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水乡多河亦多桥丨闵行情

水乡多河亦多桥丨闵行情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9月07日 11:34

原标题:水乡多河亦多桥丨闵行情

沧海桑田,老闵行的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上海市文脉密切相连,而近现代的海派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得到彰显。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水乡多河亦多桥》节选。一起跟着声音,看看闵行的这些河和桥……

水乡多河亦多桥,今日闵行

庙泾、母子泾、六曲河,是闵行镇三条市河(见“1930年代镇境范围图”)。

1930年代镇境范围图

庙泾河入浦口在染料厂西旁,出今江川东路后于今德宏路处断流。解放初已成一条逐渐淤浅的河道。原有庙泾桥可通叶家路(新闵路)与闵行东乡的古官道。民国22年(1933)建中孚染料厂后改建为可通汽车的铁架木栅桥,其北染织专科学校前也建有相同的桥,1982年扩厂时厂区段河填没,铁架桥也拆除。

庙泾桥在弘治《上海志》中已有记载,乾隆《上海县志》的记载为:“庙泾桥,里人郭少溪建,郭洽世、淑世重修。”该志还记载了一则小故事:郭少溪原为卢州人,以军功世袭锦衣卫千户,后徙居在莺窦河。一次在野外拾得一笔钱,在原地等了三天无人认领,便将所拾钱并自己贴出些建了庙泾桥。

母子泾入浦口在西渡东旁,向北流经新安路折一大弯后继续向北,止于王家坛,即今闵行公园旁加油站的东处。相传是母救溺水之子双双遇难而得名。跨母子泾的桥,南段有外滩西端的洋松木桥,老西街西端的小母子桥;中段有新安路东的散卮桥和新桥;北段有留桥弄西端的留桥和徽宁路西端的木桥。

洋松木桥又称西安桥,是闵行西市通向外滩的桥梁。小母子桥在弘治《上海志》中已有记载,乾隆《上海县志》的记载为:“小母子桥,在闵行镇西街。”西街即老西街。民国17年(1928)后填没了母子泾入浦处一段,两桥也随之拆除。

中段上的散卮桥在同治县志已有记载,新桥在民国县志才见记载。散卮桥连通新安路和杀猪桥弄(后称新园南弄),新桥连通新安路和宅间小弄(1920年乔念椿改筑为新街)。新桥在民国5年(1916)李祖佑、马恩培等募资改木桥为石桥,与散卮桥相距较近,均在河道折弯处而形成“八”字形,镇民把两桥通称为八字桥,是通向闵行西市的重要桥梁。解放后1953年填没母子泾时两桥拆除。

留桥弄西端的留桥,民国县志有载,乡公所在民国9年(1920)募资重建,甃以石,缭以铁栏。嘉庆《上海县志》记载的“母子泾桥”可能指的是留桥,那时的诗人李媞已作《留桥春耕》诗,春日里,桥西还是一片扶犁农忙的景象。

留桥之西有秦皇道,桥之东的留桥弄北侧有夏世熙的“兰徵草堂”,南侧为马恩培的“柳村别墅”和李林松的“易园”。留桥在1953年填没母子泾时拆除。

徽宁路是因东端有徽宁思恭堂而得名,跨母子泾上有木桥,1950年代中期改筑涵洞,1957年起逐步拓宽延长至达丰化工厂,名达丰路,1980年改称江川东路。

母子泾作为市河,不作灌溉用,又无运输功能,民国后居民也不在该河取水用水,但却关系着消防,因此对该河既有疏通又进行逐段填没。最早镇境内对该河的填没在清末,填没了大操场的一段。民国5年10月,乡公所对该河疏浚了一次。最后填没的是新安路南的一段,为1956年。

六曲河在闵行西部,今市轮渡处为入浦口,向北后折弯向西,该河有多个折弯,因此称六曲河。“李园”和“叶裕大宅”均为河道拐弯处,最终消失于今华江新村内。河上除六曲河桥外,另有李英石筑李园通西浦滩的自建小石桥,叶裕大业主自建小木桥通自家花园。六曲河桥南旁开过油车,桥也被称作油车桥。

六曲河桥西在清嘉庆后期有文帝庙、文昌书院,宣统元年设巡警分局,后又改作农业学堂、乙种农校、闵行小学。桥东为统捕弄,后改称中心弄。清光绪初弄内有社仓(也称积谷仓)和黄浦巡检司署,光绪二十八年改办务敏学堂。

六曲河桥一带又称西市,民国时开办德丰兴花厂,后更名鑫建花厂、闵行花厂,解放后改称为闵行轧花厂,1960年轧花厂扩建,六曲河出浦一段填没,桥也随之拆除。

横泾古称横沥、横泺。嘉庆《上海县志》谓其为上海南北经流廷亘最长之水:横泾“自南黄浦绝流而北,出闵行镇东北下,绝俞塘,出北桥东,绝六磊塘,出颛桥西北入华亭界。又北出蒲汇塘、七宝镇东北,绝吴淞江入嘉定界。踰太仓,历常熟,直至江阴以北。”1981年将闵行黄浦江以北至吴淞江的横泾命名为横泾港,长27公里,流经诸翟、华漕、七宝、莘庄、颛桥、北桥各乡镇,通航能力40—60吨,是闵行商品流通的重要航道。

1970年代横泾(汪大纲摄)

镇境内横泾段上有跨河桥3座,水桥17座。

聚龙桥在横泾入浦口处,镇人称为“环龙桥”,单孔拱形花岗石结构,具江南古桥梁建筑风格。桥孔高大便于舟船行驶通过,两旁石柱刻楹联二付。桥面石级宽大,两边石栏厚实并置螺旋曲线石鼓成对,中央平台上有圆形双鲤旋转对称浮雕图案,设门架一对,有隐喻鲤鱼跳龙门之意。民国《上海县志》记述了一件趣事,当年李林松北上赴考,“舟经桥下,有双鲤跃入舟中,旋登进士,第爰捐金新之。”嘉庆二十一年(1816)春,李林松向上海县知县叶机倡议并出资重建聚龙桥,第二年五月落成,李林松撰写了《闵行镇重建石桥记》,刻石置碑于桥旁。

李林松赴考情景画

聚龙桥在明弘治《上海志》中已有记载,称横泾桥,为木桥。嘉靖十七年(1538)改为石桥。万历二十年(1592)有过一次修理。天启年间闵行一位乔姓者对桥再修,并把桥名“宏济”改为“聚龙”了。聚龙桥的名称就一直使用至今,至少有390年了。

1960年代聚龙桥(陆裕中摄)

1972年重建的聚龙桥(汪大纲摄)

启秀桥在后东街东端,原为木桥,同治四年(1865)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闵行李祖锡、莺窦河人蒋庆和等募资重建,两岸各置石墩,上架洋檀硬木,护以铁栏杆。民国5年(1916)乡公所李祖佑、马恩培等集资重修,将硬木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条石作踏步石级,中央桥面两端各设门架,西洋式栏板,为一座中西结合风格的石砼结构人行式平拱桥。1984年该桥成危桥而拆除,使用了68年。

1970年代的启秀桥(汪大纲摄)

会龙桥连通北庙路与叶家路,镇人称其为戚家桥是桥西原有戚姓人士居住之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会龙桥在启秀桥北,俗呼戚家桥,道光十四年(1834)始建石。”该桥在民国14年(1925)易为木桥,民国18年改建为钢筋砼拱桥时,正值日军在山东制造“济南惨案”后,闵行民众成立“抗日救国会”,将桥更名为“救国桥”。后又恢复戚家桥名,解放初加固护栏和门架。1964年重建为三孔两墩三柱的混凝土桥。

1951年戚家桥加固扶栏和门架(选自闵行区档案馆《闵行老街史料选集》)

1970年代的戚家桥(汪大纲摄)

据李林松的家谱记载,李林松族祖李朝英乐善好施,于乾隆九年(1744)倡造了戚家桥,这个记载可将戚家桥的建造历史前推90年,也纠补了志籍记载之不足。

李林松家谱一页

闵行镇三座跨河桥均设门架,在江南水乡桥中并不多见。除了装饰意义外,其实用功能为挂灯照明以方便行人,也为夜间行舟提供光明免撞桥墩。当年浦江龙舟竞渡、元宵赛灯、广慈苦儿院菊花会演出,桥上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

水桥是河岸边由上至下通向水中的阶梯形建筑,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是人们取水用水洗涮的地方。水桥由1—2米的大石条铺筑成踏步,水下部分加宽加长以便更多人使用。横泾河西的前东街、石皮街、后东街、菜场东弄、张家弄、韭菜街、染坊弄均通向横泾,横泾河东的河东街、蒋家场路、叶家弄也通向横泾,这些街弄口的横泾河边均设置水桥。启秀桥以南和外滩浦江边,还筑有梯形水桥,称马鞍形水桥,兼具停靠行船的功能,不论潮涨潮落均能在踏步上上船。自戚家桥至聚龙桥的横泾河段上有水桥17座,河东7座,河西17座。水桥体现着古镇的风貌神韵,横泾水养育了一代代闵行人,成了闵行民众的母亲河。

日前,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

“闵行为本邑首镇,地当水路之冲,户口殷阗,商业繁盛,距县治约六十里许。地产棉花多于粳稻。风俗素称朴实,近亦渐趋浮靡。水道有小轮,陆路有汽车,交通颇便。镇之西北有北桥镇,钟楼在焉。其西为马桥镇。而其北为颛桥镇。四镇统称为西南乡云。”

这是由上海著易堂出版于1927年的《上海乡土地理志》(李右之著)对闵行的描述。

书中的“闵行”指的是镇。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撤销了闵行镇建制,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老闵行”了。1992年9月,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闵行区,但“老闵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为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使老闵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在解放以后。随着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的建成,现代工业开始发展,这里建起了汽轮、电机两个工人新村。1958年起,大批工业企业迁来,老闵行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59年建成以一号路(江川路)为主的10条城市道路,在主要道路两侧配置商业网点。以东风、红旗新村等处为中心,新建各类职工住宅25万平方米,学校、医院、邮政、银行、影院、菜场、公园等设施也开始有计划地逐步配套建成,昔日的经贸重镇终于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著名的卫星城,形成最初的产城融合区域。

19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江南古镇的街景在老闵行逐渐消失,但《闵行诗存》“序”中所描述的“舟车辐辏,人物昌丰;虽无临淄之十万家,已聚德星于五百里。”之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却有幸留存了下来,且引起越来越多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探索。

《“小上海”老闵行》试图寻觅老闵行的“老底子”,关注老闵行的历史发展变化。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水乡多河亦多桥丨闵行情
有种想念叫荷巷桥丨闵行情
这样的钮永建先生,你知道吗?丨闵行情
“人巧极,天功错。奇矣!奇矣!”说的是……丨闵行情
【美文悦读】塘河,江南的一首词
闵行政协“亮吧雅集”相约世界读书日:畅想“当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
穿越一条河
工业重镇“上新” 逐浪城心水乡
女星穿衣有多身不由己?刘亦菲撑开拉链,孙怡提衣服……
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不知道刘亦菲多漂亮,就把她放的人群里

网址: 水乡多河亦多桥丨闵行情 http://www.pyqsh.com/newsview3984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