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于京东:与时俱进,兼具现实关怀与世界眼光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于京东:与时俱进,兼具现实关怀与世界眼光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0月24日 13:41

原标题:《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于京东:与时俱进,兼具现实关怀与世界眼光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第四届《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一等奖得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京东,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观念和概念史研究、现代国家及其空间表象的研究,以及媒介、技术与政治文化研究。

于京东,《探索与争鸣》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一等奖获得者。1988年生,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一、政治思想、观念与概念史;二、法国史、近现代西方社会文化史、政治与国际关系史;三、媒介、技术与当代政治社会现象。先后在《政治学研究》《文艺研究》《探索与争鸣》《读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有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一部分成果在澎湃新闻、光明日报、半月谈、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刊载,即将出版专著《地图上的国家:近代法兰西的领土空间与政治表象》(江苏人民出版社)。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个科研课题,2018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于京东:我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块:首先是政治观念和概念史研究,侧重于从历史语义、话语结构、政治修辞等角度解读概念及其背后的集体认知、心态与想象;其次是现代国家及其空间表象的研究,重点将图像史、文化史等引入传统的政治地理学,以近代欧洲为案例,考察领土型国家的兴起与建设;最后是媒介、技术与政治文化研究,在历史上关注地图、阅读、旅行等新兴事物与生活方式的出现,在当代则聚焦于新技术与政治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包括游戏、新媒体、元宇宙等。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于京东:我本科在南京大学就读,学习的是国际政治专业,论文题目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硕士阶段我将研究视野缩小,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同时学习了法语,因此毕业论文考察的是戴高乐外交与法-美关系;博士期间我认为有必要进入到更基础的理论学习,所以在政治学专业下选择了法国史的研究方向,并在巴黎政治学院联合培养一年。毕业之后,在博士论文(《地图上的国家:17-18世纪的法兰西领土空间与政治再现》)基础上,我继续拓展“现代国家的政治表象史”研究,分别从语言表述、图像视觉、技术媒介与符号象征角度入手。经验方面我认为在起步阶段可以多学习一门语言,同时多接受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和训练,后续阶段则要尽量保持选题与研究的延续性,逐步夯实学术基础。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于京东:我曾经遇到的困难有很多,比如说在入职高校工作后,除了原本就有的论文发表,新增了课程教学、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难题,如何在研究本职的基础上,兼顾各种琐碎事务,是很大的考验。再比如说,像许多青年学者一样,我乐于进行先锋性、前沿型与有“未来感”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的议题是跨界、跨学科的,但是身处以学科为依托的项目评审、评奖评优、学术会议与发表转载体系,这些创新的努力有时会得不到回应。所以,定制适合青年人的学术平台和支持计划,是一项具有基础、公益性质的工作,这方面,《探索与争鸣》杂志走在了前列。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于京东:当下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新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文明形态与生活方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者,理应关注国之大者,而我则倾向于选择在技术盛行的时代向历史发问。以我对地图的研究为例,兴起于近代欧洲的地理科学与测绘技术看似是客观中立的,但各国发起、组织、实施和推广的国土测量计划却是复杂的政治社会工程。从17世纪开始,法国和英国就在欧洲本土及海外殖民地先后展开了科考与测绘方面的竞赛,技术标准之争的背后是权力政治的博弈,我的研究宗旨就是要打开这种制图政治的“黑箱”,还原技术生产的知识社会学过程。

澎湃新闻: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于京东:这些举措部分起到了学术方向引领的作用。参加《探索与争鸣》的青年学人支持计划之前,我长期关注的是近代早期的欧洲社会,尤其是地理学革命与政治文化,但在获奖后,我受到了影响和鼓励,逐渐将研究视角拓展至对当代技术与政治社会思潮的关系思考。对青年人的推介也有利于学术反响的形成。我在《探索与争鸣》发表过的所有论文,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身边的一些朋友尽管不是学术界的,但他们也会通过门户网站、公众号的推送读到我关于“祖国”“地图”或“元宇宙”的文章,来自读者的留言和反馈也使我的思考更加深刻,获得了许多灵感和启发。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

于京东:2020年,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发布的主题是“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彼时我正在进行法国绝对主义时期科学制图史的研究,尽管这方面的知识在今天已经普及,但设想一下在当时,天文观测+三角测量法乃是一套非常高精尖的技术发明与极其庞大的国家科学工程,它超出了纯粹知识生产的领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与世界性变革,影响到国家能力、治理体系、地缘政治与国际竞争等各个层面。在外交中,当且仅当测量精确、绘制完整的边界地图出现时,“不可分割的主权”理念才得以确立,故而地图及其绘制就对应着近代国家由统治向治理转型的关键节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将这篇《“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领土空间与兴起中的国家主权》投给了《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也非常荣幸能够在九百多篇征文中被评选为一等奖。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于京东:我的研究主要从“地图绘制与国家领土构建”出发,逐步关注“技术革命与国家建设”,这同近年来国家倡导科研战略相一致,既要突破技术上,也要解决学术上的“卡脖子”难题。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与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在“器”的层面发展科技的同时,构建一套与之相应的“道”——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概念、文明准则、价值观念,是国家软实力、国际话语权、企业走出去的关键环节,正所谓“道器相济,兼有天下”。知识生产不一定必然是学术生产,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术发表和出版,所以我的成果也曾在《文汇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媒体刊发。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于京东:从我个人的角度,能够让我觉得会很有成就感的研究,就是自己做出的成果,一方面可以让人有一些认知上的增量,甚至是获得智识上的愉悦;另一方面是能够跟一个时代的脉搏吻合,使个人的研究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衔接。所以在学术议题上首先应当与时俱进,保持活力与开放性,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之后,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尝试推出一些好玩、有趣的新作品,能够让人在读了之后觉得耳目一新,有所收获。其次,学术的开放性不仅仅是面向学界,更多的也是面向大众社会与现实生活,面向世界变局与时代挑战。这不仅需要我们青年学者在自己深耕的领域内创优争先,还应具备大局意识、国际眼光,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寻求有效对话,提出符合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也能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文明范式与行动方案。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于京东:获得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一等奖,使我的研究获得了更多被看到、被关注的机会。之后,我继续完成了一系列论文的写作,并在《政治学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衍生的一些特别有价值的议题,编辑部会组织专门会议予以讨论,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在2022年的《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上,我组织了“大国重器:近现代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与国家建设”这个专题,试图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不同国家的大科学战略及其发展模式。创新奖也鼓舞我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研究,勇于开拓新的领域。在2021年6月一个学术性沙龙发言的基础上,围绕元宇宙这个话题我发表了数篇文章,并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于京东:我觉得首先是选题要从兴趣出发,写一些对自己来说“有趣”的文章,如能兼具现实关怀与世界眼光则更佳;其次是在研读材料阶段,可以有意识地留意学界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同时关注一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另外,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尽量扬长避短,发挥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尤其是要形成自身的风格与特色;最后,在写文章、做研究之余,青年学者们也可以积极利用各种会议平台和政策支持,自主联系、形成学术帮扶,找到彼此欣赏、相互鼓励的前辈群体和同仁队伍。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现实与虚构:探索人生的多重可能性
浅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日常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书展速递|“青年,以肉身进入世界”,来听听青年文学创作者怎么说
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赵树理与上党梆子》正式出版发行
见世界与见自己
《存在心理学探索》再版,马斯洛带你探讨自我实现与成长
从学习现有理论中掌握学问之道
“手迹与心性”纸上绘画全国邀请展开幕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网址: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于京东:与时俱进,兼具现实关怀与世界眼光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4455.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