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蜀山非遗 匠心传承

蜀山非遗 匠心传承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9月02日 00:34

原标题:蜀山非遗 匠心传承

蜀山非遗,始于历史,恒于传承,坚守匠心;蜀山非遗,亦行于时代,传承文明,探索创新。

近年来,非遗不断“出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保护与传承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交辉相映,让更多的人共享保护成果,惠及全民。

匠心坚守,热爱可抵岁月长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吴氏船模、智慧巧思指尖定格的庐州麦秆画、一针一线绣出百年中式审美的徽帮裁缝、一雕一刻尽显文化芳华的木版水印花笺……很多人会用“择一事,爱一生”来形容非遗传承人,但他们为何会如此坚守、这般热爱?这个答案可以在这几位非遗传承人身上寻到。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早在数千年前,船就作为一种交通工具,逐波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在庐州吴氏船模传习所里,目光所及,帆桅林立,郑和宝船、古罗马商船、李鸿章官船、巢湖民船……恍惚间犹如置身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上。这些都是省级非遗项目庐州吴氏船模代表性传承人吴培匠心制作的宝贝。

吴氏船模制作需几十道复杂工序,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王树平摄

吴培已年过古稀,几十年来,他共制作了近700艘船模,包括风帆船、古战船、游船等80多种类型,最大的可下水载人,最小的不足掌心一寸,船身、船帆、船桨、船舵,每个部位都精细可见、真实可感。

从船的形态、尺寸到每个部件的花纹,吴培都会反复查阅资料,力求还原其最真实的面貌。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一双巧手,他被称为“指尖上的江淮船王”。

要做好物,先要做好人。要守好艺,先要守好心。

非遗不仅仅是一件件体现精湛技艺与古老智慧的工艺品,更蕴含着真实可感的匠心和可参与体验的生活。庐州麦秆画传承人马龙麟就像一位魔术大师,上演着魔法奇迹。

马龙麟向年轻人介绍麦杆画的技巧。刘兵生摄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画”中的白鹤,正欲展翅高飞,油亮的羽毛发出柔和的光色,如同华丽的绸衣,谁能想到这栩栩如生的画作,竟是由毫不起眼的麦秆制成。一捆麦秆、一把剪刀、一瓶乳胶、一把电烙铁,马龙麟运用朴素的工具,点麦成“金”、妙笔生“画”,将麦秆制成一件件古朴典雅、纤毫毕现、吉祥寓意的工艺品。

煮、剖、刮、熨、剪、裁等几十道工序,完成一幅复杂精致的麦秆画,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因为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用情、精益求精。马龙麟把几十年心血倾注在自己挚爱的麦秆画创作中,乐此不疲,只为让传统技艺被更多人了解,这也是所有非遗传承者的信仰,为传统技艺不断传承、进步,适应时代发展树立起坚实的精神支柱。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两位古稀老人不见任何疲倦,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大抵如是。

匠心传承,非遗薪火生生不息

时代底色,是技艺薪火相传,是创新生生不息,是精神赓续绵延。从事裁缝这一行当,成为非遗传承人,徽帮裁缝传承人王俊坦言这源于他对爷爷和父亲的情感,离不开家学传承。

“徽帮裁缝”在一裁一缝中定制出传承的工绝。刘兵生摄

说起徽帮裁缝,要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徽仁洋服”。当年,一位来自安徽绩溪的年轻人,与同乡好友、徽州儒商胡学仁,在上海合股开办“徽仁洋服”店,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全国各地社会名流前来订制。这位昔日的安徽小伙,就是徽帮裁缝现任掌门人王俊的爷爷王允茂。王俊回忆,爷爷虽年过古稀,但依然没有停止对裁缝技艺的钻研。爷爷视自己的工具为珍宝,一口气可以报出几百个尺寸和工具。并在数十年的积累中,逐渐形成一套“四功、六针、九法、十六诀”的成熟技艺体系。

王允茂去世后,当年只有20岁的王俊从部队转业归来,进入服装学校学习技艺。王俊耐心打磨缝制技艺,深入了解刺绣文化,坚守、传承着老一辈的初心。1992年,王俊在合肥重新创立起“徽仁洋服”品牌,以字母“H”和八叶莲花为原型,注册了“徽帮裁缝”品牌商标,让老字号重焕青春。三十年间,王俊对于当前徽派服装的造型设计、现代工艺流程有着深入研究,并加以改良创新。他的作品中,多有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新款式。他还将自己的店铺开到了都市最繁华的街区,精心布置橱窗展陈,打造成城市的风景线、街边的“非遗博物馆”,吸引市民一览风采、了解非遗。

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木版水印花笺制作技艺传承人——童敏。

花笺虽小,但纸笔之间道尽心中诗意、字里情义。童寿记始于1910年,1923年正式创牌,木版水印花笺技艺是童敏家族传承的一门手艺,而他则是从小跟着技艺第三代传人——他的堂叔公身边看其制作纸笺,耳濡目染中,便爱上了这门手艺,开始自己搜集资料学习研究,成为了童寿记木版水印花笺新一代传承人。

花笺虽小,但纸笔之间道尽心中诗意、字里情义。詹伟伟摄

如今,王俊和童敏也都带起了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到老师,转换的是角色与身份,不变的是传承与延续。

未来已来,创新赋能非遗“活”起来

非遗传承离不开创新赋能,唯有结合非遗之“古”与时代之“新”,才能让大众真正走近非遗。

吴培带了不少学生,包括她的女儿吴婷。作为吴氏船模新一代的传承人,吴婷和父亲一起探索船模文创产品的创作。船模果盘、船模桌面收纳盒、金属船模装饰品……这些时代精致审美下的实用衍生品,迅速打开年轻人的市场。

当非遗遇上文创,物质与精神达成一种和谐之美,这场“双向奔赴”,也让非遗文化走进生活,走到身边,走入寻常百姓家。

童敏与他的学生探索运用现代传播载体,让更多年轻人渐渐了解、喜欢木版水印花笺这项技艺。

而马龙麟的孙子费铃峰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跟着她学习麦秆画制作。如今,还是初中生的费铃峰,学习非遗技艺已有十个年头。他不仅能完成一定难度的画作,还在跟着奶奶探索创新麦秆画的更多可能。“带着麦秆画技艺走向世界。”这个目标,已在费铃峰心中深深埋下。

王俊则致力于让“徽帮裁缝”成为“穿在身上的文化”。他最新创作的一款胸针,是以城市地标大蜀山为创作原型,让传统技艺与本土特色元素相结合,打造创意配饰,让非遗文化变得更亲近、更可感。

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创新,都是对传承的坚守。正是这份坚守,让每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近年来,蜀山区不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力度,蜀山非遗与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办活动、开展览,“走出去”“请进来”,打造VR展厅、数字非遗,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随时随地感受非遗魅力……截至目前,蜀山区共有省市区级“非遗”项目57项。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名录11项,市级9项,区级37项。未来,将有更多非遗在新时代中“活起来”,穿越时光,走进千家万户,绽放时代光彩。(詹伟伟 张娜 朱琛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南京沿江街道:指上非遗“以文化人” ,匠心传承浸润民心
为非遗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天河非遗 创新传承
三非遗传承人成立传承联盟
传承“非遗” 绘就“同心圆”
百年非遗江右贡绣“展新颜”:凝聚匠心融入“新国潮”
大手牵小手,非遗共传承
守护非遗根脉 绛州鼓乐敲响传承之声
非遗文化进高校 手把手教“绝活”
500余位非遗传承人齐聚陕西榆林 展示非遗魅力

网址: 蜀山非遗 匠心传承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9419.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