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成年人的上瘾行为,背后都是孤独

成年人的上瘾行为,背后都是孤独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0月15日 09:04

原标题:成年人的上瘾行为,背后都是孤独

爱德华·霍珀:《布鲁克林的房间》

你有没有很害怕一个人待着?

拿我自己来说,经常在独处时,陷入一种忙乱又空虚的撕扯中。为了摆脱孤独,总想做点什么,却又做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事:

看书看不进去,就通宵打游戏;

出门无处可去,就不停地逛商店购物;

平常忙碌没时间,一闲下来就抱着手机,刷十几个小时的短视频……

明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上瘾般地堕落着,一边沉迷娱乐,一边厌恶自己。

我不止一次思索,人为什么会进入这种“越渴望越厌恶”的死循环?直到看了心理学家胡慎之的《恰如其分的孤独》,才恍然大悟:

原来,成年人的上瘾行为,多半与孤独有关。

在书里,胡慎之曾分析说:

“强迫性重复行为,背后都是无法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若不想在低级趣味上消耗生命,人必须抵达一种“恰如其分的孤独”。向内体察自我,向外感知他人,不回避独处,也不惧怕孤寂。到那时,孤独便不再是折磨人的牢笼,而是滋养生命的沃土。

点击小程序可购买

成年人的上瘾行为

背后都是孤独

文 | 每晚·瑾山月

来源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01

孤独,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流行病

有人说,孤独,已然是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传染病”。它顽固地附着在人身上,让大家在痛苦中日渐消沉。淹没在孤独的深渊里,忧愁化成了海,压力聚成山。就算你苦苦挣扎,结果也往往是越坠越深。

在书里,作者讲了三个案例,让人读来唏嘘不已。

一个常年独居的小伙子,是个十足的“社恐”。除了必要的外出,他所有的时间,都闷在家里。为了打发无聊,他竟然迷恋上了洗澡。每天下班后,他都要洗三四个小时。最夸张的一次,是某个周末,他竟然洗了12个小时。

一个在异乡打工的女生,为了排解寂寞,痴迷于整形手术。五年内,她一发不可收拾地做了十几次医美,花光了积蓄不说,还留下了后遗症。

一个移居到城里的老头,远离熟悉的乡亲后,靠捡废品充实生活。他把成堆的塑料瓶、垃圾袋搬到家里,每天各种整理,经常累得睡着才停下。

作者说:

这些都是被孤独打败的可怜人,他们向外走不出去,向内找不到自己,只能用极度消的方式,对抗着,宣泄着,最终陷入一种绝望的“自伤陷阱”。

爱德华·霍珀:《科德角的早晨》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工作上受到排挤,又无人倾诉时,便用暴饮暴食,熬夜刷剧来发泄愤懑;远离父母亲友,身边无人相伴,便盲目合群,每天张罗不同的聚会酒局……

我们害怕一个人待着,又不得不一个人待着。我们厌恶孤独,却又怎么也摆脱不了它。

弗洛伊德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迟早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一个人待久了,烦闷与无聊会在心中产生裂变,迟早像火山爆发一般,寻找到发泄的出口。若不想被孤独摧毁,就不能与之硬碰硬,而是要巧妙周旋。说到底,孤独是敌是友,是灾难还是恩赐,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爱德华·霍珀:《旅馆房间》

点击小程序可购买

02

不想孤独,你需要找到生命合伙人

在书里,作者还讲了两位女士的故事。

第一位女士,是个50岁的独居者。她在生日那天走进咨询室,愁眉苦脸地说:

“这些年,除了营销短信祝我生日快乐,从未收到过一条来自朋友亲人的问候。”

她自称被全世界遗弃,一辈子被寂寞笼罩,越发觉得活着无趣。她不是不想交朋友,可看见陌生人,就心里打怵,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位女士希望作者指点迷津,而作者却给她讲了另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士莲姐的故事。

年轻时,莲姐当过洗头妹,做过小买卖,年纪大了后,就在一些剧组当茶水工。可就是这个莲姐,却是金像奖专业精神奖得主,朋友遍布整个香港娱乐圈。

莲姐也曾孤单过,但自从在剧组找到朋友后,过往的孤寂便烟消云散。初到剧组,她会热情地和人打招呼,看谁有需要,就主动搭把手。等熟识了之后,她就时不时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开开玩笑,嬉戏打闹。渐渐地,喜欢莲姐的人越来越多,而莲姐自己也找到了趣味相投的伙伴。

作者说,摆脱孤独的第一步,是要向外寻找生命合伙人。这个人可能是朝夕相处的伴侣,可能是相谈甚欢的朋友,可能是一起打拼的同事,也可能是偶遇的陌生人。而这些人,只有你先主动打开社交的大门,他们才有可能走进你的世界。

爱德华·霍珀:《小城办公室》

那我们要如何打开这扇门呢?

在书里,作出给出了一个五层次社交模型。

分别是——打招呼、帮小忙、诉说观点、表达感受、分享秘密。

不管偶遇谁,见面问好,便拉近了彼此距离;帮点小忙,便激活了感情的电波。而后,多与人真诚且深入地交流,你自然能找到那个与你同频共振的人。

就像莲姐那样,别吝啬自己的热情,也别排斥与人交流,更不要害怕人群。拿出最真的诚意,去寻找、吸引生命里的同类。而因你到来的盟友,就好像一根救命绳,会将你拉出孤独的深渊。

走入热闹的人群,感受他人的温度,生命中的孤寂终会慢慢消散。

点击小程序可购买

03

每个成年人

都需要恰如其分的孤独

微博上,有人问作者:

“胡老师,摆脱孤独,只有社交一条路吗?我尝试过走出去,可不管是家族聚会,还是公司团建,都令我身心俱疲,只想回家躲清静。”

作者说:

你这样的人适合独处。比起外界的慰藉,内心的丰盈,更能让你驱散孤寂。

在书里,作者讲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刚参加工作时,父母嘱咐他一定要讨人喜欢,千万不要被人孤立。于是,他上班时帮人跑腿打杂,下班后又自掏腰包请同事吃饭,就连休息时间,他也像个24小时客服,随叫随到。

可遗憾的是,他越是急着合群,越不被人看重。同事们只当他是免费劳力和饭票,根本没有人拿他当朋友。而他自己也被这种盲目社交,拖累到疲惫不堪,自暴自弃。

后来,他下决心改变,做回那个安静内敛的自己。

在单位,他做好本职工作后,再也不会凑堆闲聊;生活中,他完全屏蔽掉喧闹,一个人安静地生活;他不再假装有很多朋友,而是坦然地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作者说,当一个人学会了独处,才能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妙。

那种感觉,是内心被滋养的惬意,是灵魂被抚慰的感动,也是与自己相处的幸福。原来,只要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孤独便不再是洪水猛兽。

爱德华·霍珀:《布里斯托》

为了帮大家抵达独处的最高境界,作者在书里分享了 “三个秘诀”。

1. 森田疗法

心理学家森田正马,经过大量调研,得出一个结论:处理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精髓就在8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在人群中感到快乐,就积极走出去;独处时更惬意,就回归自己的小天地。毕竟,舒服的感觉,从来没有标准,生活也需要找准平衡点。不必逼自己成为社交达人,也不必刻意成为世外高人。

随心而活,顺其自然,才可抵达真正的自由。

2. 营造安全岛

有人说: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片孤海,我们在深夜,独自潜入。若不想被翻滚的海浪冲撞,用作者的话说,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一座安全岛。

这座岛,可能是你的书房一角,可能是下班后停车场里的驾驶座,可能是傍晚的某个街角……

当你倦了乏了,受伤了,委屈了,就躲进安全岛,放松身心,疗愈自我。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苏东坡的雪堂,梭罗的瓦尔登湖,黑塞的林中小屋……这个地方不需要富丽堂皇,只要能容下我们的身躯,就可以安放住我们的灵魂。

3. 寻找心灵的“flow”

找准自己的位置,有了藏身的安全岛,最后一步,便是寻找心灵的“flow”。

“flow”是米哈里提出的心理学概念,翻译过来,就是心流

作者就曾感受到了心流的洗礼。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傍晚,寂静的屋里,半透明的窗帘被风吹得上下翻飞。作者半躺在沙发上,随手翻看着一本书,不知不觉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那一刻,时间似乎停了,只感觉一股股轻微的快感流过身心。

沉静的时光中,我们最容易看到时间和自己。

静下心来,专注于此刻,丰富感知,去体味每一秒。当你杂念全消,气定神闲,自然会与心流不期而遇。

在书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这人是个企业家,圈子多,人脉广,知心朋友也不在少数。他很喜欢人群的热闹,但也会雷打不动地拿出时间独处。每年暑热过去,秋风渐起之际,他都会背上行囊,一个人出游远方。

他把时间切割成两份,一份给别人,一份给自己。

作者曾疑惑:你这样生活不累吗?

朋友笑笑说:一切都是刚刚好。

是啊,人生最难得的,不正是这份“刚刚好”?

刚刚好的热闹,刚刚好的孤独,不在人群中迷失,更不会在孤独中沉沦。踩准自己的节奏,无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走,生活的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

THE END

点击图片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恰如其分的孤独》:成年人的“上瘾性”行为,背后都是孤独
安宁达的图像小说:寓言人生孤独之境
张爱玲:成年人的关系,都是易碎品
被称作活香水的文心兰,开花满屋子都是香味,越养越上瘾
余华《活着》: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边崩溃一边坚持
这隔离上瘾了可还行
男人爱你上瘾的征兆:生理反应(很治愈)
虽然,但是,看多了真的会上瘾!
生活有目标的人不易孤独
在万千孤独中,看到自己|测一测你内心有多孤独

网址: 成年人的上瘾行为,背后都是孤独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3577.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