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宁愿累死,也不愿换一种工作方式
原标题:很多人宁愿累死,也不愿换一种工作方式
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责编| 若风 排版| 五月
第 7844 篇深度好文:5842字 | 15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面对微信中不断弹出的消息信息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
你看起来非常忙碌,摄入信息量极大,但却并没有产出什么成果。
你是否为此感到困惑和焦虑?学了不少高效工作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仍无法得心应手。
在这样一个信息与知识潮涌的时代,很多人却感到无所适从,努力又低效,迷茫又焦虑。
这是因为,你不懂高效工作的底层逻辑。
一、处理信息的能力,
比摄入信息能力更重要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知识型组织已经成为主流,大部分人都是知识工作者。
如今,我们身处知识经济社会,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以拥有知识为前提,承担产出的责任,并取得成果。
这些成果,包括推出产品、销售并交付产品,或者做出决策、制订并执行计划,又或者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团队、管理好任务等等。
衡量成果好坏的标准是效能,它包括:效率、效果和效益三个要素。效能的高低就代表着取得效率、效果和效益的能力强弱。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高效地学习和工作,并能高效地产出。
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很多人却遭遇了低效能的困扰和挑战。
他们在学习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听完课或参加培训后,不懂提取精华,白白浪费成千上万的学费;学了很多知识,不懂归纳总结,清晰分类,建立知识库;只会输入,不懂输出……
工作上也经常遇到各种问题:
学了不少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得心应手;工作记录混乱,理不清思路,做不好跟进 ;计划安排不合理,分不清轻重缓急……
被誉为知识管理专家,新商业知识公众号“笔记侠”创始人柯洲,把这些学习和工作的痛点,总结为低效能的表现:记不住、搞不懂、用不上、做不好。
为什么这么多知识工作者,会出现学习和工作上的低效能现象呢?
在柯洲所著的《高效能笔记法》中提到,今天的知识工作者面临着“知行合一”的焦虑,即需要应对两个“知”和两个“行”的焦虑。
第一个“知”的焦虑是选择的焦虑。在互联网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不能采取主动、有效的方式进行输入、整理和输出,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就很难有高效产出,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个“知”的焦虑是更新的焦虑。哪怕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在如今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也需要更加多元的知识,抓住代表趋势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一个“行”的焦虑是行动的焦虑。如果已经有一套知识体系,但不会活用,就会极大地降低知识的效能。
有人为效能做了一个公式 :效能 = 效率 × 目标。也就是,效率要为目标服务,才能取得高效能。一旦知识无法通过行动促进目标的实现,就会产生行动的焦虑。
第二个“行”的焦虑是分享的焦虑。分享的焦虑是指人们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或观点时,由于担心他人的反应而产生的不安和压力。
每个知识工作者都需要长期应对这四个“知行合一”的焦虑。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必须明白 :如果不进行高效能地学习和工作,就会变得没有效能可言。
柯洲认为,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在接收信息和储存信息的时候,会出现拥堵的情况,导致我们的信息过滤器失效。
要想大幅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能,升级我们的信息过滤器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升级我们的信息过滤器?答案就是笔记,它恰恰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过滤器。
高效能笔记法,不仅可以训练我们的逻辑和系统思维,还能使我们拥有知识提取和深度思考能力,助力我们成为一个高效能的知识工作者。
就像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评价柯洲关于笔记的体系化思考时所说:“笔记是生产力的工具革命,是创造性提炼的思维和方法。”
二、高效背后的底层思维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做选择和判断时更多是依靠亲身经验和传统观念来进行,这就是经验思维。
与经验思维对应的是概念思维。概念思维,就是能识别表面上没有明显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能力,在面对不确定现象时,能找到关键因素,它是宏观的结构化思考能力。
比如,人类发明的许多事物,像自行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在被发明之前,这些都是不曾存在的事物和概念。
正是概念思维改变了世界。乔布斯、马斯克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商业精英,是因为他们都对商业提出过概念的重新定义。
概念思维有0-3四个层级:
0 级是无知状态,不能根据经验或知识做出正确判断;
1 级是经验层级,“经验派”的人能借鉴和复制成功经验;
2 级是理性层级,“理性派”的人能使经验变成定律、规则运用于实践,大大提高效率;
3 级则是普遍必然性,这是最厉害的层级,这个层级的人能够洞察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达。
我们如何能够从感性认知一步步走向理性认知,最终能够认识普遍的必然性?
我们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考,逐步厘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
而“道法术”结构正是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道法术”结构?
道,是道理、规律、本质、理性信念或中心思想,相当于一座大厦的基石 ;
法,是逻辑,是实现“道”的方法论,相当于一座大厦的承重柱 ;
术,是根据方法论而实施的操作案例和现象,相当于大厦承重柱上的纹路。
具体来说,无论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次沟通、一堂课,还是一次会议,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道”);中心思想下面会有支撑的分论点(“法”);每个方法论下面还会有详细的案例论据(“术”)。
这就是“道法术”结构(见下图)。
“道法术”结构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即结论先行、逻辑递进、以上统下、归纳分组。
在《高效能笔记法》一书中,柯洲将“道法术”结构,和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 · 明托所写的《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SCQA 表达法,以及美国作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三者做了融合。
“SCQA 表达法”的含义,即交代情景(situation)、 体现在该情景中遇到的冲突(complication)、和具体的疑问(question),以及面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answer)。
这个表达法,可以使得整个中心思想的论述更加丰满、引人入胜。
黄金圈法则的整体逻辑是先讲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做、最后得出做什么,这和“道法术”结构是相互呼应的。
嵌入金字塔和黄金圈的“道法术”结构,如下图所示:
概念思维是高效能笔记的底层思维,“道法术”结构是高效能笔记背后的思维逻辑。
如果能够理解高效能笔记法背后的思维逻辑,并将其内化为底层方法论,你就会发现 :无论写作、沟通、表达、演讲还是知识管理等,它都能让你事半功倍,高效能地开展学习和工作。
三、刻意练习,
让工作事半功倍
结构化的知识是最有力量的,结构式的学习也是最有效的。在碎片化学习的潮流下,科学的学习笔记,是实现结构式学习,发挥学习效能的有利武器。
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概念,做笔记,不是做速记,更不是靠记忆力。
就像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所说 :“要用理解代替记忆。”
理解,才是做笔记的精髓所在。
以读书笔记为例,做读书笔记有三种方法,《高效能笔记法》中提倡了一种概念,叫作“笔记三部曲”,即 RTG 法则:
R 是记录(record),T 是整理(tidy),G 是行动(go)。
1.摘录笔记 :提取图书中的“道法术”结构
摘录笔记,就是通过记录帮助理解书中的“道法术”结构。真正的好书有完整的“道法术”结构,其中的逻辑、方法论层层相扣,经得起细细品读。
作者建议大家先把书中的中心思想、方法论和案例摘录出来,重要的句子标红或加粗,甚至可以只摘录对自己有用的某一层面或某一个逻辑。
关于摘录的方法,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快速读书方法——拆书。就是拆解一本复杂的书,把其中的骨架和知识点找出来,用笔记的方式将它呈现。
2.转述笔记 :从理解到清晰表达的刻意练习
读书笔记的第二种方法是整理,可以做成转述笔记,来帮助你思考。转述法是指我们用自己的语言,通过“道法术”结构,把自认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很好地转述出来。
作者在他职业生涯的大量时间中都在进行转述,每次读完一本书,他都会进行加工理解。
第一种加工程度是将表面意思复述一下,第二种加工程度是能够从这段知识关联到更多的内容,第三种加工程度是能将知识打散,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组合。
反复训练后,你就能训练出一种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语言凝练的能力。
3.行动笔记 :一种行之有效的成人式学习法
摘录笔记和转述笔记属于学院式学习,通过记录和整理,实现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归纳。而行动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沉淀行动和思考。
像《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就是以小米生态链内部视角,全面记录和梳理了小米生态链的萌芽、发展和壮大过程,以及如何以极致的产品进入不同领域的故事。
行动笔记的做法是用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引申放大,试图对自己的行动再次升华出“道法术”,与曾经读过的图书要点相结合。
这是一种成人式学习,做这种行动笔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关联自己的经验及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行动笔记是一种源于实战、高于实战又回归实战的笔记,它还有其他叫法,如实战笔记、复盘笔记。
一旦懂得萃取团队经验,就可以实现知识的复利。
除了读书笔记之外,做课程笔记,是构建“第二大脑”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有逻辑、有重点地记录内容,抓住课程的“道法术”结构。
很多人以为,把分享者的内容大纲整理出来或者将内容实录出来,就做好课程笔记了。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是非常低的。比如,一节 30 分钟的课程录音,整理录音文字稿的时间通常是 30 分钟的几倍。
“笔记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依然参照以上所提的“笔记三部曲”,在课程笔记三部曲的RTG 法则中,把 G 换成了 go to share,也就是分享。
他们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专注、课后转录(如使用一些工具把课程的音频转化成文字)三个步骤保障笔记三部曲中“记录”的效率;
再通过删(删除语气词、重复意义的词或者句子)、搭(梳理逻辑或重新搭建文章结构)、替(替代生僻词)、增(增加批注)、拆 (拆分内容,自拟标题)5个动作完成“整理”;
最后通过分享,激活笔记的生命力。
四、3个实用方法,
让工作进阶提升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需要做工作计划、工作记录以及工作总结与复盘,这些其实都是工作笔记的内容之一。
《高效能笔记法》中提出了一个新知:做工作笔记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遗忘,面面俱到的笔记方法并不适用于工作。
工作计划是工作笔记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做好工作笔记中的计划笔记呢?
书中提倡,做好工作计划笔记,要遵循“六点工作清单制”、擅用工具管理计划还有坚持两个内在习惯。
1.遵循“六点工作清单制”
首先,要掌握清单式思维。就是把需要做的每一件事都以清单的形式进行整理罗列出来,并将需要完成的时间点和关键点写下来,再严格按照所列清单推进。
这个方法非常适用于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做完一件事就划掉一件,就像消灭“怪兽”一样。
其次,就是要运用“四象限法则”。当事情太多、太繁杂,就要把事情进行分类,然后贴上标签。以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就可以把时间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如重要会议、与客户签合同等 ;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编写规划、客户拜访、学习培训,各类预防性工作 ;
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如不速之客到访 ;
第四象限是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
分类之后,就要做排序,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效的事情?答案是永远重点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许多人习惯于先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再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导致每天都像“救火队员”。
实际上,凡是能在事业上做出卓越成绩的人,都是时间管理的专家。
时间管理的出发点,在于先考虑事情的“轻重”,再考虑事情的“缓急”,把时间优先花在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
还有,就是实行“六点工作制”。我们可以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尽量控制在六件以内,这是管理学家艾维·利为福特公司总结的一套高效工作法。
如果太少,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永远无法安排 ;如果太多,会做不完。所以,每天列六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计划是更合适的。
2.擅用工具管理计划
计划管理的制定,需要工具来辅助。随着很多 App 的出现,电子版记录清单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随时更改、随时记录。
无论选择哪种工具,只有养成做计划的习惯才能使计划真正有效地落实。这也是计划管理中最难的一步,需要刻意练习才会变成习惯。
3.坚持两个内在习惯
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者并不容易,还需要长期训练两个内在习惯。
一个是坚持善用时间。即系统地管理我们自主可控的时间,这需要我们有投资思维,能把自己大块的时间投入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各种计划外的工作,导致自己很容易被事情推着走,变成时间和任务的奴隶。
我们可以做三件事来避免:提升定力,抵御紧急事务的进攻;学会分摊,把时间聚焦在两三件事情上 ;敢于舍弃,放弃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有潜力的业务上。
还有一个是坚持要事为先。只有利用四象限法则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才能掌握自己时间的主动权。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到,我们要时常思考几个问题 :
“这个任务对你或对公司来说有多重要?如果你完全不做会怎样?”“你是做这项工作的唯一人选吗?公司内还有哪些人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这个结果怎样才能更快实现?如果你只有一半时间,这项工作该怎么完成呢?”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工作价值的高低,是否需要放弃或分派给他人,从而保证把时间花在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和热情的事情上。
一旦我们做好工作计划笔记,它就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平常工作的穷忙和瞎忙。
用好计划笔记,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五、结语
生活中,很多人从来不做笔记,总以为自己什么都记得住。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总是容易忘掉很多东西,甚至是重要的东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A组在学习后不复习,1天后记忆率是36%,1周后仅剩13%;B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1天后保持记忆率98%,1周后保持86%,远高于A组。
人是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学习完成后的1小时,记忆量急速下降,长时记忆的固化需要 1-2 小时,在此期间最好不要记忆其他内容。
这就体现了做笔记的重要性,只要有记录,就可以梳理,提炼和回顾,还可以反思和改进,就可以不断地唤醒,最终形成完善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通过高效能笔记法的刻意练习,人人都可以成为高效能的知识工作者。
笔记,不是知识,是见识。
从今天开始,学习高效能笔记法,助力我们打造数字时代的超级个体竞争力,进而实现人生高效进阶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宁愿花两个亿分手,也不愿跟张碧晨结婚,华晨宇到底因为啥?
俞敏洪:许多人宁愿累死,也不愿意思考
吴卓林拒绝回家过年,宁愿流浪吃冷面包,也不愿回家和妈妈团聚
一贯宠妻的丈夫看到妻子的工作方式……
大城市生活压力这么大,为何很多人愿意留下?
换一种思维,留学的价值远不止一张文凭
因丈夫长得太帅,妻子被多次家暴赶出家门也不愿离婚
为了这个女人,凯特王妃宁愿训哭乔治
要是娶的老婆是这样的,我宁愿一辈子打光棍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还是远离为好
网址: 很多人宁愿累死,也不愿换一种工作方式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6439.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3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5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0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