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王阳明与儒学结缘,还早在十六年前

王阳明与儒学结缘,还早在十六年前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9月17日 07:50

原标题:王阳明与儒学结缘,还早在十六年前

王阳明与儒学结缘,还早在十六年前

《王阳明年谱》记载,某日,王阳明走在长安街上,碰到一个看相的。这个看相的一见王阳明,便大为惊讶,说:你有圣人相,以后你记得我的话,就是“(你)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这几句话,在少年王阳明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从此以后,他常常捧着一本书,思虑万千。

一天,王阳明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私塾先生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有些不以为然,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时,王阳明十二岁。后来,人们传说他从小就立志为圣贤,其实,是有来由的。

今天,王阳明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真三不朽”的圣人;但他在成为圣人的道路上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湛若水的《阳明先生墓志铭》中,会发现这么一段话:“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所谓“五溺”,说明王阳明曾沉溺于其他,走过不少弯路,从正德丙寅,即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开始归正圣贤之学。而在这之前一年,即孝宗弘治十八年,时年四十岁的湛若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王阳明遂相与定交论学,一宗程氏“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之指,最终皈依为儒学的信徒。

王阳明与儒学结缘,还早在十六年前。孝宗弘治元年,十七岁的王阳明,从北京到江西南昌完婚。次年,他带着夫人诸氏,回老家浙江余姚。船到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了著名学者娄谅。娄谅语以朱熹格物之学,并告之以“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觉得深受启发。

弘治五年,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中举。这一年他又回到京师,在他父亲王华的官署,一边准备第二年的会试,一边找来朱熹等人的著作,反复钻研宋儒格物之学。朱熹的书里,写着这样的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刚好乃父“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经这样一折腾,不仅没“格”出理来,还闹出了病!王阳明“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圣贤有圣贤的天分,或许我王阳明根本就不是那块料,我还是去研习辞章之学算了。显而易见,王阳明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是有过犹豫甚至打过退堂鼓的。

正德丙寅,确实是王阳明的分水岭,而且,此事与湛若水大有干系。若干年后,王阳明对湛若水的评价是:“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湛若水也是这样看王阳明的:“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王、湛二人情同莫逆,砥砺切磋,是明代思想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他们的哲学体系稍有不同,但都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阳明的思想飞跃发生在贬谪贵州的三年中;最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则是“龙场悟道”。

徐爱是王阳明的妹夫,更是王阳明的学生。徐爱之于王阳明,犹如颜回之于孔子。徐爱在《传习录》前言中对王阳明有个评价说:“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见《王阳明年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连随从都受不了,王阳明却能在一个石墩上,日夜端居澄默,以求安静专注;久之,胸中洒落,一尘不染。因为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然,半夜里大悟格物致知之理,似睡似醒中好像有人在跟他说话;王阳明情不自禁,呼喊雀跃,随从吓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终于明白了,原来圣人能想到、能理解的东西(圣人的思想、圣人之道),我们也能想到,不必要借助外物去了解去探究,甚至连圣人的书都可以不必去看: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是可以相通的!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江西抚州太守李茂元,重刻陆象山文集,请王阳明写序。王阳明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圣人之学,心学也。”这就是陆王“心学”的出处。于是,“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相颉颃,成为宋明学术的两大重镇。

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悟至于陆(陆象山),再悟至于孟(孟轲)的从“顿悟”到“渐悟”的过程。顿悟,即“龙场悟道”;渐悟,即完成于南昌平定“宁王叛乱”后。顿悟的理论成果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对于“圣人之道”来说,这还只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圣人之道”的本体论、“圣人之道”的真谛是什么(什么是“圣人之道”)呢? 这是陆九渊和前人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

王阳明在南赣平寇时,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这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后来“经(朱)宸濠、(张)忠、(许)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王阳明给江西的学生邹守益写信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的细目,则有如下几“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见《孟子·公孙丑上》)良知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先天之知;“是非之心”是良知的关键要素。

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是“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是真知。所以“致良知”可以说是“知行合一”的逻辑推演。王阳明以“致良知”为“真圣门正法眼藏”,是圣人之道的真谛,是本体论。

有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完整自足了。因了这个体系,王阳明超越了陆九渊,也超越了孟子。这个体系最终形成于王阳明在江西平寇、平叛的实践活动。这一年,他五十岁。

(本篇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王阳明走在长安街上,碰到一个看相的,看相的一见大为惊讶
25年心血酿成“中华儒学第一藏”
王阳明的哲学,只有价值理性,没有工具理性
当代俄罗斯的儒学研究及特征
刘德华:当年如果不是倪萍救场,自己早在29年前就断送了演艺生涯
书单丨儒学小史
《王阳明的智慧》:人人可读的“心学”读本
《王阳明的智慧》:人人可读的“心学”读本|新书架
“杜甫诗歌是儒学精神的一种文学表达”
安徽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

网址: 王阳明与儒学结缘,还早在十六年前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105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