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铁了心漂在北京的俄罗斯小伙

铁了心漂在北京的俄罗斯小伙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2年07月01日 10:02

原标题:铁了心漂在北京的俄罗斯小伙

工作,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在生活中都是被摆在首要位置的。

为了更好的生活,几代中国人都在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不曾停歇,也不能停歇。

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个体延续一生的功课,也是家庭、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赖以运行和前进的本源。

在大多数时间,工作都与我们的生存直接相关。无论我们是在主动寻找一个谋生的饭碗、不断追求自己钟爱的事业,还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消极逃避,它都是我们人生重要的构成部分……

本文节选自新近出版的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本书书稿精选自网易非虚构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其“寻业中国”栏目中发表的系列征文稿件,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对自己或周围人工作的口述:农民、app内容审核员、销售、历史老师、海员、黄金分析师、开锁匠、基层社区调查员……

这些劳动者们或被时代裹挟,或是迎澜而上;或主动追求自身理想,或无可奈何生存所迫;或在本业中找到生命价值,或在迷失后重寻人生意义。他们的经历演绎了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工作支撑起这个社会的平稳运转,他们的故事万花筒一般映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在这些“真实的故事,真正的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生动的当代中国,或许,也能重新思考“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铁了心漂在北京的俄罗斯小伙

文 | 网易人间

来源 | 中信大方(ID:citic-dafang)

并不是所有的同龄人都像李恪那样,晚饭之后不去酒吧和迪厅找乐子,而是选择在图书馆过上几个小时。他只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在物质消费上必须要比别人小心翼翼很多。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01

关于李恪

和李见面之前,我只听说了他的俄文名字是“瓦夏”,这是个俄国人的常用名,叫这个名字的人,在任何一家俄罗斯餐厅都能碰到一两个。介绍人向我透露,“这个俄罗斯小伙子中文讲得非常流利”,我的脑海中便闪现出几年前在网络视频上模仿各地方言的Mike隋。

我喊他“瓦夏”,但他纠正了我:“我的中文名字叫李恪。”

“李恪”这两个字听起来方方正正,很难和面前这个棕色头发、褐色眼睛的俄罗斯人发生关联。

喝了会儿咖啡,他问我知不知道“李恪”是个历史人物。我心虚地摇头,他突然有些得意,说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他文才武略样样精通,本来能做个好皇帝,却被长孙无忌陷害,惨遭杀害。

没想到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竟然这么了解,这让我很惭愧,更觉得不自在,听着他滔滔不绝地讲解,目光却落在了别处——我有些懊恼,真不该请求同学帮忙找“语伴”,他的中文已经这样好了,哪还需要和我互助学习语言?

来中国之前,李恪很少离开他的家乡伊尔库茨克市。这座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的城市,仅有62万人口,每年的夏天和冬天,李恪都会和弟弟坐在爸爸从朋友那里买的二手“拉达”里,去几十公里外的贝加尔湖附近游玩、打猎。那里的空气弥漫着草叶的新鲜气味儿,湖水比酒吧里的“蓝色玛格丽特”要清澈得多。

贝加尔湖|图片来自网络

去贝加尔湖几乎是李恪青少年时代唯一的消遣,直到大三申请来到中国交换,他都没有去过家乡的酒吧。并不是所有的同龄人都像李恪那样,晚饭之后不去酒吧和迪厅找乐子,而是选择在图书馆过上几个小时。他只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在物质消费上必须要比别人小心翼翼很多。

高中暑假时,李恪去姑姑的超市打过两次工。超市规模很大,一共有18个收银台,24小时营业。李恪给我看过一张他的工作照,他穿着蓝黄色拼接的工装,坐在电动叉车上,叉车举起了几个装着大宗商品的货箱。李恪曾经想,以后大学毕业了也要在伊尔库茨克开一家同样规模的超市——那是他当时最大的梦想。

不过,开超市的想法在他考上大学后逐渐变淡了。李恪大学读的国际关系专业,大三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在重庆一所大学交换了一年,接着又申请到政府全额资助的留学项目,来北京读硕士。

在中国的这几年,李恪除了越来越能吃辣,对于留在中国发展这件事也越发坚定了信心——他曾经在重庆的肯德基做过一段时间的服务生,时薪18元,而他弟弟在伊尔库茨克的一家肯德基做小时工,时薪是90卢布(约合人民币10元左右)。

俄罗斯的经济让很多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李恪父亲所在的木材厂被卖给了德国的企业,周围好几个邻居也都移民到了北欧的芬兰、丹麦,而他姑妈家更是早早规划,两个孩子中学时就被送到了美国。就像中国小城里留下了很多“空巢老人”,如今伊尔库茨克留下来的也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都去了大城市或者国外,寻找更多挣钱的机会。

俄罗斯人排队求职|图片来自人民网2017年12月5日讯

02

第一份兼职

我询问过李恪来中国后做的第一个兼职,他诡异地对我笑着说:“你肯定猜不到。你们中国人太狡猾了。”

他告诉我,当时他刚到重庆不久,连解放碑都还没有去过,脑子里对中国人民的印象还停留在教科书里“勤劳”、“智慧”这些字眼上。一天,负责他们交流项目的中国老师打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周末做两天兼职,有车来接送,住宿五星级酒店,给1000块钱,工作内容非常简单:全程不用说话,保持微笑就好。

李恪从没听过有这样好的兼职机会,当时他已经学过两年中文,但听完介绍,还是怀疑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老师的话。

他换上正装,坐上校门口来接他的轿车,去了附近的一个县城。车子开到一家工厂的门口,厂长和几个随从在那里迎接了李恪。李恪握着这个干瘦的男人钳子一般的手,忍不住用中文和他套近乎:“您好,先生!麻烦您等我,我真不好意思。”

厂长听了他的话,有些意外。随后笑着说:“你的中文讲得很棒!不过,明天可千万不要再讲了。”

在厂长的办公室入座后,李恪才明白,他此行的工作是给这家生产密闭材料的工厂当“托儿”。这家工厂之前与俄罗斯方面有合作,但近两年已经没有了往来。现在有国内的两家合作公司过来谈合作,为了显示工厂的“国际化定位”,老总特意派人找到了李恪来冒充“俄方代表”,见证签约仪式。

这是一次李恪从没有过的兼职体验。签约那天,他面对满脸堆笑的中国人,只需要点着头致意,还要装作什么都听不懂的样子,实在是难受。饭店吃饭时,厂长站起来举起杯子,提议“要为俄罗斯客人干杯”时,李恪差点没有脱口而出:“祝我们合作愉快!”幸亏他反应快,用一句俄语脏话掩饰了尴尬。周围一张张脸都对着他笑,他觉得哭笑不得。

03

17万存款

去年春天,我在俄罗斯查询博士论文的资料,他在北京半工半读。为了给弟弟攒够去德国留学的钱,他加快了做兼职的步伐,接连给几个翻译公司做兼职译员,白天领着旅行团去南锣鼓巷看北京胡同,晚上还要回到家里翻译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本。

一次,他从海淀区去通州的一家出版社给一本书录制俄语音频。地铁上他找我聊天,给我发来了一句很陈旧的表达:“我快累得嗝屁了”。我看了,却笑不出来——他用了1个多月挣够了弟弟留学需要的1万多欧元,钱汇过去之后,他几乎大病了一场。

那时的李恪说,他想赶紧毕业,找一个安安稳稳的工作,这样每月都有工资领,就安心了。

硕士即将毕业的时候,李恪找到了正式的工作,在东城区的一家国企,做外贸。我从俄罗斯回来,带了他们的鱼子酱和蜂蜜去找他,他正在宿舍里收拾衣物,准备月底搬到租住的房子里。

整理完东西,李恪说要给我看样东西。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俄汉双解词典》,翻到某页,取出一张银行卡,神秘兮兮地对我说,里面有17万存款,是他这些年自己攒下的。

我不由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在我的印象里,大部分俄罗斯人并没有储蓄的观念。李恪听了我的夸奖显得很激动,说自己要做一个够资格的“北漂”,接着又得意地扬了扬手里的银行卡。

图片来自网络

04

北漂,北漂

可就在李恪自认为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盆冷水猝不及防泼向了他:一次莫斯科旅游的项目刚结束,几个用户不满在俄罗斯期间遭遇的乱收费,举报了旅游公司。老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认定带团的李恪吃了“回扣”,将他从公司开除了。

直到我再次见到李恪,他也没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投递了新闻传媒、教育培训、投资理财好多个方向的企业,对方一见他是外国人,多半不会通知他面试,终于有两家公司决定要他,在谈薪资时又出现了分歧。

姑妈提议过让他回去帮忙打理超市,被他果断拒绝了——他暂时还不想回俄罗斯,那样时间长了中文也忘了,到时再想来中国找工作就缺少优势了。

我最近一次和李恪见面,是在他从一个电视剧的片场回家的“路上”。电视剧拍摄地点在顺义,他几经周转,考虑到夜里坐地铁回不到住处,打一次出租车又几乎要把挣的钱花光了,于是他径直来到了我们学校,在操场上睡了一晚上。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从没见过身边哪个同龄人为了省钱做出这样的举动。一大早我跑去见他,远远看见大太阳底下,他双手撑着身子坐在绿色的草地上,疲惫的眼神,落在几个练太极拳的老年人身上。

我走过去,坐在他旁边问他:“当电视演员好玩吗?”

他没好气地说:“好个屁,不过就是在镜头前晃了几下,大部分时间是等,连一句台词也没有。”

群众演员这个兼职是直播平台上一个粉丝介绍的。影视公司要拍摄一个商战题材的电视剧,李恪去饰演某个外国老板的助理,负责递文件、开车门,将近一天的时间,挣了两顿盒饭、400块钱的报酬。

我请他在学校食堂吃早餐,感觉他先前的锐气被挫伤了不少,变得沉默而迟钝,几乎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

我想找点什么话题,让他开心一点,便问他,直播的粉丝积攒多了,以后是不是有可能转到影视娱乐圈?他放下手里的筷子一脸淡然地笑了,仿佛我是个幼稚的小孩子:“想什么呢?北京是个大城市。”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去地铁站的路上,李恪又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他告诉我,大不了就回老家干超市。魏公村的三环路上,车子又堵起了长龙,一个骑着单车的大姐夹在了车流中间,大概是无聊,她一条腿跨过来支在地上,带着点儿好奇朝我们看过来。

李恪还像任何一个新来的外国人一样,脸上露出了笑容,跟她打招呼:“你好!”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俄罗斯电影院将放映连续剧以应对制裁
包贝尔妈妈俄罗斯 妈妈有俄罗斯血统儿子却长相平庸
中国作家拒领俄文学奖,以抗议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中英双语《戏曲北京》正式出版
北京人艺迎来70岁生日
北京多区电影院因疫情原因暂停营业
受疫情影响 北京东西城影院暂停营业
2022“阅读北京”启动 将主打四大主题活动
公共|世界读书日:北京东城书香四溢
讲述“北漂”青春,刘明辉全新创作单曲《关于北京》首发上线

网址: 铁了心漂在北京的俄罗斯小伙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02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