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守 望(三)——来自红旗渠畔的报道

守 望(三)——来自红旗渠畔的报道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8月30日 19:26

原标题:守 望(三)——来自红旗渠畔的报道

守 望(三)——来自红旗渠畔的报道

□ 杨玉东

日子在艰难和幸福的缠绕中跋涉。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每每在困顿的夜晚,会与诗人旖旎的诗句在心灵的深处相遇。

豁然间天地洞开,云清月朗,心旷神怡。

吟咏间,天气渐渐由炎热起来变的凉爽起来。夏天悄悄离去,不慌不忙,毫不客气,无声无息,毫无迹象地完成了一个岁月的轮回,不可挽留,不可遏制。

去年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专家班学习,一位来自省城的文化大家,也是省社科界的领导,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能妙手一点,一语中的,酣畅淋漓。

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周易》文化的点评:

“易,不易,简易。”

大道至简,醍醐灌顶。

繁华如梦,芸芸众生,人间万象,则为无穷变幻之“易”,“易”中求“不易”,则为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中规律、规则的探究,这是方向层面的思考,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易中求简易”。这是技术层面的提升和升华。大道至简,凡是大道者,皆寥寥数语,切中肯綮,一语中的。而大凡故弄玄虚,故意让人看不懂,弄不明白的道理,都是缺乏理论自信的。

如此谓之根本。

人世间,冥冥中会有一种轮回和观照。

2016年的秋季,金风飒飒,硕果摇枝,空旷的天空祥云轻舞。我的孩子在那年的高考中收获尚可,在不可预期中命中了一所家族中空前的一所高等学府。也算让长期重压之下的自己,长舒了一口气。

说来不易,孩子自从进入初中的大门,学习,考试,再考试;然后中二那年进入一中的火箭班,更是进入了学习加速器,月考,期中考,期终考,纷繁复杂,纷至沓来的考试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的替孩子捏了一把汗!

世界那么大,真的没有时间去看看!

高考结束,孩子提出,去学校报到之前,到咱们家乡的景区去看看。

我思考了一下,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以及其他林州的景区,她小的时候我都带她去看过,索性走远一些,看看周边的吧。

就是“马氏庄园”。一个家族的曾经辉煌,一个民族的简易缩影,一个教育的成功典范。

还是应该让孩子去看看。

从西到东,自北向南,自外而里。巍峨的建筑,沉淀的岁月,蕴藏的光华,璀璨的人文,让这座古老的建筑群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不灭的火种,熊熊燃烧。

导游是位颜值颇高的小美妞,袅袅娜娜,颇有古典美。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的彻底、纯粹、恰当。

我们来到西部的一个院落,在蓝砖铺地,名画为饰,些许阴暗的书房内,导游小姐不留意地为我们一行朗读起一架屏风上散发着历史风韵的雕刻文字。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

“请美女再说一遍!”我灵魂深处的记忆被后面的四句深深触动,岁月尘封已久的少年时代,不可遏制的牵引我穿越时光隧道。

导游小姐娓娓重复道来。

这些句子是如此的亲切,像夹带着亲人的气息,温温润润,丝丝缕缕,拂之不去。我的眼角有些湿润。

遥想当年,我刚刚小学毕业,由于成绩不理想,未能考入几个村子联办的初中,便不想再读书,辍学在家,和父亲一起做木工。

六月的夏季,天空流火,闷热的空气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天到晚,父亲让我推着有着身高三分之一的刨子,刨一根根刚刚蜕皮的檩条。

艰苦的劳作,让我汗流如注,浑身酸痛,但不敢吭气。

“就是累死也不去学校!”我当时横下一条心。

其实,父亲的内心我是理解的。他的父亲在他七岁那年就突发恶疾去世了,他的学业也就戛然而止。未能读书是他心灵深处永远遗憾,永远的痛。于是,总是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父亲对我顽固的坚持,痛惜,无奈,揪心!

父亲还是下了决心,决定用暴力改变我的想法。

那是一个上午,他突然问我,“再问你一句,去上学吗?”

我没有回答,只是拧着眉头不说话。

他这次没有和我商量,也没给我反应的机会,一脚把我踹倒,我爬起来就跑,父亲像头发怒的狮子,拿起自己的鞋底向我猛扑过来。

终于被抓住,摁到地上。鞋底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从头,到腰,到屁股,我不知道当时挨了多少高频率的猛烈拍击。

最后,只感觉鞋底的起落,而不再有身体上的感觉。从火辣辣的刺疼,到木然的闷疼,到麻木的胀疼。

“我去上学!别打了!别打了!”我无奈中权且屈服。

中午,一家人在闷闷不乐中午睡。

下午,我在屋子的水泥地上醒来。父亲已经干活去了。在我枕头的旁边,放着父亲用旁边带孔的分页纸写的四句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你还是去读书吧。”

顿时,我似乎看到了父亲的心酸,父亲的期寄,父亲的眼泪,父亲的无奈;看到了自己的执拗,自己的昏聩,自己的无聊,自己的浅薄……

顿悟。就在一瞬间。

我抱着我平时爱读的一箱子小人书,来到父亲的面前。

跪下,诺言。

“请您相信,我会出息,不会让您失望。”

仰头,父亲老泪横流,泣不成声。只记得那个暑假,我自学修完了初中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从此奠定了学业转身的基石。

就是那一个转念,让读书成为我生命的底色,生命的基石,生命的风格,开花结果,一路芬芳。

初中毕业,完成了当年老父当年送我上学的最低愿望,而且以应届生的身份考入县里一所普通高中,完成了一次人生的第一次飞跃;高中,孤灯黄卷,悬梁刺股,考入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学校,实现了一个农家孩子的凤凰涅槃。

这些在其他人身上显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目标,对于我,却付出了邻家孩子不可能的代价。

假期里,其他孩子疯玩时,我在预习下一学期的课程;夜深人静时,灯光如豆的煤油灯下,我在一遍又一遍地记忆着单词;大雪纷飞,浪漫飞扬,而我却担心路途泥泞难行,那年我上高三,飘雪的日子,在老家通往县城的小路上,总是有我背着自行车前行的孤独背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往事的峥嵘,铸就了回眸的珍惜。

父亲写给我的那四句诗,成为我一生的逻辑起点,成为我一生的底色遵循。

但唯一的遗憾,就是我读书颇多,书海遨游,涉猎颇广,始终未能找到老父当年给我四句出处。

孩子拉了我一下,催我往前走。

我的思维回到了当下,泪眼婆娑。

“出自何处?”我忙不迭地问。

“出自《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导游小姐目光闪亮。

岁月轮回,灵光再现,如琢如磨,如切如磋。

在诗书传家的马氏庄园,在孩子即将赶赴全国名校的时刻,能重温人生启蒙的人文原点,真应该感恩神奇造化的成全,感恩生命冥冥的契合,感恩万物运行的妙谛。

“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处世无他莫若为善。”

这是马氏庄园的楹联,和我的人文起点竟然如此契合。

我的生命当如此,孩子的生命当如此,人的生命当如此。

归来,浩渺蔚蓝的天幕下,绵绵延延的太行山,沉浸在灿烂的万丈霞光中,愈显峻拔。

人与人之间没有偶然的相遇。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此语入心入肺,每每想起,如沐心雨。

G先生是位中医。他的故事是从朋友那听来的。

前些年,朋友由于工作的缘故,熬夜,喝咖啡,喝浓茶是生命的常态。身体就像吝啬而狡猾的债主,你缺钱的时候,他会很是慷慨地借给你,一副很大度的样子。但当你亏欠到一定额度,他会突然找上门来,像地痞无赖般,变本加厉,穷尽手段,挥之不去。

朋友就是被身体讨债的主。一时间,肩周炎来了,左肩发作。酸胀,困乏,一不小心,就撕裂般的疼痛。

按摩,打针,艾灸……无所不用。但效果了了。

心急如焚。一位曾经饱受此病折磨的哥们告诉他,这是时间留下的顽疾,还得用时间来疗却。要一年时间,两头见冬天就会好。一年到头果然好起来。然后是右肩,如此,还是一年的光景……

最烦人的就是,医院检查,一切正常,但总是困乏无力,精神不振。看了好多医生,都说好好的,没事!

没事!?真的没事?

朋友在单位的一位同事闲聊间,无意中谈及此事。同事笑曰,此病好多人都犯,是疲劳综合征。最好找中医调理,其他治疗几乎无效。

如此,就在各色中医中巡回治疗,吃药,还是效果很小。

很是无奈中,准备放弃这些无效的奔波。无论如何,这又不是什么非治不可的病症。

“G先生,中医。善医疑难杂症。可以去找他,调理一下”去年冬雪飘零的日子,有人点拨朋友道。

一日,朋友闲来无事,照着地址,一路寻去,在一所名校的旁边,一个普通的诊所里见到了传神的G先生。

场景,令人惊叹不已!

看病的人从里到外,男女老少,逐个排开,一直排到了诊所外部。何人何等医术?竟然让百姓如此信服?

终于轮到朋友看病了。

耐心的沟通,稳准的把脉,鞭辟入里的分析。

望闻问切,谈笑间,确诊。

起承转合,阳春白雪,山河激扬。如弹奏一曲妙曼古琴。

朋友准备拿起药方去药店拿药。

“你这病吃中成药效果就不错。我这都是中草药。你有医保,去外面药店拿吧”G先生笑着说。

“看病不要付费,药再到外面去拿,不全忙活了?”朋友顿生疑窦。

“中医调理,关键是要有信心,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大约一年半载后,就会逐步好起来。”G继续说。

谈话中,了解到,G是邻省医科大学毕业,辞去公职,开了个门诊,悬壶济世。

照方吃药,如此,半年的日子,飞般地溜走。

朋友身体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恢复,但还是没有预期的好。

再去G的诊所。依然是门庭若市,依然是焦急等待,依然是耐心若常。

“望、闻、问、切”,温文尔雅,若弹奏一曲《梅花三弄》,风生水起,淡定自若。

“你的病,重在心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切不可急于求成!”G医静静地说。

G医的话,让朋友烦躁不安的惶惑,迅速安静下来。

良医医心,由心而身。高!

还是没有让朋友从他那拿药。

朋友是身体在G先生的调理下,日渐康复。

“你看病不收钱,也不是像其他医生一样主要靠卖药挣钱,你是怎么想的?”

朋友忍不住在一次看病时,问了一句。

“医生是看病的。其他都不重要。”G先生回答。

故事告一段落。

朋友的故事,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我们在出发时,对自己的使命,家人的嘱托,笃定的初衷,了然于胸。但走着走着,就会把心绪锁定在行走的姿势,是否劳累上,全然忘记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就像婴儿的啼哭,刚开始,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疼了,也可能是困了。但啼哭进行中,到底为何哭,却忘了!只记得,哭的动作,哭的过程,其他的不重要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生。人生终极价值与金钱的关系中,金钱是路径,是工具。但我们在行进中,会把路径和工具当成梦想去追求,而迷惑了我们的纯净初心,恍惚了我们最初的旖旎梦想。人生自然混沌不堪,纸醉金迷,风雨如晦。

无论是若干年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还是近在眼前的假疫苗事件,让我们清晰的目睹,本末倒置的闹剧和黯淡结局。

G先生的作为,让我们在心痛不已的假疫苗事件中回过神来,仰望蓝天白云,郎朗日月,而后心旷神怡,能量满满,整装上路!

从他的身上,不仅看到一个职业的良心,还有一个民族的良心,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核心基因,在纷繁复杂的利益交织中,在重重叠叠的思维碰撞中,在高高低低的道德评判中,熊熊燃烧,光芒四射。

这一束光芒,自古至今,绵延不绝,烛照未来。

L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部传奇。

2017年的元月,春节临近,年的味道愈来愈浓。市里突然分配了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对L进行研究性参访,为当下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成功的范式。

搭班子,定计划,反复几次,外围采访进行得相当顺利。

临近年二十三,小年。我们终于走近了这次采访的核心任务L。

联络,见面,简单的寒暄。直入主题。

第一次面对面的沟通,采访。我有时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身材魁梧,慈眉善目的老人,竟然是搏击改革开放四十年浩荡经济长河的强者。

四十年红旗漫卷,四十年沧海桑田,四十年山河巨变。他身边多少对手,战友,旁观者,呐喊者,都化作历史的烟云,弥散在历史的长空中。

“当初为何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办企业?”我们问的有些直白。

“穷。穷怕了。不办企业,饭都吃不饱。咬着牙,也得办。想起当时的穷,就什么苦都能吃!”L沉思了一下,一字一板地说。

本想会听到一些豪言壮语的我们,突然间感到我们正在接近事物原始的本质的核心。

“原来搞钢铁,然后企业开拓新的行业。这里有巨大的风险,怎么控制企业投资的风险?”我们问起了外行看来谜一样的领域。

“调研。市场调研。人不能懒惰,做企业也是如此。无论什么行当,什么企业,只要前面功课做足了,风险就会降到最低,降到我们可以掌控的地步。我们在上新项目之前,做了长达两三年的市场调研,也尝试了好多其他项目,在不断地比较,排除中,最后确定了现在的项目。”L很淡定的回答。

“如同大江之浩荡东流,其间曲折百回,冲决无碍,惊涛与礁石搏斗,旧水与新流争势,时而江平潮阔,时而床高岸低,但是,趋势之顽强,目的之确然,却非任何人可以抵挡”。这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十年》的话。

大道相通。在无常中寻找有常,在变幻莫测中寻找笃定不变的核心。

智者之悟,智者之明。

原来,成功不会随便垂青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眼中的常胜者。

“顺便聊聊你做企业的感悟?就是做事方面,有什么最值得总结和遵循的规则?”问道。

“勤奋。还是勤奋。我今年七十多了,每天七点半准时到办公室,上网查资料,安排工作,也没感觉到累。这么多年就这样过来了。”答曰。

一勤天下无难事。这难道不是为人、为事成功的不二法门?

人届七十,怡享天伦的岁月,L却能对标世界前沿科技,思维的敏锐和高度、深度令晚辈们刮目相看!

除了对L的感动,采访过程中,我们无意间遇到了一位年已经八十多的老爷子。早年是村里班子成员,然后在企业里任职,等到退休了,便带领村里的环卫队搞卫生,精神矍铄,夕阳暖暖。

传奇的本质,就是对大道的坚守,执着的坚守。

采访很是顺利,圆满完成采访使命。

但我感觉,这次深入采访,我们获得了采访之外的获得,也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思考,才是真正的收获。

没有年老衰退的人生,只有丧失梦想的灵魂。

从此,点亮心灯。

最近,在微信上传播着一则颇为有趣的漫画。画面是一个山巅,一个山谷,分别站着一个人。解释为:人在山巅看到的都是风景,“人与山”的结合就是“仙”;人在山谷中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太多无聊,“人与谷”的结合就是“俗”。

仙风道骨与俗不可耐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高度问题。故事寓意深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岁月匆匆,不舍昼夜。秋天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像如约而至的翩翩白衣少年,或是《诗经》里妙曼多姿,娉娉婷婷的含羞女子。

秋日,是一个浪漫飞扬的季节。我们还是要时不时站在灵魂的高处,审视一个我们的来时路,审视一下我们出发时,揣进行囊的初心;俯瞰一下我们前面的风景,然后心清目明,风雨兼程,酣畅淋漓。

望穿秋水,不见你来。

等你来了,我们一起走进秋的诗意平仄。

作者简介:

杨玉东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理论宣讲专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师范学院、新乡学院、安阳工学院兼职教授,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守 望(三)——来自红旗渠畔的报道
守 望(二)——来自红旗渠畔的报道
一生坚守!豫剧现代戏《守望红旗渠》唱响主旋律
河南安阳:版画中的红旗渠
“奋斗的丰碑——红旗渠精神少年画巡展”迎参观热潮
山西阳城:学习“红旗渠”精神 激扬奋进力量
第31届梅花奖|郑芳芳《望海楼台》:晋剧程派的拿手好戏
王怀让:站在太阳和大地之间的诗人(河南日报走出的大家)
守正创新的“守正”是什么?
来自惠州的“东坡” 与莫砺锋教授不期而遇 | 东坡大家讲

网址: 守 望(三)——来自红旗渠畔的报道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9215.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