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秋分·人间好时节 秋向此时分|万物有时·物候志

秋分·人间好时节 秋向此时分|万物有时·物候志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9月23日 17:23

原标题:秋分·人间好时节 秋向此时分|万物有时·物候志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制图 刘雨曦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9月23日,又来到昼夜等长的这一日。当人们感受到秋意渐盛,蟹肥菊黄,秋高气爽之时,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悄然而至。在这一天,阴阳相半,昼夜相等,露冷风清,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秋季90天的中间,又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于是得名“秋分”。

《山间秋色图》 武汉博物馆藏 图据武汉博物馆官网

在古代,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极为重要的存在,是“四时八节”之一。此外,因为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而中秋节也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所以这一节气格外被人们看重。

值得一提的是,秋分还是如今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一节气中,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们尽情享受着收获带来的幸福感,也珍惜着为数不多凉爽的仲秋之日。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日虽是丰收的季节,但是飘落的树叶,逐渐萧瑟的自然万物,也令古人不禁悲春伤秋,但细细聆听田野间的一声声鸣叫,能够听到来自秋虫的歌唱。于是,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借秋天的鸣虫,以抒忧愁和幽怨之情。秋分已至,从古人描写的物候之中,去感受自然的变化吧。

蛰虫坯户,寒气袭来小虫躲入洞穴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翻开古籍记载,就可看到古人通过细微的观察,将秋分划为三候。其中,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再来,因为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而“水始涸”,指的是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蛰虫,这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现象中,较为频繁出现的表现气候变化的生物。譬如节气之一的惊蛰,其中“惊”为惊动,“蛰”为蛰虫,是唯一一个名字和动物相关的节气,就以其命名。此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写惊蛰为:“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可见,“蛰”是“藏”的意思,指昆虫等动物冬天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的状态。

而从不同节气的物候描述中,还可以看到蛰虫的出现和隐藏,似乎还与一项自然现象有关,那就是——雷。在古人看来,雷声惊醒蛰虫,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到了秋分时节,雷始收声,蛰虫开始藏入地下,开始准备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但其实,这些都是古人赋予其的民俗寓意,从科学角度说,真正影响蛰虫的生活习性的,是气温带来的变化。

秋虫私语,传统意象中的悲秋之声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进入秋分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到了这时,也许不少细心的人会发现,耳边传来的虫鸣也不如盛夏的聒噪。都说夏虫喧闹,秋虫呢喃,所以夜深人静时,仔细倾听,还能听见秋虫清细的鸣叫。

秋虫,泛指秋天的昆虫,但一般被认为是蟋蟀。俗话说:“秋凉到,蟋蟀叫”。创作于唐五代时期的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讲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轶事,其中就写到:“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可见早在唐朝,蟋蟀喂养之风已经流传开来,到了秋天就是人们捉取蟋蟀的季节。

澄泥蟋蟀罐 明宣德 故宫博物院藏 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正因与秋天相关,在传统的古典诗词中,蟋蟀还有着一种独特的意象,那就是——悲秋。翻看不少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蟋蟀在其中代表了一种凄凉与悲伤。白居易写下“野秋鸣蟋蟀,沙冷聚鸬鹚”,王安石《西风》中的“老大多感伤,畏此蟠蟀鸣”,都以蟋蟀的鸣叫,感叹秋意萧瑟。还有唐代诗人贾岛的《客思》中,写到了“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更寄托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今日秋分,秋意渐盛,可别太早陷入到“悲秋”的伤怀中。不妨趁着田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享受有丰富的食物待品尝的秋日吧。

节气海报 制图:刘雨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清明·“田鼠化为鴽” 为何田鼠会变成鹌鹑?|万物有时·物候志
小暑·温风至 蟋蟀寻凉憩|万物有时·物候志
立春· 鞭牛祈福 寒冬已尽暖春可期|万物有时·物候志
雨水·獭祭鱼 草木萌动间看春天来临|万物有时·物候志
二十四节气——人间处处丰收忙
今日春分|正是人间好时节,一起把诗词画在中华大地上!
又遇秋分时,昼夜等分长
人间好时节丨春分 燕归来
品读|春到人间万物鲜
为什么说秋分“雷始收声”?丨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网址: 秋分·人间好时节 秋向此时分|万物有时·物候志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1665.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