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剧变生态”里的青年艺术创作:探索人与环境的变形

“剧变生态”里的青年艺术创作:探索人与环境的变形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1月05日 11:04

原标题:“剧变生态”里的青年艺术创作:探索人与环境的变形

11月4日,展览“剧变生态”在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开幕。澎湃新闻获悉,展览为发掘和支持中国青年策展人的年度大奖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获奖者宗晓所策划,以“剧变生态”为主题,呈现了10组青年艺术家(及团体)的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呈现的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探索自身对于形变和与其他生物共生的可能性。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在当下,“去中心化”的理论和一系列实践强调去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物种平等,向往多物种的共生、共存。 策展人宗晓以“变形”作为方法,来审视我们自身及所处的生态结构。“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星球的代谢方式,而这些变形过程则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残酷性与不平等性。展览正是鼓励观者审视这些变形,不断反思我们和技术的关系。”

宗晓告诉记者,展览“剧变生态(Metamorphic Ecosphere)”基于一个假设展开:或许只有开始想象和接纳自身的身体、生存空间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形,接受其他物种和物质的“入侵”,才有可能向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迈出第一步。展厅中,10组艺术家(及团体)通过对”主动与被动的变形”的切入,以多种媒介对主题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实验。其中,“主动变形”拷问了人类对自身身体形变的接受度以及与其他生物共生的可能性;“被动变形”则聚焦于技术的发展对于星球的代谢方式的改变,并鼓励观众思考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严峻影响。

戴圣杰《金银岛午餐》,2023,混合媒介

展厅入口处,是艺术家戴圣杰的作品《金银岛午餐》,聚焦于废旧的电子垃圾。电子垃圾是我们当前科技时代特有的大规模代谢产物。当下,人们乐于使用最新型的各类电子产品,但却鲜少关心被淘汰的产品是如何被代谢的。在戴圣杰的作品中,他将自行收集的废旧的电子垃圾、汽车零部件和“未消化”的化学品喻为食物在人类身体环境中的循环,揭示它们从生产中心转移到“世界的阴影地带”后的过程。他试图引发观者对资源循环、生态保护和全球化影响的反思。

同样对于环境生态有所思考的还有艺术家曹舒怡的作品。她以虚构的场景融合了显微成像和数字动画,冥思矿物元素“磷”从元素形态变形至工业产品再最终作为废料被排泄至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与此同时,矿物质的变形则提示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残酷性与不平等性。

苏咏宝《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2019,玉米须,线,铁,声音,电机

苏咏宝的作品《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由干燥的玉米丝制成,经过梳理,编织成一个酷似茧房的装置,光线和气味能够穿过其中。在苏咏宝看来,茧房是“变形”发生的空间,它轻柔的呼吸、温柔的包裹住内在的生命,鼓励其中发生的转变。这一装置也鼓励观众走入其中,感知这种有机的“变形”的力量。

距离茧房不远处,是杨怡茗的作品《拼接》,要求观者直面内心深处的人类中心主义。该作品是艺术家想象的科技高度发达的后人类时代的样貌。当人类的身体由机械构成时,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状态?艺术家王珏珏的装置作品《入侵》以珍珠项链这种人为的装饰品为切入点,展开一场关于优雅与丑陋,人造与自然成形的思辨。艺术家在“珍珠项链”上种植青苔,让青苔逐渐侵占和覆盖”人造的美“,这种”入侵“所呈现的美感质疑的是人为安排。

王珏珏《入侵》,2022,装置

刘嘉颖《雅浦石币721》,2021,石制雕塑

刘嘉颖的石制雕塑《雅浦石币721》受到雅浦岛石币的启发,在石币两面分别刻上了比特币创世区块的16进制码,和该作品的收藏者的电子地址。在艺术家看来,石币本身象征了人类最早的去中心化尝试之一,它的存在也对去中心化的必要条件是科技水平这一假设提出挑战。而武子杨和马克·拉莫斯共同创作的《互联生态系统》则是一个实时模拟互动装置。该作品想象了一个完全基于数据和网络的生态系统,并从该生态中的“生物”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解读这个世界,并与之互动。

武子杨,马克·拉莫斯《互联生态系统》,2021,实时模拟互动装置

可持续小组(肖靓/甘艺震/金晟旭/黄嘉杨/王竞哲)《植物自治》,2021,影像

肖靓,甘艺震《根系生成》,2023,家具

此外,可持续小组(肖靓/甘艺震/金晟旭/黄嘉杨/王竞哲)的《植物自治》和肖靓、甘艺震创作的作品《根系生成》皆是对于植物与人类生活空间的关系的思考。前者试图综合生物学、材料学、参数化手段预测植物作为智能生物的生存趋势,后者则希望构建独立的植物符号体系,通过数字化模拟,构建出植物本能生长而成的家具形态。

展览“剧变生态”鼓励观者审视这些变形,不断反思人类和技术的关系。 而对于青年艺术家围绕生态主题的创作,宗晓则表示,“相较于老一辈艺术家,年轻艺术家们会用现有的媒介进行创作。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拥有这些媒介的年代,如数字艺术、3D建模打印等。对他们而言,新的媒介运用得更加自如,而作品的背后也蕴藏着更多的科技感。”

据悉,年度大奖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由现代汽车集团和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发起于2017年,致力于挖掘和支持中国新锐策展人,促进对当代重要议题的创新与批判性探索。今年,这一奖项的年度主题为“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鼓励策展人探究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深思社会规范与人类领域的现有界限。

“人工智能、ChatGPT等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议题。而艺术家们身处这一大环境中,需要与公众一起思考未来的可能性。展览将鼓励以创造性与批判性方式重新构想我们的世界,以反思我们共同关注的地球问题,共创美好未来。”现代汽车集团艺术总监崔斗银说。

《起始与未来》展览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31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艺术创作的想法,听青年艺术家魏晋与高嘉浦讲述
乙观2023年度“青年新锐艺术家”海选正式启动
“广州画院·广州制造”2023青春艺术季,探索青春艺术
人在环境史中的回归与升华 | 社会科学报
2023六五环境日丨“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山东行启动
石家庄·青年艺术双年展”巡展到郑州
“世界文学之都”春日好戏连台:小剧场里有“诗与远方”
【文化评析】传统戏曲与青年文化的双向奔赴
为什么要拥抱“渐进主义”——剧变时代龟兔赛跑新解
诗歌如何表现“人类的生命与生态”?诗人们在成都“头脑风暴”|成都国际诗歌周

网址: “剧变生态”里的青年艺术创作:探索人与环境的变形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5474.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