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复活”的黄河文化记忆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复活”的黄河文化记忆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0月17日 16:48

原标题:(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复活”的黄河文化记忆

新华社银川10月17日电题:“复活”的黄河文化记忆

新华社记者马思嘉、艾福梅

泥坯在轮盘上飞速转动,在71岁的李成仁手中变幻成杯、盘、碟、盏等器型。黄河水、黄河岸边的陶瓷黏土、临近黄河的沙漠釉料,在超过1200摄氏度的高温中,蜕变为色彩莫测的古拙瓷器——黄河古瓷。

在今年九月于宁夏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黄河古瓷受到国内外顾客欢迎,有来自伊朗的客人热情选购,还有西安、河北等地的商家与当地签单合作。

“这是来自黄河母亲的礼物,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等非遗结合,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宁夏中卫市品卫文创园负责人姚思杰说。

看似刚刚兴起的黄河古瓷,其实曾传承千年,后又险些被人遗忘。

黄河,流经中卫市182.4公里,赋予了这座西北沙漠小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山海经》中的“崇吾之山”指的就是中卫香山,而唐代诗人王维更是在中卫沙坡头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黄河还给予中卫市丰富的优质陶瓷黏土和釉色矿物质原料,加上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因此历史上傍河建有不少瓷窑,不光解决了生产用水,还能借助水路外销。

三年前,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姚思杰研究中卫市历史文化时,无意中了解到当地有丰富的窑址遗迹,包括汉代、元代、明清、近现代留下的遗址和瓷器碎片,才窥见黄河古瓷的悠久历史,于是决心“复活”这一黄河文化记忆。

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瑞应村的一座废弃小学,被姚思杰改造成文化产业园。他四处寻找掌握黄河古瓷制作技艺的老师傅,李成仁就是其中之一。

李成仁17岁就进入下河沿老窑沟瓷器厂工作——那是一个瓷窑遍布的山沟,制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他们沿袭着传承千年的工艺: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然而,他所在的瓷器厂于20世纪80年代倒闭。不甘心工艺就此断绝,他坚持干了几年制瓷个体户,后因亏本歇业。

在品卫文创园,李成仁看到了黄河古瓷复兴的希望,与其他几名老匠人以带徒授艺的方式传承黄河古瓷。

目前,黄河古瓷知名度越来越高,文创园里的匠人们每天都为订单忙碌着。姚思杰与中卫市当地的景区、民宿等谈好合作,为他们定制文创产品。“下一步计划扩大规模,培养出更多手艺人,制作更精美的黄河古瓷,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姚思杰说。

文旅融合,带给黄河文化更多复兴机遇。一度凋敝的中卫市黄河古村,逐渐因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成为热门景区,大湾村更是被改造成知名高端文旅产品“黄河宿集”。曾经承载黄河古瓷顺流而下、将其销往外地的羊皮筏子,也从交通运输工具,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体验产品。

47岁的李聪在沙坡头长大,从小就跟着吃“运输饭”的父亲了解到羊皮筏子。当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逐渐被船只取代,沙坡头景区旅游业态的兴起又赋予它新生。十几年前,李聪在老家学会了羊皮筏子制作与操纵技艺,吃上了“旅游饭”。随着宁夏黄河旅游业态多点开花,他又成为吴忠市青铜峡市黄河大峡谷景区的一名筏工。

“外地游客来宁夏,都想近距离接触黄河,乘坐羊皮筏子必不可少。国庆节假期,在限流的情况下,我们每天接待乘客都有四五百人。”唱着山歌,他心情愉悦地带着游客漂流在牛首山与贺兰山之间,见证着他所眷恋的黄河母亲越来越美。(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举行 专家归纳黄河文化的“五个特征”
综艺扶贫,在“奔跑”中传递新能量|《奔跑吧·黄河篇》评析
中国首个黄河文化主题云展览上线
““沿着黄河遇见海”,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在郑展出
黄河文化论坛将于4月18日至19日在东营市举办
“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成立
江山壮丽 我说黄河丨赶一场“黄河大集”
所有人 快来参加黄河文化读书节吧
“石窟里的绝唱——中原黄河沿岸石窟造像高浮雕拓片艺术展”开展
持续12天,“黄河魂·沿黄九省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展

网址: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复活”的黄河文化记忆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3814.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