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在外 张氏姐妹的昆曲唱本
原标题:大名在外 张氏姐妹的昆曲唱本
合肥张氏四姐妹擅长昆曲,早已经大名在外。尤其以张元和、张允和、张充和为著。其中二姐张允和早年与俞平伯在北京重兴北京昆曲研习社,该社团文化延续至今。而张家四妹张充和,也常常在海外与北京昆研社有所交流,并多次受邀回京公开演出。近日在苏州图书馆展览的张氏文献展中,有三件昆曲剧本,颇为引人注目。一件为张允和与许时珍改编的昆曲《浣纱记》,时间在1958年;还有两件则为张充和在抗战时期与叶方青合译的昆曲《游园》、《刺虎》,是为当时教育部属下的国立礼乐馆所作的史料,张充和当时还公开在重庆演出,为前线战士募捐善款。
张充和昆曲剧照
1944年,昆曲《游园》经张充和由原来的工尺谱变为现代五线谱本。 《浣纱记》节编的背后
在这本工尺谱形式的《浣纱记》中,张允和还有一篇详细的《编后记》。照录如下:
一九五七年七月,北京昆曲研习社为了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四十周年,节编了《牡丹亭》,并邀请传字辈几位先生来京排练。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谈起《浣纱记》是魏良辅创制昆曲后的典型作品之一,节编后可以上演,秋间,我们共同商量,根据一次演完的要求,拟下一个提纲,打围、别苑、寄子、进美、采莲,南方昆曲界曾演过。我们以此作基础加以增删。九月间初稿完成,由本社俞平伯贤硕看过,提了不少修正意见。十二月间完成工谱,大体以台本作准,无工谱者新订添入,取原戏十八折缩编成八幕,希望能在三小时内演完。
我们用了吴越相争关键性的两折戏:伐越和破吴,恢复了传奇的文武场。浣纱记若没有这两出戏,也不能说明问题,有些同志主张删去伍员的一条线,我们考虑觉得还是保留的好,这样才说明吴国的失败,由于内部矛盾不能解决。况寄子一折舞台上至今演唱不衰,赐剑又是悲歌慷慨,词句通俗,均是动人的好戏。
剧中宾白,我们尽量保存原有的,但有时也得删改或补充。曲牌在原则上尽量保存完整不使拆散,如春寿中之“金井水红花”删了后段也还是“梧叶衬红花”的曲牌;别施中的山歌不妥,换了一首江南的名歌,有的曲子里有命定论如“命运有时休怨”,改为“颠沛有时休怨”;又如“顿然心痒,恨不得就上牙床”词句欠雅,改为“魂飞飘荡葫芦提醉倒牙床”。个别的字句也略有修改。
节本情节方面差不多全照原本,改的仅把思越移至采莲后面,表示西施在吴国欢乐场中仍不忘故国。破吴中的伯嚭原本被伍员阴魂所擒,现改为被文种所擒,这样更现实些。
我们试行节编昆曲剧本,是学习的开始,但我们的能力有限,一定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武场的安排,更是外行。我们觉得整编大本的戏,在任何剧种中都是一件重要工作。我们的节本,期待着同志们多提意见,特别是经过舞台实践后的批评和指正。如有意见或排演时,请随时与北京昆曲研习社或节编者联系。
北京朝阳门内老君堂七十九号北京昆曲研习社
落款时间为1958年3月,这一时期,张允和与周有光还住在北京景山东街。此本签名赠给在苏州的张寰和、周孝华,即张允和的五弟和五弟媳。两家人常有往来,张寰和会摄影,为二姐允和、周有光拍摄了不少珍贵照片。而张允和也常常回到苏州会曲友,联络京苏演出事宜。
从这本剧本看,内容抄写工整,排版清爽,曲牌名、工尺谱与注解都是清楚又明明白白,可谓用心之至。从后记中可知,当时北京昆研社想要恢复传统戏曲,演出传统剧目,但是受当时形势影响,不得不对剧本做一些必要的修改。如破除迷信思想、消除封建主义内容。
顺便再提及,北京昆研社前身为清华大学昆曲社团谷音社,于1928年由俞平伯、浦江清、汪健君、陶光等组织发起的。最早的社员就有张允和的大弟张宗和,当时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学生,后来一直致力于昆曲文化的传播,并有多篇昆曲论文发表,带出来数位昆曲名家。北京昆研社首任社长为俞平伯先生,张允和负责主编《社讯》和联络工作。该社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停止活动,直到1979年恢复活动,俞平伯因年龄过大婉拒社长,并推荐张允和担任社长职务。
在北京昆研社任职多年,张允和不但义务做事,而且还常常贴钱贴茶水。她工作极其积极,联络演出,写昆曲论文,编辑社团通讯,就连丈夫周有光也跟她入了社团,帮着一起联络和整理史料。张允和为北京昆研社留下了大量的演出历史和戏曲资料,自己还写下了一部《昆曲日记》,出版后就被再版,成为很多昆曲爱好者的热门读物。
张允和整理的《浣纱记》剧本。
1944年,张充和在重庆国立礼乐馆时整理的昆曲《游园》。 《刺虎》背后的抗战情结
“昆曲选之六,清佚名著《铁冠图》,《刺虎》,张充和、叶方青合译。杨荫浏校订。”这是剧本封面上的文字,落款是1945年三月初版,国立礼乐馆。还有一本为《游园》(《牡丹亭》中一出戏)。
这两本应该是刻板油印的剧作,是张充和在陪都重庆时期工作的见证。张充和擅长书法、诗词和昆曲。
抗战初期,张充和先在昆明与沈从文、朱自清等参与为教育部编辑教材,后又被教育部邀请到重庆工作,主要是在礼乐馆工作。当时负责整理国家大型仪式上所用的音乐,例如纪念孙中山去世。为了鼓舞士气,教育部常常组织一些义演,为前线战士募捐。
1941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排一出劳军戏,张充和主演《刺虎》费宫女,四位官员给张充和跑龙套。这四位分别是原山东省立剧院院长王泊生、社会教育司司长陈礼江、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郑颖孙、供职音乐教育委员会的江南才子卢前。
《刺虎》这出戏出自清代名著《铁冠图》,作者不详。《刺虎》一节描写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李闯王等人攻入皇宫,见一美貌女子,自称崇祯帝女儿。李自成侄子一只虎李过要求娶此女,闯王同意。入洞房时,费宫女乘机刺死李过,并自杀身亡。这样的剧情很适合抗战的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抵抗精神。
对于张充和的昆曲,汪曾祺在昆明时曾与之拍曲,他写道:“她(张充和)的唱法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都是用的她的唱法。”
显然,张充和的昆曲正统且精彩,赢得了专家和戏迷的热爱。因此,就连一些大作家、大学者、教育部官员也乐于为她“跑龙套”。对此,梁实秋、卢前、老舍等都曾有过点滴记录。
不过,张充和当时对于昆曲还有一个贡献,就是把昆曲的工尺谱变成现代五线谱。如此便于普及,也更利于传承。提到这件事,当然不可忽视了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当时在礼乐馆里,名家荟萃,有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著名音乐家郑颖孙、著名昆曲名家吴南青(吴梅之子)等,杨荫浏当然是其中的主要成员,并负责当时《礼乐半月刊》的主编工作。杨荫浏,无锡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杨荫浏会弹琵琶、会吹笛子。早在昆明时期,他就把张充和唱的昆曲,试着将工尺谱翻译成五线谱。当时一口气翻译了十出旦角戏,还印出来给音乐学院做教材用,毕竟工尺谱对于很多学生太陌生了。
杨荫浏很有办法,他用中国乐器来配,因此相对来说翻得很准确,并注上各种符号,还写明“张充和的唱法”。只是如今这些版本已经极少见到了。因此张充和这两册翻译的剧本也是颇为珍贵。
当然,这样的做法还得益于杨荫浏的创新主张。晚年的张充和曾回忆过杨荫浏先生,说他们在昆明的时候住得近,又在一起做事。有一天她看到杨先生在打算盘,就觉得很奇怪,“问他,他告诉我,他在计算音乐里的节奏。呵呵,他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原来是在给音乐算节奏!”
由此可知,当时张充和与叶方青做这种翻译转换并非是凭着感觉,其中还有对节拍的精确计算。如在《刺虎》中,张充和注明:“在原来的工调,约合d调,今译g调”。值得一提的是,两本剧本同时把带工尺谱和五线谱的唱词一同呈现,可供学生翻阅学习,更是留下了一种较好的对照史料。叶方青当为杨荫浏的学生,具体资料不详。
而这两本剧本的字体书法非常工致耐看,有可能就是张充和女士的小楷。
(原标题:张氏姐妹的昆曲唱本)
来源:北京晚报 王道
流程编辑:u031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大名在外 张氏姐妹的昆曲唱本
昆曲名家倾情助阵,“兰情冉冉”张冉昆曲艺术系列专场演出6月启幕
“兰情冉冉”张冉昆曲艺术系列专场演出6月上演
文化传播 | 让昆曲融入国际潮流
网友辣评具俊晔是:张汪徐具氏!
黄子佼揭开徐家姐妹真面目,张兰母子俩无疑成了最大赢家
张兰高调晒娃,大S代言人出面:孩子在外彻底放飞了,汪小菲呆住
《牡丹亭》“露真容” 再现昆曲“真国色”
河北高阳:戏润童心 昆曲进校园
几千土匪包围我军,女兵报上大名,土匪立马放行了
网址: 大名在外 张氏姐妹的昆曲唱本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9700.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