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经典会不会被“玩坏”?

经典会不会被“玩坏”?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9月11日 09:33

原标题:经典会不会被“玩坏”?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你是单给我点赞转发,还是别的姐妹都有?”“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近年,这种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三分柔弱两分温柔四分讥诮一分气恼”说话风格的“林黛玉式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在视频平台上更是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

对于经典在流传中出现的“林黛玉式发疯文学”这种现象,有人说,这是对经典人物形象的误读或偏见,是对经典的不尊重和曲解,会让大众对经典产生错误认知甚至反感;也有人认为,这是当今读者对黛玉形象中敏感、直爽、语言犀利等个性特点的捕捉和发挥,充分反映了文学经典的当代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经典。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学生习作①

三分玩乐,七分真心

□朱海婧 广雅中学高一(12)班

如果你愿意走近,轻轻揭开“林黛玉式发疯文学”的面纱,那么你将看见在这“三分玩乐”的背后竟有对经典的“七分真心”。

有人言“林黛玉式发疯文学”是对经典的偏见,会让大众远离经典甚至心生反感。非也非也——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从底层逻辑来看,人们对于经典并非存在不尊重或曲解的恶意。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苦在心中口难开,总希望能有方法宣泄。这时性子中带点娇傲、可爱的林黛玉出现了,她那种直率又不失温柔的“林氏口吻”便成了年轻人模仿的对象,用“林黛玉式发疯文学”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也就成为一种宣泄的方法。就像前段时间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还有粗野率性的“鲁智深文学”那种“洒家这就来回信息”等,都恰恰印证了大众并无反感只为表达。同时,在这种表达中还能传播经典——与其让经典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倒不如让经典广为传播,毕竟若无人了解,那才是对经典的最大误解。

另有人言,“林黛玉式发疯文学”是当代读者对于黛玉特点的捕捉与发挥,此言有道理。我们需明白,经典没那么容易被滥用、被误解,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其本身具有深刻的内涵价值,其精髓难以被冲垮,也没那么容易消散。林黛玉的语言风格“三分柔弱两分温柔四分讥诮一分气恼”,可非常人所能拿捏,想要运用“林黛玉式发疯文学”,必得先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性格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多一分太过刻薄,少一分又过于撒娇,便不似曹生笔下那个心智锐敏、敏感率性的林妹妹了。所以,“林黛玉式发疯文学”现象的出现,也可看成是当代网友对于林妹妹的一种了解,是当代年轻人文学素养的一种清晰显现。

“林黛玉式发疯文学”本质上就是文学经典在当代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体现,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文学,掀开经典那层面纱。从“我要像吉诃德一样拿利剑与你战斗了”,到博尔赫斯“遇见你是我的不幸与我的大幸”,文学经典的迁移、化用其实从未停止。这次的“发疯浪潮”也不过是文学海洋中拍打人们心房的一朵浪花。

我们应对当代年轻人多点自信。相信他们不会“滥用”文学,相信他们也在走进文学、揣摩经典;我们也应当对经典多些自信。它们没有那么容易被“玩坏”,其本身的价值无法被忽略。“发疯”的背后,其实只是年轻人接近经典的“跳板”,掀开那层面纱,更能领略经典魅力。

学生习作②

仅学林黛玉,安知林黛玉

□闫羽 广雅中学高一(2)班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因为它在不同时代总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红楼梦》这本集大成之作在本世纪又掀起一阵新浪潮——网络上兴起一种“林黛玉式发疯文学”,众人竞相模仿。但我认为,光是新潮,若及表不及里,就只是对经典的亵渎。

当然,我觉得这种“林黛玉式发疯文学”,固然不是全无好处。一来,它让林黛玉这个形象通过网络的方式,更为人熟知。此类文学无疑抓住了林黛玉的语言特点,充分体现了经典文学的影响力;二来再论《红楼梦》本身,此类二次创作无疑也向公众推广了《红楼梦》这本巨著。

但仔细一想,若任凭网友这番“胡作非为”,曹雪芹怕是要哭断肠了。网友的“文学”素养,或许只是表面功夫,赶个“时髦”罢了。

首先,“林黛玉式发疯文学”毫无重点,仅在于模仿林黛玉的一种说话方式,也许就是跟“潮流”罢了。我们不妨先弄明白林黛玉为什么会那么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父母双亡,在众人面前,她总是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才喜欢对人冷嘲热讽。她这种多愁善感、讥诮讽刺的背后,是她自卑而又孤苦无依的心境。她本身何尝不是一个悲剧?但今之众人,不但无法理解林黛玉的这种精神内核,还学着她说话拿来“搞笑”。难道不是一种东施效颦?难道不是在学跛足人走路,看似潮流,实则戏谑?这难道不是对原著的一种亵渎?

其次,“林黛玉式发疯文学”兴起一事,难免有“舍本逐末”“盲目求新”之嫌。这正是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的一大毒瘤。自媒体的兴起,注定了流量就是“通往荣华富贵的金钥匙”,但当流量与中国传统文化扯上关系,总是会有人只取其表意,忘其“本真”。就像如今很多人提到孙悟空,都不记得他大闹天宫时的抗争与追求自由时的高歌,只记得他那句“吃俺老孙一棒”,权当搞笑;提到“三国”,不记得那些乱世英雄们的智谋与抱负,倒记得孔明说的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拿来打诨插科;提到《红楼梦》,不记得黛玉如何为情所伤、泪尽而亡,只记得她那种别具一格的说话方式,篡改出“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但求一乐。只怕到了我们这辈人的后代,这些经典的原意便不会再被人熟知了吧?它们只是一种“新潮流”,潮一退,便被“打入冷宫”。

其实读《红楼梦》,要学的不仅是语言表达方式,更应是那些人物对封建旧制的革新、对青春的歌颂。不仅仅是一本《红楼梦》,要发扬传统,重读经典,就要去体会它们的精神本质,领略它们的根本。仅学林黛玉,安知林黛玉?既然不懂林黛玉,就更需要细致地去读,沉下心来去品。

就算放下经典不说,作为中国有志青年,也更不该及表不及里,虚空浮夸,而应该脚踏实地,潜心学问,这样才能踏出一片天地来!

教师点评

习作①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认为“林黛玉发疯文学”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并无歪曲经典的恶意,而且经典的深刻内涵也是其能在不同时代焕发魅力的根本所在,指出“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

我们应该对当代年轻人和经典都多点自信。这体现了当代青年人拥抱经典、用经典表达生活的文化自信。

文章视野开阔,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生动形象,“三分玩乐”“七分真心”“掀开面纱”“文学海洋中拍打人们心房的一朵浪花”等表达,让读者心领神会。

习作②认为“林黛玉式发疯文学”只是表面的“时髦”,似乎是在传播经典,但实质上是“毫无重点”的空虚和当代自媒体的浮躁,是对经典的“亵渎”与歪曲,并提醒当代年轻人应由表及里,抓住《红楼梦》的本真和内涵,只有“脚踏实地,潜心学问”,“才能踏出一片天地来”,可谓振聋发聩,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担当与理性。文章由林黛玉联想到孙悟空、诸葛亮,由《红楼梦》到传统文化经典,思路开阔,旗帜鲜明,志向远大!

(广雅中学老师 夏晓梅)

非师点评

这是一个正反都可说的题目。

习作①从激烈竞争中当代人与林黛玉相近的情境与心态来分析模仿的缘由,与习作②大异其趣。

作者认为“经典没那么容易被玩坏”,模仿者也不存在对经典的“不尊重或曲解的恶意”,模仿反而会扩大经典的当代影响力。这种说法基本上能自圆其说,观点也更为新颖。

但如果能点明过多人过度跟风模仿便有拾人牙慧之嫌,甚至使人反感,可能会更好一些。

习作②则从林黛玉的身世着眼,认为与她经历迥然不同的人盲目模仿她的语言,会有东施效颦之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说这种模仿是对经典的“亵渎”,是“毒瘤”,则有些言之过重。

其实,跟风模仿不是创新,而是个性的丧失。如果作者能从这一角度来说,或许会更切中要害。

此外,作者有些语言表达,略显僵硬。

(《羊城晚报》高级编辑 何龙)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经典会不会被“玩坏”?
张柏芝被问:谢霆锋邀请你去婚礼会不会参加?
被周星驰问话会不会真打,火云邪神有点气,一秒钟打他蹲地……
刀郎《罗刹海市》引热议,网友无端猜测,会不会被那英等人追责……
会不会还是演母女呢
睡醒一觉,女友会不会碎了?
揉出一个响屁,会不会很尴尬?
韩国人问中国人,你会不会中文? 给我来个8号
至今没有被超越的经典战争片
圈内说王一博肖战是真的? 王一博会不会真的喜欢肖战

网址: 经典会不会被“玩坏”?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0511.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