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什么不仅是“鬼节”?
原标题:“中元节”为什么不仅是“鬼节”?
本文转自【道中华】;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中很特殊的一个,因为它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它融合传统儒家的“秋尝”祭礼、《周易》阴阳消长的宇宙观、道教的三官信仰以及佛教的盂兰盆会等内容,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现实例证。
融合三教的中元节
中元节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按照儒家的礼制,秋天要对祖先进行秋尝之祭。所谓“尝”,是指请祖先品尝当年秋天成熟的新鲜粮食谷物。这既有对祖先庇佑丰收的感激,也有以不敢独享食物的举动向祖先表示的敬意。中元节所在的农历七月正属秋季,因此,如果要追溯中元节最早的源头,大概就是秋尝祭礼了。
同时,农历七月十五在儒家的易学中同样有着特殊含义。汉代儒家通过对《周易》“阴阳”思想的研究,提出“消息卦”说。“消”即减弱,“息”即增长,“消息”即指阴阳二气在一年之中的消长变化。汉代的经学家按照这一原则,在《周易》中找出12个特殊的卦,其中代表农历七月的是否卦。否卦的卦爻排列恰好是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卦为三个阳爻、坤卦为三个阴爻。这代表农历七月刚好处在阴阳二气均分的位置,是一年中阴阳平衡的节点;同时,它又是阴盛阳衰的起点——是阴气超过阳气的开端。而十五日恰好是农历七月的正中,因此,七月十五就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变化趋势逆转的最中心点,从此之后,阴气渐盛、阳气渐衰。
在古人的观念中,逝去的亲人已经去了阴间。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阴阳变化的中心点祭祀亲人,可谓“恰逢其时”。
随着东汉以来道教的发展,中国人又产生了“三官大帝”的信仰。三官大帝分别为天官大帝(赐福)、地官大帝(赦罪)、水官大帝(解厄),其中地官大帝的诞辰即为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节之名也正源于此。因此,随着道教三官信仰的加入,农历七月十五的祭祀活动又有了为逝去先人祈福赦罪、使其能够安居地下的含义。佛教有结夏安居的传统,即在夏季雨季到来,草木、昆虫繁殖最盛的时候,僧人们要一直聚居不出,专心修学。这一习俗传至中国后,按照中国的气候特点,结夏安居的结束时间刚好也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而,这一习俗又与佛教的另一传说“目连救母”融合,于是就有了超度逝去亲人的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从中元节的历史演变来看,它既有本土儒道的文化、宗教渊源,同时也融合了佛教的相关内容,并在长期的民间传播中,最终演变成一个以悼念、追思、祭祀、救度逝去亲人为主要内容,融合三教的民俗节日。
兼通天人的孝道文化
渊源复杂的中元节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内容是对逝去亲人、尤其是父母的悼念。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中国人的传统宗族观念。
《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对个体的人的理解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前提的。在古代先哲看来,人必须在对自身诞生过程的探索中才能理解自身。人们将对自身的定义自然而然地追溯到整个家族,更直观地说,每个人的存在都根源于父母。由此,“孝”就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父母的朴素自然情感以及一系列行为规范,而且是在对父母的真情流露中,对生而为人的我们自身的最大肯定。
可以说,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中国人是在孝的实践中成为自身的。也正因此,所谓的孝,在骨子里体现着一种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中可见,一方面,人们对孝的理解是在孝的实践过程——行孝中完成的;另一方面,孝作为一种伦理准则,以人对自身人格、事业的成就为最终指向。
孝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一种浓厚的超越性意味。《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人的观念中,孝既是“天地”即宇宙运行规律的一部分,又是“民”即人的行为准则。孝道文化的伦理性与超越性,在中元节这一民俗节日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其伦理性而言,人们理应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从其超越性而言,人们与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超越于现实之上,这种由上天赋予的联系并不会因为生命的有限性而受到破坏。
贯通神人的宗教观念
中元节除了是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人传统的宗教观念。
作为一个悼念逝去亲人的节日,中元节的设立本身就是中国人宗教观念的最好注脚。对古人而言,其一生所参与的宗教活动,几乎都与伦理相关,悼念、祭祀逝去的亲人,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正因此,才使得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充满着一种人伦日用的温情。
中国人最普遍的崇拜、祭祀对象,是自己的父母、长辈、祖先。哪怕是那些真正的“神灵”,也会被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解释为“父母”“家长”之类。如《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周易·说卦传》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旧时的中国人几乎家家供奉“灶王爷”,且称之为“一家之主”;至今,人们的口头语中,也还有“老天爷”一词。在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所谓鬼神,其实是人们伦理关系的延伸与升华。鬼神、神灵除了是需要敬畏、崇拜的对象,更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祖先”。
事实上,中元节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才诞生并演变至今。从强调“神”“人”不同的角度来看,必须有专门的礼仪对待。由此形成了专门的“祭礼”,强调宗教祭祀行为与日常生活区分开。如《礼记》中说,夏朝人祭祀主要依靠煮熟祭品后散发的热气沟通神灵,商朝人祭祀依靠音乐,周朝人祭祀依靠酒的香气。从中元节的节日习俗来看,供奉祭品显然属于以香气祭祀的变形、烧化纸钱金帛则脱胎于以热气(烟气)祭祀,至于放河灯、放焰口等习俗,则几乎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的仪式、行为中。因此,中元节的种种习俗,实质上是在中国人“神人有别”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非遗中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传统过出新味道。
重庆市丰都县将于8月30日举办2023年丰都中元节活动,内容涵盖“名山祭祖、城隍出巡、祭祖大典、冥烟寄思、万人放灯”五大仪式。据了解,该活动将放飞12个直径1.5米的“祈福灯”,另有1万盏“祈福灯”沿江岸线腾空,200架无人机孔明灯联动表演,将美好的愿望升华为璀璨的灯光,让参与者感受中国孝、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香港特区,潮人盂兰胜会又称“盂兰节”“中元节”“鬼节”“麻谷节”或“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旅居香港的潮汕人举办盂兰胜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整个香港较隆重及大规模的民俗活动。2010年5月,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传统民俗“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放河灯包含祭祖、制灯、放灯、许愿等一系列活动,既有中元节的民俗特点,又融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特征。2014年,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鄂嘉镇都会举行中元节活动,在群众自发组织笙歌传唱、自娱自乐的基础上,增加文艺演出、赛歌会,以及打陀螺、磨担秋表演等,促进了当地民间歌舞乐的传承、保护、发展。2019年10月,鄂嘉七月十五中元节被列入州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这个踏着秋风而来的节日,我们不仅要记住它本来的样貌,更应将其中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融入生活,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适应时代发展,让保留传统文化根脉的节日别具风采。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3年8月29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元节”为什么不仅是“鬼节”?
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
明日中元节,牢记传统“1不说2不吃3不做”,去除霉运,平安顺遂
中元节:寄哀思 敬孝道
中元节什么时间祭祖?不能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要懂
中元节:祭拜故去的亲人,最好的做法不是烧纸钱,是做好这三件事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今年年景如何?看农谚咋说
路,不仅是距离,更是一种经历
农历七月鬼月,“地门”被打开,老祖宗告诫的这4大禁忌,需注意
97年的黄毛黎明,不仅是颜值巅峰,还是乐坛巅峰!
网址: “中元节”为什么不仅是“鬼节”?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9205.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