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何为“德语修养小说”?

何为“德语修养小说”?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09月27日 15:17

原标题:何为“德语修养小说”?

编辑的话

ABOUT this Book

2023年9月,商务印书馆隆重推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的新成员《德语修养小说研究》,作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谷裕教授。本著作针对“德语修养小说”这一关乎德国思想史的德语文学特殊体裁,做了扎实全面的理论研究,并在修养小说的框架内,对14部经典作品进行了分析解读。

我们在这里推送书中对于“德语修养小说”概念的综合性阐述,以飨读者。

本书初版后,学界对“修养小说”的提法表示不太习惯。此次经反复思考,决定仍沿用之。原因在书中“前言”和“理论探讨”部分已给予充分说明。简言之,德语中的修养(Bildung)强调的是全面的“人格塑造”,而非成长发展或狭义的教育,—虽然人格塑造伴随成长。从人格塑造转而强调成长发展,始于威廉·狄尔泰的定义。狄尔泰在1906 年的《体验与诗》中,从启蒙乐观精神出发,认为人会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方案,并不符合此类小说的初衷和文本真实。当年冯至先生在《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译本序”(1943 / 1984)中,即本着“Bildung”的原意称之为“修养小说”。

德语修养小说与德国思想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特殊性。它在形式、内容和结构上有两个来源,一是宗教忏悔录式的自传,一是由罗曼国家流传至德国的历险小说。前者赋予修养小说以个体性、内在性和反思的维度,为小说提供纵向坐标;后者赋予修养小说以时代全景图的广度,为小说提供横向坐标。两条坐标交相作用,营造出德语修养小说的特殊形态。

——再版补记

目录

“修养”(Bildung)是产生于德国18 世纪下半叶的一个综合人文概念。修养小说(Bildungsroman)由“修养”(Bildung)和“小说”(Roman)两词复合而成。德国以外的学界通常把修养小说视为德语文学特殊体裁、德国思想史的一部分。Bildungsroman 在英语中被释作novel of education 或novel of formation,在法语中被释作roman d’éducation 或roman de formation。此类释义固然正确,但由于不同语言中语词的意义涵盖范围不同,确切的对应几无可能。我国学者过去习用“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成长发展小说”的概念,亦只触及此词的一个层面。事实上,Bildung 含有人格塑造、成长发展和教育的意思,任何单独的翻译或释义都不免偏于一隅。有鉴于此,欧美学者在论及这一源于德国的文学体裁时多直接使用德语原词。本书将Bildungsroman 拟译作“修养小说”,并非因为这个译名与原文具有更全面的对应关系,而是考虑到修养小说与修养的同源关系。同时考虑到约定俗成译法或上下语境,也权译作“成长小说”。

本书在第一部分系统解释了修养的含义,梳理了修养小说的创作与诗学演变脉络,最后简要勾勒了修养小说的基本特征。由该部分可以看出,对于修养和修养小说没有一个严格定义。尤其在修养小说的创作与诗学、作品事实与理想形式之间,始终存在明显的错位。小说诗学表达古典的修养理念和理想,而创作则要求遵循心理真实和审美诉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布朗肯堡、摩根施坦到狄尔泰,从19 世纪到21 世纪之初,修养小说诗学或对修养小说的研究,所涉及的作品、关注的问题以及得出的结论,无不充满深刻人文关怀,携带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修养小说一般有纵横两条线索,纵向是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横向是一个时代的人文景观和生活全景图。两条线索交织,横向为成长提供丰富的阅历,纵向以一个反思的个体对时代进行观察思考。修养的目标是对自我、世界和人生的全面认识以及人格的全面涵养。由于修养和修养小说产生于18 世纪下半叶的思想土壤,带有明显理想主义特征,因此不可避免在19 世纪经历了意识形态化,也不可避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德国学界质疑。然而,时隔半个多世纪,德国学者终于重新提出“德国修养方针的特殊性”,认为在一个知识爆炸和缺少沉静的时代,不断驻足,思考人生,重新审视全面修养的理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且,在一个价值相对化的时代,修养、修养小说和修养市民构成了稳固的三角,在其中深刻演绎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选择与取向问题(Voßkamp,《修养的现实意义及修养小说中修养的历史》,柏林2009 年,第8 页)。可见,回归传统,是当代修养小说研究对时代的回应,隐含着这个时代的理想和诉求。

本书第二部分对十四部作品进行了分析解读。从19 世纪至今,在历代学者的阐释下,形成一系列公认的经典修养小说作品。我们以此为参照。第二部分的目的,不在于机械地印证每部作品的修养要素。恰恰相反,第二部分的重点,在于分析解读每部作品的独特性,展示它们如何以各自独特的形态,使修养小说变得丰富多彩。

其他关于修养小说所要说的,都流露于行文的字里行间,此处任何总结性表述都是对论述的简化。由于力所不逮,本书没有与欧洲其他语言的类似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但作为弥补,选择了德国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力求以此为理解18 世纪以后修养小说的主题和形式,提供历史对比和参照。

——前言

“修养”(Bildung)与“启蒙”和“文化”两个概念相伴而生,18 世纪后三十年开始在德国知识阶层中流行,直至今天仍然是德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修养”具有三重含义:对人格的“塑造”(Formung)、对人的“教育”(Erziehung)以及人全面有机的“发展”(Entwicklung)。它既强调个体、内在、精神的修炼,又注重人在社会、公共生活方面的涵养。德语中的“Bildung”是一个集人文思想、道德哲学、教育培养为一身的综合概念,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迻译。英美学界多直接使用德语原词“Bildung”。鉴于修养小说与修养的相辅相成关系,修养小说的德语原词“Bildungsroman”也成为专有名词。对修养小说,英美文献中亦有“education novel”“adolescent novel”或“novel of formation”的译法,法语有“roman de formation” “roman d’apprentissage”等译法,从其解释性翻译中也可以看到修养的塑造、教育和成长三个基本含义。

汉语中不但找不到完全对应的翻译,而且无法直接移用拉丁词形。尤其考虑到“Bildung”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侧重,对应不同的汉语意思。就其构词来讲,它是由名词“图像”(Bild)变为动词“塑造”(bilden),再加名词后缀“ung”而来的抽象名词,有动态含义。汉语中最普遍的译法“教育”,是“Bildung”在19 世纪引申出来的意思,既不能显示该词的原义,也无法涵盖其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本书只能将之拟译为“修养”。因为越是深究其意,越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修养”只是一个姑且使用的代号而已。在行文中,有时需要根据汉语上下文的语境,在“塑造”、“教育”、“教养”和“修养”之间进行调整,届时不一一列出。

之所以选用“修养”,是因为它在儒家使用的意义上,最接近“Bildung”的历史源流及多元的含义。“修养”既是名词,也包含“修炼”“涵养”的行为和过程。两者都建立在对人的乐观认识上,认为人可以被造就,人可以通过内在的反思和外在的教育、培养、道德实践,向人格完善发展。“Bildung”的榜样是“神的肖像”,儒家“修齐治平”的榜样是古之圣贤,两者都以至圣至贤者作为参照的对象和努力的目标。“Bildung”中人格“塑造”的含义大致可以对应“修身”,“教育”培养大致对应“涵养”,是以“修养”。选用“修养”还有一层用意,本书以下也会不断提到,“Bildung”就其古典含义,绝非通常所理解的只专注于个体和内在,而是特别强调个体与整体、内在与外部实践、私人领域与公共生活的联系,带有强烈的社会和政治诉求。在这点上,儒家之始于“修身”而终于“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特别符合古典“Bildung”的含义。

“Bildungsroman”是一个直接与修养相对应的文学概念。该类小说亦产生于18 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修养语境中。因此本书将之延译为“修养小说”。修养小说以文学形式,形象地演绎了修养理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和修养一道,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其思想史意义不亚于文学史意义。在德语中有与修养小说相似的概念,一个是“发展小说”(Entwicklungsroman),一个是“教育小说”(Erziehungsroman)。德语中的“发展小说”是一个比修养小说宽泛的概念,泛指以个人成长发展为线索的小说,是一个超越历史语境的概念。也就是说,它不直接与“Bildung”挂钩,不特别强调古典意义上的人格塑造。18 世纪下半叶以前的作品,如中世纪的骑士史诗《帕西法尔》和巴洛克时期的《痴儿西木传》不属于产生于18 世纪的修养小说,但可以算作发展小说。德语中的“教育小说”是一个比修养小说狭隘的概念。它特指产生于启蒙时期、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教化为目的的小说。

目前国内学界约定俗成,把“Bildungsroman”译为“成长发展小说”,也有人把它译为“教育小说”、“成长小说”或“成长教育小说”。从这些译名可以看出,人们难以找到一个贴切的词对应“Bildung”,在“成长”、“发展”和“教育”之间举棋不定。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成长发展小说”的译法并不满意,因此不断出现新的尝试。“成长发展”的译法确实存在不足。最大问题就是它显示不出该类小说与古典修养观(Bildung)的关系,继而削减了修养丰富的内涵。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作者: 谷裕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3-9

页数: 456

定价: 12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0-22195-5

《浮士德》(第一部、第二部)

[德]歌德 著; 谷裕 译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面对ChatGPT,短篇小说何为?
夜雨丨北槡:诗人何为?
何为承负?何为阴德?积大阴德,改变命运?
安妮海瑟薇在公共场合,吃东西的自我修养!
失意时善良,是一个人的修养
赵本夫的“文学生命力”在海外传播:英文、法语、德语……《荒漠里有一条鱼》输出多个国际文学版本
读完书才明白:最好的修养,不过是看谁都顺眼
何为“人书俱老”?书法家、诗人、学者对此各抒己见
情绪稳定,是成年人最顶级的修养
心静是一种修养,淡定是一种品格

网址: 何为“德语修养小说”?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206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