学校愈益发展成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相结合的高等学校。“随处体认天理”中的“天理”包括了自然之理和自然法则,“吾儒学要有用,自综理家务至于兵农钱谷水利马政之类,无一不是性分内事,皆有至理”,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三是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湛若水指出,“天理者,天之道也。天理自然,君子法之,以直养无害”。这强调了人要保护自然,要体察天地之性,遵循自然法则;强调了人和自然是紧密相关的。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气候变暖和其他气候变化问题影响着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注重生态文明的教育,让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和平衡。通过开设环境教育、社会教育等课程,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了解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为现在和将来走向社会,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四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之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并把吸纳和传承结合起来。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内涵,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先哲们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强调美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为人处世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公共课程、教育实践等形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素质和道德观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是纪念和研究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
(本文作者江海燕,广东文史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原文刊载于《学术研究》2023年第6期,原文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江海燕: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王阳明走在长安街上,碰到一个看相的,看相的一见大为惊讶
王阳明的哲学,只有价值理性,没有工具理性
湛庐·现实科幻系列第一季发布:周炜谈科幻对商业创新的推动
江德福教育姐夫,姐夫都不敢多说话,真是太逗了
墨斋画廊创始人余国梁:当代水墨艺术的机遇与挑战
高湛陆贞终于大婚, 高湛等不及要入洞房, 好事成双
个人化视觉呈现都市、移民、梦想、信仰,游江作品展开幕
乡村爱情海燕现况曝光,身材发福胖到认不出,和老公同台唱二人转
新书速递|《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
网址: 江海燕: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8989.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