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现实题材网文|李慕江:听着创业故事长大,持续关注粤商题材

现实题材网文|李慕江:听着创业故事长大,持续关注粤商题材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2年06月30日 10:01

原标题:现实题材网文|李慕江:听着创业故事长大,持续关注粤商题材

【编者按】 近十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新时代召唤下,网络文学发生了更显著的创新转向信号。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已经进入第6届,用情用力书写中国故事,呈现出继往开来、气象一新的风貌特质。本栏目将推出系列评论和作家访谈,梳理现实题材创新成长脉络和网络文学作家书写探索。

初次打开《茶滘往事》,会觉得和阅读网文的普遍感受大相径庭。作者李慕江的笔触爽利、干练、简短,仿佛沾染了她作品中那些主人公意气风发的气息,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她绝不用两个字。她笔下的故事又如此真实:咿咿呀呀的粤戏、湿热的广州天气、码头上做生意的船只、小旅馆的室内陈设都沾染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感,让读者仿佛走进了1980年代浓郁的广府文化之中。

“我想写出粤北山区第一批创业的‘掘金者’的故事。”李慕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生于1980年代末,其实并未亲历那一代人的创业,但父亲和姐姐都曾在当年“下海”的浪潮里闯荡。李慕江从小听着他们的创业经历长大,小小年纪就心驰神往,一颗心早已交给了第一代粤商那些意气风发的故事。

李慕江出生于粤北小镇北市镇,当地靠近贵州,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一直以来比较贫困。但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种茶、采茶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有第一批茶农抱团去广州闯荡。他们大都落脚于广州芳村一带,渐渐形成了几大茶行,又发展成全国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茶滘往事》描写的正是这段往事。主人公江皓在生产队做采茶工,他有无数“鬼点子”,但资源匮乏的山村让他苦愁出路。各地茶行业的快速发展让村里采茶需求日渐萎靡,加上粤北地区常年雨量过大,一次巨大的泥石流灾害让村中众人都失去了安身之所,江皓便和村里青壮年一腔孤勇到了省城芳村茶滘谋生,来了一次浩浩荡荡的“创业之旅”。

这一创,创出了拥有全国40%成品茶交易量及年交易额1400亿的芳村茶叶城,养活了贫瘠无比艰难维生的整个粤北山区,创出了拥有1500多个茶商档口的茶叶王国,创出了无数的“亿元户”,推动与深化国家的茶文化发展,建立了茶行业的经济产业链。

“粤商勤劳低调勇敢,他们的精神很值得挖掘,现在却并不为人所知。”李慕江从小在家庭环境中就耳濡目染,听了不少粤商故事,毕业后又进入阳江最大的刀具厂工作,接触到的也是各种各样的粤商。在这个圈子里呆久了,她愈发觉得自己有责任用文字讲述粤商的故事。

李慕江此前也在网上写过爱情故事,阅读量不错,但她始终觉得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直到2020年,她在起点中文网写了第一篇现实题材的《南海一家人》。这是一部讲述刀具行业粤商故事的小说,原型来自她的工作经历。这本书连续获得几个重要奖项,让她备受鼓舞。《南海一家人》完结后,她很快开始了《茶滘往事》的创作。写作的愉悦和一气呵成,也让她明白,自己终于找到了创作方向,就是写现实题材的网文,写出粤商的故事。

目前,李慕江还有一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家题材在酝酿,“我会一直沿着这条路子做,因为我感觉广东创作者对当代粤商的关注还不够。这从影视剧也能看出来,浙商有《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这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我在粤商题材的作品中,还没发现这么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创作出一部真正属于粤商、代表粤商的比较好的作品。”

网文作家写现实题材,多少会以牺牲流量为前提。但李慕江并不纠结于此,她觉得,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粤商并不为大众了解,是一件遗憾的事,她写网络小说的最大动力,就是让粤商故事和粤商精神被更多人熟知。

2022年4月8日,广东清远,采摘茶叶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故事原型来自姐姐和父亲

澎湃新闻:怎么想到写《茶滘往事》这样一本以粤北小村茶农创业为主题的现实题材故事?

李慕江:我自己是广东肇庆广宁县人。广宁深处粤北山区,很多山茶地,不少人以采茶、制茶为生。我表姐就是制作茶叶的,我从小就经常去找她玩。我表姐所在的江屯镇那边有很多人去广东芳村摆茶摊创业,慢慢芳村就形成了一个茶叶批发市场。我从小听着他们的创业故事长大,当时就觉得他们的创业经历令人神往。

现在芳村茶叶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却从来没有人写过这些开拓者的故事。很多人想到粤商就只能想到李嘉诚,但他其实是港商。粤商也做出了很大成就,也有很多故事,但粤商非常低调,不为人所知。我本人对粤商题材很感兴趣,也希望让粤商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就动了创作这样一部小说的念头。

粤北山区土地贫瘠,1980年代大家生活都比较艰难,吃饱穿暖都不容易。是最早去芳村掘金的第一批创业者抱团取暖、以点带面,打开了茶叶市场,也改变了广宁这个地方。我觉得写出他们的故事很有意义,他们勇敢勤奋的创业精神很值得挖掘。

澎湃新闻:小北村这个地方的真实原型是哪里?

李慕江:就是广宁县的江屯镇。书中大部分的角色都集中在江屯镇。也有一部分人原型是来自我们家所在的北市镇,就在江屯镇隔壁。在现实中,芳村茶叶城的那些企业家大部分也集中于这两个镇。我们这里靠近贵州,崇山峻岭,有很多茶山,自古就生产茶叶。所以这批早期的创业者选择的行业也是茶叶。

他们最初去广州芳村摆茶叶档创业。当时芳村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花卉批发市场。后来最早去创业的一批广宁人很快在山茶之外开始创新,做出了茉莉花茶等一批花茶,开创了新的品类。

澎湃新闻:这和芳村是花卉市场有关吗?是鲜花提供了创新的原材料?

李慕江:是的。我在《茶滘往事》这本小说里希望芳村的花卉市场和茶叶市场产生一定联动性,这种联动性是贯穿整个小说的。

芳村茶滘街上有很多不同的产业,最突出的就是茶叶和花卉。我写芳村的花卉市场也是为后面做铺垫,我的小说区别于其他茶叶题材小说的一个特色也在于此。这些广宁的创业者们会创立一个庞大的山茶基地,进行一系列研发。后面他们创业的方向很多和花卉产业都是相关的,比如他们会研制花茶、茶精华、茶系列的美容护肤品等等。

这些故事也都是有真实原型的,人物虽然不是百分之百重合,但他们的一些经历和故事,也参考了真实发生的事情。其实我参考的原型是我表姐曾经工作的一家公司。他们的茶品种特别多,口袋茶做得很成功,茶厂也很大。我之前看过他们老板的专访,也听了很多我表姐对这个人的描述,从那时开始我就想把他作为我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也是芳村茶业城所有老板的一个缩影,他们那一代人都是白手起家、一起闯荡的。

澎湃新闻:你参考这个原型写出的就是《茶滘往事》中的主角江皓吗?在小说开头,他还不到20岁,从来没去过广州,村民被中间商欺骗拿不到采茶的货款,江皓就凭着一腔孤勇带着几个村民去广州大海捞针地找人。他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下海”闯荡的粤商的缩影吗?你希望写出一个怎样的江皓?

李慕江:这一批人的确是下海闯荡的粤商的缩影,也是我笔下的所有茶老板的一个缩影。

我父亲也是做生意的,1980年代他开始创业,搞长途运输。我们家有一本相册,是改革开放初期我爸爸和他几个兄弟出去闯荡在各地留下的照片。他们在深圳蛇口等很多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都留下合影。我翻看过那些照片,他们那时候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我看了好有感觉。他们那代人什么人也不认识,就一起坐着大巴车去到那些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感觉他们的人生太精彩了。

父亲也给我讲过他的创业故事,他的经历其实也是粤商创业的一个缩影。我希望在自己的书里面写出我对这代创业粤商的欣赏和敬佩,他们低调务实,做事深谋远虑,还拥有一定家国情怀。

我希望自己笔下的江皓是这样一个主人公。因为人们都认为商人逐利,但我想写的不只是这样的商人,粤商很多是属于有家国情怀的,比如在《茶滘往事》中,他们创业做了一个非常大的茶叶基地,不只是为了商业利益,也是为了行业共享。有些商人可能不会和竞争对手分享自己的资源和对行业的见解,但我笔下这些人物,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也是非常开放的,资源可以共享,大家携手打拼,让这个行业更繁荣、更健康。这是我最想呈现出的人物关系。小说里不仅仅是主人公,包括他周围的人,这个行业的其他商人,都会多少带有这样的属性。

澎湃新闻:小说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李慕江: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李钰,就是村支书的女儿,也是江皓未来的妻子。我写小说都是通常意义上别人认为的男性题材,男性角色比较多,但是我偏偏最喜欢男性题材里头的女性。李钰初期不是特别有存在感,但后期特别强大。她有坚强独立的品格,还有着小山村里女性的温婉清秀和勤劳。最可贵的是,江皓这样的人物在创业过程中有很多起伏,但李钰不畏惧生活的艰难一直陪伴帮助着江皓,她必须有非常坚定和强大的内心。这在李钰出场就体现出来了,当时她为了抗拒父母分配的婚姻,就有魄力离家出走到了广州。

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她是我妈妈这一辈女性的缩影。李钰也有一定原型,是我姑姑。她倒不是抗拒父母婚配,但她凭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踏踏实实地赚钱,规划自己的人生,从一个农村妇女,变成了在广州拥有两套房子的成功商人。她是我心中一个挺伟大的女性,在有限的环境中挣扎、争取,为自己和家庭争取到最大利益。

我想写的李钰也是像她那样的人。她是村支书的女儿,家境并不差,但认定了穷苦的江皓,也愿意跟着他走,坚持自己心中所坚持,不愿意接受父母强加给她的命运。她是做财务的,在江皓创业过程中给到了他特别大的助力。

这个角色寄托了我太多的感情,她身上也融入了我一部分的性格,还有一部分我妈妈的性格。所以,这个人物是我特别喜欢的。

茶叶中有商业故事,有人性张力

澎湃新闻:这本书从改革开放初期写起,我看你是1980年代末出生,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写自己经历之外的现实题材故事,如何写出真实感?

李慕江:写故事前我会做大纲,也会做大量的采访和资料收集工作。

首先,我在大纲中结合了很多我表姐在茶叶行业的经历,都是她这么多年来一点一滴讲给我的。

第二,我们这边有一个茶商协会,我表哥在里面工作,我通过他的介绍,采访了行业协会的一些商人,了解了他们的创业经历。

第三,我从我的父辈和那些采访的企业家口中,了解了很多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和细节。

最后,我也会去网上搜集这部分材料,因为芳村茶业城很有名,它的发展记录在网上还是能找到的,1980年代的影像基本都能找得到。我会不停地根据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那个时代的故事去进行一个脉络的梳理,力图让故事有更多真实感。

澎湃新闻:《茶滘往事》写茶商的故事,涉及人物众多,时间跨度也长。你为此也采访了很多人,做了背景研究。那么其中你最想写出来的是哪一部分故事,为什么?

李慕江:我最想写的故事在现在的篇幅里还没有涉及到,是我接下来要写的一个高潮,是1990年代之后,茶商们炒普洱茶的故事。

芳村茶叶城创立初期,主要是经营绿茶、红茶和铁观音等,普洱茶也有,但市场价格很便宜,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普洱茶是芳村的边缘产品,价格低,利润薄,甚至当初还有很多茶商并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而如今芳村上万商家里头,主营普洱茶的已经占到80%以上,几乎所有茶商都做过或者正在做与普洱茶相关的生意。

这和1990年代普洱茶涌入芳村有关。199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普洱茶市场崩盘,港台茶商纷纷将目光投向当时在大陆尚未被关注的普洱茶,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吹起了普洱茶热,随后福建、广东、浙江等国内茶商开始涌入,芳村普洱茶市场进入快速 “发育期”。

港台普洱茶投资商的大量涌现,让各大茶商看到了普洱茶的金融属性,为了收集不同茶店的价格,各门店下出现了大量“跑街”人,他们在芳村茶叶市场没有固定的铺面,他们依附在一些经销商门下,整天在市场里东串一下门,西串一下门,靠从不同茶店里淘来的信息而加入到炒茶的行列。

我表姐本人也是这段往事的参与者。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她也入了一批5万元的普洱茶,还专门为此租了一个仓库,雄心壮志地想大干一场。当时5万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但她入场时市场已经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最后亏得很惨。我表姐当时很崩溃,因为她是借钱炒茶。

当时芳村茶叶城很多人都像她一样,老板们都参与到投机倒卖的炒茶行为之中,茶行业陷入了极致疯狂的程度,这段时间的芳村茶叶城犹如华尔街,每一个茶叶代号都如股票代码般让人疯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炒茶者就好像赌博一样,有时候赌对了,囤的茶叶突然涨价,一笔卖掉就能赚很多钱,立刻过上开宝马的招摇生活,可是又有一天,收到的信息是错误的,茶叶大跌,根本卖不掉,就只能是倾家荡产、负债累累。在落差如此巨大的环境中,人性张力就能够得到非常大的体现。所以我接下来的最想写的就是这段故事。

还有一个场景也是我很想写的,来源于我看到的一个新闻,讲的是一个茶老板囤了很多货,但仓库进水了,造成很大损失,他在镜头前哭得很厉害。当时这段新闻很让我动容,我想把它融入到芳村茶叶城的故事里。

广东台风很多,经常有水灾的风险,芳村茶业城也泡过水,街铺里所有的茶叶基本都毁掉了。当时很多人在大水中去抢救茶叶,拿出来晒,整个茶叶城的人都集中起来。我想写的就是茶商们共同对抗大水的故事,大家共同去整理跟消化这部分的损失,并且找到了一个合作共联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茶商协会。后来以此为依托,他们打造了一个山茶基地,并且逐渐形成茶油精华和化妆品的产业链。

这也是我作品的一个创新点,不仅仅写茶,还写到了茶叶衍生品的产业链,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所以我也想重点突出这一部分内容。

澎湃新闻:《茶滘往事》这本书你计划写多长?写到什么时候结束?

李慕江:我计划写50万字,在今年8月左右结局。

澎湃新闻:文中对当时的街景、房间陈设、人物衣着描写都非常细节化,写年代文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情况,特意描写细节可能反而会露拙,你是特意研究过当时的一些历史背景吗?

李慕江:我写书有一个习惯,如果要创作一个题材,会买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来看,比如这次我就买了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或者我写一个西餐厨师,为了更真实,我会买一本600多页的食谱。我写年代作品,会去百度、买相关书籍研究,还会采访我身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包括父辈或者亲戚,以及企业家们,他们都会提及当时生活的细节。

我有写到粤剧的服饰,为了写得准确我特意找到粤剧的服饰特征资料,甚至唱戏的舞步都要细细研究。房间陈设也很好写,因为我们家1980年代的照片是有很多的,我能看到当时用的暖壶、茶壶、面盆等等是什么类型。

没有经过考究的细节,我是宁愿不写的,能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经得起推敲,这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创作一部真正能够代表粤商优秀的作品

澎湃新闻:你第一部小说《南海一家人》就是商业类的现实题材,当时为什么创作这个题材,是和你本人的经历有关吗?我看您写到过往从业经历一直是在刀具行业。

李慕江:对,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刀具行业的企业文化专员,在阳江一家市值超过10亿元的刀具公司。在写《南海一家人》的时候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做了10年。

我为什么会创作南海一家人?是因为我那时做总经理助理兼行政主管,经常接触老板和其他企业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阳江有着1400多年的刀具制作历史,如今出口体量很大,占到全球90%的刀具出口量,包括“双立人”等知名品牌的代工厂都在这里,有1500多家刀具企业。体量如此大,却不为人了解。这是我想写这本书的原因,让更多人了解刀具国潮品牌,了解中国制造。

澎湃新闻:你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在《南海一家人》之前,你有发表过别的作品吗?

李慕江: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写作了。我六七岁的时候,表姐送了我一本讲葫芦的童话书,我就喜欢上读书了,慢慢意识到自己对文字非常敏锐。我读书期间,作文得过大小很多奖项,大学自己赚生活费,大部分也来自于稿费,所以我开始觉得自己有一些文字方面的天赋。

2012年我工作之后,投稿的随笔这类文字就写得少了。但开始写小说,还是在工作之后。我做企业内刊,写了几本之后,觉得自己成天写别人的故事,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故事变成一本小说呢?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能够让大家读到。想要出版一本书,小说的题材是最适合的。

2012年我就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当时是在榕树下连载,用别的笔名写的,叫《只恋爱不结婚》,这是一本都市情感小说,当时入围了榕树下第六届原创文学大赛。2017年我也写过一本言情,但后来就没再碰这一块,因为我觉得自己写言情虽然也挺受欢迎,但这不是我内心想写的东西,我一直找不到自己的风格。

直到2020年,我觉得自己在刀具行业这么多年,可以创作一本这个行业的行业小说,于是我就写了《南海一家人》,在起点中文网发表。当时我也没有联系编辑,写好就直接后台上传。我记得很清楚,写到8万字的时候,编辑就找到我了,问我签不签约。签约之后没多久,这本书就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扶持项目,当时我根本不明白这个项目的分量。从那以后这本书就不停地获奖,拿了很多奖项,有阅文集团第五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优胜奖,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精品项目”等等,还入选了国家图书馆典藏名单。

单这些种种加起来,让我很受鼓舞。我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写《茶滘往事》这部作品也是这样自然而然形成的。

澎湃新闻:写《南海一家人》和《茶滘往事》的过程中,支持你一直创作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李慕江:首先就是刚才说到的,出版一本小说是我最初的梦想。但现在我的梦想越来越“贪心”了。我会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改编版权搬上荧幕。

因为我希望粤商这个群体能被更多人看到,广东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一个省,它对商业那么重视,文化也该和商业有一定关联性。我做文化创作,很希望用我自己的角度,把广东的“广府文化”融入到我的小说之中。粤商身上的低调、务实、聪明都很值得讲述。

为了写好小说中涉及的各种场景,我研究了整个广府文化,包括历史背景、人们的行为特征等等。

比如我会在小说中穿插粤剧。那个年代,收音机里会经常播粤剧。也有很多剧团会下乡表演粤剧。《茶滘往事》第一篇第一章就写到有农户剧团下乡演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小时候是有听过粤剧大戏的。

再比如广东人在市井生活中很松弛,经常穿着裤衩拖鞋就出门了,一直到现在也是这样。

这些都是广府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广东人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都会在小说中有所体现。

澎湃新闻:所以《茶滘往事》之后,你还是希望继续写这种反映粤商文化的小说?

李慕江:我下一本可能会写一个生活类题材的小说,是根据我自己亲身经历构思的,现在已经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在我脑海里成型了。

但之后再下一本书我会继续写粤商,以一个上市公司西饼店为原型。那个企业家也很有特点,他本人只有初中学历,赤手空拳在深圳开了两三家面包店,后来找对了营销策略,直接摸索出了蛋糕行业全新的一种营销模式,就是配送蛋糕,在他们之前,蛋糕和鲜花基本只能顾客去店里自提,他们开创了蛋糕线下配送的热潮,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值得写的题材。

我手上还有一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家题材在酝酿,我会一直沿着这条路子做,因为我感觉广东创作者对当代粤商的关注还不够。这从影视剧也能看出来,浙商有《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这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我在粤商题材的作品中,还没发现这么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创作出一部真正属于粤商、代表粤商的比较好的作品。

澎湃新闻:提到网络文学,比较热门的是玄幻、都市等题材,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难度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

李慕江:要写出故事的真实感、行业真实感,这既是优势也是难点。网络文学虚构题材占据绝大部分,很多是天马行空的架空题材。但写现实题材的作品不能架空,你必须有一定生活阅历,对自己笔下的故事,还要有更多历史背景知识和行业沉淀,不然就无法写得真实动人。

比如我有个同行在写国啤,其中讲到一个洗啤酒瓶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其中涉及的其实是一个行业内的常识,如果他不知道洗啤酒瓶的过程,就没办法去创作。

这也是现实题材作品的难点,如果创作只靠想象,写出来的很多东西就经不起推敲。必须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或者功课做得足,才能写好现实题材。

玄幻和都市作品最大的优势是流量大,我们现实作品的难度除了细节特别真实特别难写以外,最大的难度是流量太小了,无法比拟玄幻和都市,只能走版权向,这方面希望能有更多的关注度。我们真正可以做的是什么?就是把自己的故事写好,让自己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传达出去。现实题材的作品潜力还是在出售版权、影视改编这一块,所以更要耐得住寂寞,好好打磨自己的作品。

(现实题材网文系列评论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2021网络文学报告出炉:现实、科幻题材崛起 80%新增作家为95后
宋仲基有望出演黑帮题材电影 《新世界》公司制作
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想让孩子们看见什么?
都市剧步入“中年时代” 中生代演员集体回归
《得墨忒耳号的最后航程》推迟上映 吸血鬼题材
职场剧《女士的法则》开播 导演李江明聚焦真实社会“热点话题”
网络作家烟雨如雪:“披荆斩棘”的写文之路
懿德堂│青玉案.元夕——李振凯书法作品
周冬雨章宇张宥浩新片《鹦鹉杀》开机取材现实讲述“杀猪盘”骗局
国产悬疑剧的“生存之道” 创新切入点引爆流量

网址: 现实题材网文|李慕江:听着创业故事长大,持续关注粤商题材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96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